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测试】GPD Win3折腾测试(上)

前言
从小我就希望自己拥有一台掌上PC,可是却很少有大厂愿意去开发使用x86芯片的掌上设备,尽管索尼曾经做过这样的产品,但最终还是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x86处理器是基于CISC复杂指令集设计的处理器,CISC的诞生之初是围绕着缩小与高级语言语义的差异和有利于操作系统的优化而进行的,换句话来说CISC处理器是通过给处理器增加复杂指令的办法,来缩短与语义的差距,例如为一门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编译器的意义,便是为每一条高级语言的语句编制相对应的一系列机器指令,而如果机器指令能类似于高级语言的语句的话,编写编译器的任务就变得相对简单了。
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增加CPU的复杂性,例如使用更多的寻址方式及增加专门的寄存器,CISC处理器的高性能实际上也是以增加处理器本身复杂度作为代价,因此对功耗的需求就比较高。
而ARM处理器是基于RISC精简指令集设计的处理器,RISC的理念则和CISC相反,它不再像CISC那样使用相对复杂的指令,而是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简单指令,以及一些很有用但又不复杂的指令,通过组合简单指令的方式来实现复杂指令的功能,换句话来说RISC则是将复杂度交给了编译器,通过使用固定的指令长度,牺牲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的种类,从而换取简单和低功耗的硬件实现,因此ARM处理器的功耗较低。
通过对这方面有一定了解以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Windows掌上设备没有好好发展起来的一部分原因了,以往的Windows系统和软件大都是基于x86指令集的,而高性能x86处理器的功耗较高,因此并不适合运用在对功耗发热较为敏感的掌上设备上。
游戏机也是同理,我们熟知的游戏掌机大多数也是采用ARM处理器,很少有搭载x86芯片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近几年很少有能耗比较为优秀的x86芯片,而Win掌机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小众的产品,就算有厂商愿意去做,做出来的产品也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这也是大厂为什么不愿意去开发这样的设备的另一原因。
尽管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喜欢使用手机,可我还是更喜欢玩电脑,不是很喜欢玩手机,玩的游戏基本也是电脑上的游戏,几乎不玩任何手游,因此我个人对于掌上PC,二合一平板这种东西还是有一定的执念,虽然这种东西比较小众,但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类产品,过去我也买过搭载凌动和酷睿M处理器的二合一平板,可它们的性能还是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最终也是觉得性能不高而出掉了。
曾经的我也玩过像GBA,NDS和3DS这类游戏掌机,当年这些东西还是给我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虽然已经退坑很久了,现在我一般也是只用电脑玩游戏,可我依然对掌机有着特殊的情感,一直也在期盼着既可以承载PC的使命,又可以做为掌机玩游戏这样的设备出现。
而说到愿意研发这类产品的厂商,让我想到的就是国内的GPD这家公司,说到GPD的话,曾经它在推出Win2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了,但酷睿M处理器的性能还是很难满足我的要求,核显性能还是较弱,最终还是放弃了购买那个机器的念头。
直到GPD在前年推出了Win Max,第一次在他们的掌机中塞入了15W的低压处理器,而且机器的性能释放也不错,当时我测试那台机器的时候,将1035G7的TDP配置到最高25W,甚至35W也能压的住,加上Ice Lake处理器的IPC相比前几代来说确实有提升,锐炬核显也有了一定的图形性能,那台机器算是第一次满足了我对PC掌机性能的需求,也算是让我见识到了低压U把功耗限制放开,再将散热做好的情况下,依然也是可以有着不错的性能,当时我用那台机器在业余的休息时间还是玩了好多可以玩的游戏,但后面考虑到十一代酷睿的核显提升比十代的大,加上那个机器的屏幕有暗病就出掉了。
如今我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忙,工作之余也需要学习,虽然我那台主力机蓝天NH57AF1可以玩游戏,但现在那台机器我也是用来学习码代码和怎么使用软件比较多,上面的游戏基本都被我删掉了,虽然有台小米Mix2s装上ARM版的Win11,也可以玩玩GALGame之类的,但它毕竟也只是一台ARM处理器的设备,模拟复杂的x86程序运行效率还是太低,最终那台手机我还是恢复了原样当手机用,而使用主力电脑学习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的瓶颈,使得我也没啥精力拿那台电脑玩游戏,而使用Win掌机的意义除了对高性能有一定需求外,更多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休息时间重新找回对游戏和掌机的热情,最终我还是入手了GPD的Win3。
关于Win3在入手前,我还是考虑过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这台机器屏幕比较小,手柄按键布局不是很合理,虚拟触摸键盘会不会不太好用?
之前抱着这些疑问,我还是有放弃购买这个机器的念头,虽然GPD去年也为Win Max出了更新了1195G7和4800U的2021版,但Max那台机器800多克的重量太重了,那台机器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适合长期握持使用,而且那个机器屏幕的大黑边说实话还是太丑了,而Win3的重量相对来说更轻一些,设计上也更有点意思,毕竟产品好不好用,还是需要上手体验以后才能得出结论,而且每个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还是打算实际上手看看,这台机器究竟能带给我怎么样的体验。
开头前说明此文章仅代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我现在是在外面租房,条件较为有限,有些东西的测试也并不专业,此专栏的内容较为流水账,很多东西也是依据自己想法写出来的,在专业领域看来难免会存在非常多的疏漏和错误之处,希望大家谅解,有什么错误欢迎各位大佬指出。
开箱部分
这台机器我同样买的也是二手,毕竟我也是没什么钱的打工仔,新的感觉太贵了买不起,虽然是二手,但卖家保留了箱说,我还是做个伪开箱吧,也顺便让大家对里面的配件有一些了解。

