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拒绝过滤:一本无法延续的刊物

2021-01-18 15:34 作者:中图网  | 我要投稿


不多年前,曾经有一份王晓渔他们办的电子书评会定期发往邮箱,后来逐渐不怎么看到了,其实本身我也没有坚持看下去,是内容无法延续还是打开方式的变化?是意见的撕裂还是互动的摩擦,抑或都有,想想--思想大多数时候还真不是平行交互产生的,不得不承认是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的。而现在,网络世界影响着每一个人,没错,是每个人。而思想却被隐藏。


2016年春季,《东方历史评论》的第13期依然在名字上有所调整,出版社也换位,这些对于不了知背后原因的读者也许不会太在意,时至今日我们也不清楚其翔实原委,因为这一期后来基本没怎么出现在读者的视野。时过数年,旧书网孔夫子上只有4本在售,售价超原定价,今年12月后,已经有40多本在售,价格在是几元不等。

有些书就是这样通过极其偶然的时空重现。


随着历史的延伸,每一本《东方历史评论》(包含2本《东方历史学人》)都将走进时间隧道。而我们今天只谈第13期,13,一个被某些人认为不吉利的数字。


图片


《界限的消失:历史视野下的互联网》是本辑的专题,如果你在意所处的网络世界,真应该读一读!无论是网络世界的从业者还是宣称不“使用”网络的代际人、隐居者、断舍离主张...


其实我们都无法摆脱网络,就像政治,它无处不在;由此网络社会及其生态甚至其顶端的操控者、追随者(包括你我)都值得我们探讨,开篇方可成博士的《后乌托邦时代的互联网》直接宣告“互联网的上帝死于1998年”,此文只有短短7页,却已经可以看到曾经做为一线记者的敏锐和大胆,如今,方可成在香港教学,他有开通视频号,内容温暖,这是从那一个时期跑过来的人并不愿意看到的现状,但也是最恰当的选择吧。


第二篇掷地有声的文章来自于吴军先生《中国互联网2.0的评述》,1967年生人吴军先生,曾经的腾讯副总裁(约2012年离职),本身更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的《浪潮之巅》《数学之美》长期热销,每一位靠文艺点燃激情的年轻人也许更应该拥抱技术哲学,因为每一个巨变的时代,技术都不是冰冷的!


中国互联网2.0时代?何谓2.0?如果你百度一下,某篇2018年的解释文章内容基本拷贝自本期吴军先生的内容!平台、开放、交互,吴老师举例新浪博客、土豆网、腾讯、大众点评、豆瓣、微信、罗辑思维、晓说,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代表,四年过去,快速掠夺公众地盘的抖音、B站...这些都是资本时代互联网迅速迭代的表征,而内里关键的是表达空间、内容取向、价值走向,如果狄更斯那句著名的开头语再一次被引用,那将是“这是最美好的互联网时代,也是最糟糕的互联网时代”。


四年前的知乎和今天大大不一样,而那时候的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是怎么样的呢?透过许知远和他的对话录也许可以了知一段心路历程,一段创业历史。我对商业人物并没有太多兴趣,而这些执牛耳的网络话语者当初也是纸媒人,想到这一点,还是有些敬佩。


互联网是自由的?这次带来的话题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图片


越过互联网的探讨,辑刊开始纵深发展---直接政治。


如果谈论网络社会的前因后果是以技术提问,那么以专文叙述我们不曾熟悉的台岛环境运动--《迈向公民社会》,何明修教授(台大社会学)的历史爬梳真可谓洞若观火!台湾社会是怎样通过环保运动这一看上去关乎所有人的福祉事件来影响政治派别的交互渗透,从而警醒普通人的公民意识,令人寻味。


马共,一段更加隐晦的历史。这可以说是一篇少见的综述文章,《东南亚“新村”:从殖民主义到维稳》,以社会运动和东南亚抗争运动研究见长吴强先生此文,从忽隐忽现的历史迷雾中剖解逐渐远去的上世纪中叶马来亚华人、马共的悲惨命运,殖民地政治的残酷和种族间的矛盾,历历在目...而值得反思的历史又似乎不曾走远。

2020年过去,我检点这一年的收成,拿出十个位置为十本书喝彩,而这本杂志足以占据一席之地。


我发现我还是喜欢批评,而一本有力量的杂志就是能批评,我站在美术馆东街三联书店的杂志架前浏览,比图书命运更不济的杂志、报纸全部被网络时代被新时代打垮、碾压、击碎;那些报人、记者、新闻人改换行头,纷纷隐藏,而我们还在谈最美的书,谈最美书店,真是有些可怜。


拒绝过滤:一本无法延续的刊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