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单唠一唠闪电侠

2023-06-16 21:55 作者:躺于瘠土一片  | 我要投稿

首先一开始我就是抱着看乐子的心态等待这东西的,从制作阶段的各种问题频发就足以说明成品注定会是一个笑话。后来经历了前后各种风波,各路媒体和所谓大V又把这坨吹上天,我更能确信这东西要么跟头号玩家一样是全民奶头乐狂欢 ,要么就是个靠宣发挽尊的业界笑柄。如今上映后倒是没想到它居然只是一部平庸无趣的普通好莱坞商业习作,可以预见地在未来会被历史无声无息地埋没,被人遗忘。这倒也不是坏事,起码我在电影院的时间既不是被可笑但不好笑的工业垃圾折磨,也不是被迫接受我不喜欢且聒噪的“流行文化狂欢节”,观影体验甚至是舒适的。 先简单唠唠亮点:

开场蝙蝠侠追车戏拍的还行。安德斯穆斯切蒂作为一个新手,在追车戏的调度和运镜转场这一块倒是表现出了一种特别娴熟的姿态,平滑的运镜以及大量的中景镜头让这场动作戏虽然欠缺了一点动态的灵活性和视觉的张力,但给予观众更集中的视觉信息,整体而言视觉冲击力并没有减少,反而还减少了观众可能存在的因为追车戏动态感过于强烈而造成的晕眩和视觉疲劳,毕竟不是每个去电影院的观众都时刻关注影像,他们不关心调度,所以就算调度再丰富再疯狂再牛逼,很多人也只会觉得眼睛好累。从方法上讲,这种动作戏的思维模式很明显借鉴了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并且与扎男的《BVS》有明显的区别,而最终呈现效果来说,虽然可能会扎到不少人的小心肝,但就观感而言是优于诺兰那个想学弗雷德金没学会的追车戏的,毕竟诺兰非得维护自己实拍狂魔的人设,几乎是用不了实拍的才用特效,所以时常会因为要保证转场逻辑的连贯性以及防止穿帮而在本可以用长镜头或丰富地调度处理的镜头上被迫剪接另一个机位的镜头去遮羞,如果他肯多用点特效———像本片导演一样———去衔接一些极端机位或做一些更变态的调度和运镜处理,很多桥段就不会以那么平淡且破碎的转场方式度过了。 再一个亮点就是米勒,作为曾经在戛纳主竞赛单元参赛影片中以男主身份出现的青年演员,自从《凯文怎么了》之后,米勒的表现一直欠佳,跟当时的司机一样,在三流电影工厂好莱坞的商业习作中苦苦挣扎,即使在《扎克施耐德的正义联盟》的尾段大放异彩,全片下来风头也还是被老成的本阿弗莱克和惊鸿一瞥的威廉达福盖去了大半风头,以至于当他在夏威夷闹事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宁愿要CW剧版那个糟糕的闪电侠也不要这位“神经质”出演巴里艾伦。而当影片正式上映的时候,埃兹拉米勒可以说是打了所有人的脸,尽管还是缺少一些张力,但足够细腻的情感流露和对角色心境变化的展现也足以让他撑起这部不咋地的商业片,许多细节之处的表现还是能够符合一个优秀演员“靠演不靠说”的职业素养。尤其考虑到这部电影在文戏剪辑转场和台词撰写上可以说是相当糟糕,米勒在表演上的功底更是可见一斑,毕竟导演没有能正确的应用库里肖夫效应为角色的塑造建立可视的内容。 再者是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