包装盒感觉和以前的Win Max差不多,不过应该比Max小了不少,打开箱子后就能看到本体了,不知道新机有没有保护套保护。


机器旁边这个长条的箱子里装着的是PD协议的充电器和充电线,和以前Max一样标配的是65W的充电器,最大可以支持20V 3.25A的输出。



没啥用的说明书,虽然刚开始我是这样认为的,但后面我不知道这台机器怎么进入BIOS,也是看了说明书以后才知道的。

其他也没什么了,我买这台机器是包含了底座,收纳包和外置手柄套的,关于底座和那个手柄套的用处我也会说说。

机器外观,输入输出接口部分
这台机器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一台游戏机,但它却是一台搭载了正经x86处理器的迷你笔记本,只是设计成了游戏机的造型。
另外这款机器的配色有黑色和银色可选,我个人比较喜欢银色的,所以就买了银色款的。

机器正面的左右两侧搭载了摇杆,十字键,ABXY键,都是游戏机标配的按键,从它搭载的手柄来看,就可以看出这台机器是为游戏而设计的。
左侧的下方配备了手柄的选择和开始键,还有两个指示灯,左边那个指示灯是充电指示灯,插上电源后会亮,红灯表示正在充电,绿灯表示充电完成。
右边那个指示灯则是运行指示灯,以蓝灯显示,机器运行的时候会保持常亮,机器进入睡眠模式后会以呼吸灯的效果表示。

右下方则配备了一个Xbox键(按下可以打开Xbox菜单,串流玩Xbox游戏的时候似乎也会用的到)还有一个用于检测指纹的传感器,这个指纹传感器在录入指纹了以后可以用来开机,或者做其他验证之类的,可以省去输密码的麻烦。

这台机器配备的屏幕是一块5.5英寸的屏幕,720P的分辨率,支持触控,我个人看上去主观感觉和5到6寸的手机相比也差不多大,听到这样的参数,我想很多人也傻了,这个小的屏幕拿来跑Windows系统和软件真的合适吗?有关这个屏幕的体验到底如何,我后面会说。

这个屏幕是支持滑动的,向上滑动后,下方则是一个键盘,如果我们曾经接触过滑盖手机的话,还是可以回忆起当年那种感觉的。

这个键盘是一个触控键盘,按下会有震动反馈,个人感觉手感还凑合吧,但相比实体键盘来说当然是没得比的,由于这个触控键盘比较小,布局也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有时候还是会存在误按的情况,个人感觉说白了也只是比直接用触屏打字方便一些罢了。

不过这个键盘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实用性的,虽然支持触屏的设备在没有外接键盘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虚拟键盘来进行输入,但这个机器屏幕的尺寸比较小,调出虚拟键盘后也需要占用大半个屏幕了,而且在玩游戏的时候如果需要用到键盘进行输入(例如聊天和登录账号)的话,这个机器就可以直接把屏幕滑上去使用这个触控键盘来进行输入,还有在玩Steam游戏的时候如果想访问社区的话(需要按Shift+Tab),或者是需要回复聊天消息的话,这个也会方便一些,也就是在仅需要进行简单的输入,而不用大量打字的情况下,这个触控键盘也是有一定实用性的。


这个触控键盘在启用的时候,也就是滑盖后,会亮起背光,无操作30秒后会熄灭,在黑暗的环境下玩也是挺有用的设计,说起这个我还是想到了当年家里完全不允许我玩那些电子产品,而我却铤而走险的搞了台NDS,在晚上等家里人入睡后,再将机器悄悄的拿出来蒙在被窝里盲打的时光,别提有多幸福了,当然最后被发现的时候机器直接被摔成碎片了,也挨了一顿毒打233。
机器左边是一个MicroS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F卡槽),手柄和鼠标的切换按键。

说实话用惯了高速的Nvme硬盘以后,用电脑我个人还是不太看得上TF卡的那点读写速度,这台机器需要扩容的话我还是打算更换高速的Nvme硬盘,那个TF卡槽就当一个读卡器吧。
而这个手柄和鼠标的切换按键的话,以前刚上手Win Max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功能是没太大用的,但玩过那台机器以后才发现这个功能还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设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切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功能。
将开关切换到手柄模式的时候,这个手柄会被识别成一个Xbox 360的手柄,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按键的功能和手柄相对应,当我们需要玩像Steam那些对手柄支持比较好的游戏,就可以将开关切换到手柄模式。

而将开关切换到鼠标模式的话,切换后手柄会被机器识别为一个类似于鼠标和映射键盘部分按键的输入设备,具体是肩键的L1键可以做为鼠标左键使用,R1键可以做为鼠标右键使用,按住R2的时候可以提高鼠标的移动速度,L2似乎是模拟鼠标中键(也就是按下鼠标滚轮下面那个键的效果,这个我还不太确定)
左侧的摇杆可以模拟键盘的WASD输入,按下左摇杆可以模拟空格的输入,十字键左右两个方向似乎可以模拟键盘上的Home和End键,上下方向可以模拟鼠标滚轮操作。
右侧的摇杆则可以控制鼠标的移动,按下右摇杆可以模拟回车的输入,ABXY则可以模拟键盘的四个方向键。
我介绍的是在默认设置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需要改变手柄在鼠标模式下映射的按键的话,可以使用GPD的WinControls来进行修改。


机器下方左右两边则是扬声器输出的小洞,中间有一个Type-C接口,而这个Type-C是可以支持雷电4的,也就意味着这台机器是可以通过这个接口来外接显卡,高分辨率显示器,高速雷电协议的Nvme硬盘盒,雷电扩展坞等设备的,不过我个人感觉不太好的方面是这个接口被安排在了机器下面,如果是躺在床上玩,机器拿久了感觉累了,想架在身上玩,而机器刚好要充电或者是要插电玩的话,插了电以后充电头凸起来的那部分顶在身上还是感觉很不舒服,不过我们也可以使用弯头的充电线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接口设计在机器下方也有兼容官方底座的考虑,那个底座等会我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机器上方的两边则是手柄的肩键,从左到右的顺序则分别是电源键,音量调节键,3.5毫米的音频输出接口,一个USB Type-A,最后的那个小圆洞似乎是麦克风口。