最大的问题首先是片尾如滔天巨浪的所谓“彩蛋”。其实片方的考虑是可以理解且显而易见的,毕竟这终归是一部要上院线的电影嘛,肯定是热闹优先,文本完整度、故事连续性和影像流动性都是可以往后稍一稍的,但我作为观众,应该还是保有对电影观感的要求和基本的吐槽权利的吧。那么从观感出发来说,过多的彩蛋堆积造成了原本以角色对母亲的情感和对时空认知的崩塌和重建为核心的第三幕高潮戏被过分稀释,原本巴里与母亲最后的见面和巴里与另位自我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戏剧性和情绪张力在娱乐性内容的洗刷下变得极其微弱,于我而言可以说是失去了与巴里艾伦共情的代入感和对多元宇宙危机的感知,总体而言会让第三幕的观感显得特别臃肿。 然后就是角色塑造的问题,米勒的表演足够优秀,而剧作的核心也围绕着两个闪电侠的问题建立它的核心思路,闪电侠的角色弧虽显单薄但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其他角色则问题多多,例如两位蝙蝠侠,都只是用一两句象征性的台词点破角色的核心矛盾,本质上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塑造,角色的形象是清晰的,但当中实在缺乏足够的影像支撑角色已有的部分,观众只是被灌输了“这些角色是什么样的人”。迈克尔基顿的老蝙蝠侠相对好一些,有给一些可有可无的镜头象征性地去支撑他的标签,至于大本和佐德这种情节推动机只能说是惨遭毒手,同样作为麦高芬存在的超女则是因为演员的问题连标签都没贴住,完全是沦为了工具人,她的存在甚至只是为了让89老蝙蝠在俄罗斯跟人打一架,然后自己再贡献一次打戏,余下则是再无其他了。 动作戏本身也有一些问题,虽然开场中蝙蝠侠追车戏的表现尚算出彩,但故事进行到蝙蝠侠带双闪找超女的时候,导演在动作设计和角色塑造上的短板就开始显露了:首先是迈克尔基顿的打戏相比于干脆利落的出场暴打闪电侠显得拖沓保守,你可以给这个蝙蝠侠找一万个理由让他变得保守生疏,但从电影制作的角度出发,既然一部商业电影需要蝙蝠侠打架作为噱头之一,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在不能提供更好的观感的前提下让蝙蝠侠的打戏变得拖沓都是一种错误。此后的超女一人单挑全队和第三幕澳大利亚大战也有不小的问题,从镜头里可以感觉到安德斯穆斯切蒂有点想要复现扎男在《MOS》里对氪星人那毁天灭地的力量,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处理的相当不咋地。《MOS》那片的视点大部分是导演视点,等于是扎男“教你”看电影,动作戏尤其,他通过在打斗戏的终点营造刻意的镜头晃动、失焦和动态模糊来表现氪星人在速度感和力量感上排山倒海的压迫感,所有的模糊不清和头晕目眩都是他直接表现力量感的一种手法,仿佛观众被他逼着用肉眼试图捕捉两个神仙打架,然后再感受捕捉失败一样。但闪电侠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的打戏很明显是间接主观视点,塑造角色的意图很明显,观众也没有被强制带入某个特定的视角,就是身临其境地看打架,所以那些失焦、模糊和摄影机跟不上都理所当然的消失了,力量感和速度感自然也跟着不知道飞哪去了。另一点场景破坏效果,这个无关视点和镜头处理,就是单纯的后期制作问题,不过考虑到这片一地鸡毛的制作过程,保不齐没做场景破坏效果是因为工期甚至别的什么原因……当然我也不打算给这片开脱,如果每一部烂片都能把问题拿制作原因开脱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烂片了。 那么这片到底咋样呢?

其实看过都知道,这就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好莱坞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这种行货。从前是那些模式可以不断被复制的工业化产品,如今则是各大IP延伸到各种题材和类型、流于表面地演绎一下又变回“偶像速成班”和“主题公园”的本质,变化的无非是一些表现形式和IP所属内容,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已。观众和那些所谓大V之所以如此吹捧这样一部作品,除了商业往来和审美水准的因素,其实更多是因为近几年来,从前稀松平常的那种门槛低、大众化、高度娱乐化且主打热闹的老牌奶头乐电影突然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无论是华纳旗下的DC漫改电影还是Marvel studios出品的MCU相关影视作品都选择了以保守的姿态推出新的作品。那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很绝望的,因为制片厂不再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了,那些满天爆炸或者反转反转再反转的老牌奶头乐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并不关心的角色们在一个压根就不好玩的主题公园里跟一群容不得他们说坏话的老客户们自娱自乐,而他们就像路过揣着马桶搋子的无辜路人,无论电车难题发展成电车漂移还是什么人来解决这个问题都跟他们没关系,他们最基本的娱乐诉求被曾经最大的卖方彻底遗忘了。或许正是这种被遗忘的苦闷让他们对闪电侠发起了报复式的好评,因为闪电侠不是一个需要观众走进主题公园跟他们自嗨的作品,你就算不认识闪电侠和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侠不知道前面发生了啥也没关系,电影会把大部分的内容都给你讲明白,他们甚至在第二幕结尾借双闪对话的形式告诉了你那个来地球打架的佐德和超人之间到底发生了啥。我其实能够理解这种报复式好评的原因,这就像你被人无视了很久,突然有人很在乎你的感受一样,是个人都会心动的。但话说回来,这也只是一次意外,毕竟片中肆无忌惮地彩蛋和建立在以往作品基石上的剧作核心,以及最后毫无意义的彩蛋和乔治克鲁尼,都说明了一切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这部电影碰巧被拍成了老牌奶头乐的格式。故而我基本上没法给出什么多好的评价,本来观感就不咋地,而一切“返璞归真”又只是个意外,我又凭啥得对无心插柳的结果感恩戴德?

简单唠一唠闪电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