电源键可以用来对机器开关机,休眠和唤醒,在关机状态下大概按3秒左右开机,开机状态下快速按下可以让机器进入休眠/唤醒的状态,长按差不多8秒左右可以强制关机。
音量调节键没啥好解释的,顾名思义就是调整内置扬声器音量的,不过Win3这一代内置扬声器的嗓门个人感觉还是挺大,我平常都是开非常小声来用的,现在也是住的合租房,当晚上玩有些游戏,若是声音太大被隔壁听到就非常尴尬了。
3.5毫米的音频接口则可以用于连接有线耳机,音响等,这个也没啥好解释的,现在这玩意在新的高端手机上很少见了,所以被称做极为先进的接口。
至于那个内置的小麦克风的话,可以用于语音输入,在玩有些需要声音输入来操作的游戏应该会用的到,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玩NDS版植物大战僵尸的3-5关,那关在豌豆射手蔫了以后,就需要用到机器上的麦克风将其唤醒。

机器背部的左右两边则是两个自定义按键,还有机器的进风口,我们可以看到风扇的样子,出风则是从机器上方的那些小孔出风。
这两个自定义按键在默认情况下(正面握持着机器背部的左右顺序)分别可以模拟键盘的ESC键,以及Ctrl+AIt+Del键的组合,可以用于退出游戏,打开任务管理器,或者注销和锁定系统使用,这两个按键同样也是可以使用GPD的软件WinControls来进行自定义设置的。

最后就是底座了,这个底座的型号为P1618-03,说白了也是官方为这台机器定制的一个扩展坞,以解决这个机器做为一台桌机使用的时候,自带的接口不够用的麻烦。


这个底座的接口方面从左到右的顺序是电源指示灯,一个可以用于给充电,或者传输数据的Type-C接口,一个HDMI,三个USB Type-A,一个RJ45网线接口。

其中那个Type-C接口和三个Type-A应该是USB 3.2 Gen 2协议的,机器上自带的那个Type-A接口似乎也是相同的协议,支持20Gbps的传输速率。
而这个HDMI接口应该确实可以支持HDMI 2.0b的,再差也应该可以支持HDMI2.0a,HDMI接口从2.0a开始就增加了对高动态范围HDR的支持,HDMI 2.0b相比2.0a来说则支持高级HDR10格式和HLG标准,我使用底座上的HDMI接口拿来连接我那台便携显示器,在4K分辨率下可以支持4K 60Hz的刷新率和RGB 10bit的色彩模式,也可以支持开启HDR。



RJ45网线接口则是用来连接有线网络的,不过感觉这个被挪到底座上的话,对于有运维和需要使用有线网卡来进行网络调试需求的用户来说,就不是很友好了,以前玩Max的时候有次我上门帮人家设置路由器还是用到了那台机器自带的有线网络接口。
不过这个机器显然就只是为游戏设计的,上面带个有线网络的接口也确实挺奇怪,做为一台掌机,平常充电玩拉着条充电线,个人感觉就已经很麻烦了,再拉条网线嘛……?
拆机更换Nvme硬盘
在做这台机器的硬件和性能进行解析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怎么更换固态吧,原因是这台机器刚到手的时候我就测试了一下自带的固态速度,对于这个速度感觉还是很不满意。


尽管这个速度还是比SATA固态快很多的,但这个机器的M.2插槽是可以支持PCIE4.0的Nvme固态的,在一个高速PCIE 4.0的M.2插槽上安装一块仅有PCIE2.0速度的Nvme固态,就让我感到非常的不爽。
而刚好我手上有一块支持PCIE4.0的三星PM9A1,这个固态是我去年玩蓝天NH57AF1买的,不过那个机器不支持PCIE4.0,就只能在PCIE3.0的模式下用,前面虽然打算出掉的,因为那个硬盘在7301固件下会有SLC缓存失效的问题,后期我刷上7401固件也算是正常了,觉得卖不了好价就留着自用了,如今总算是找到可以完全发挥这个硬盘性能的地方了,我就给蓝天那台机器换成了970Evo Plus,PM9A1就把它装到这个机器上使用吧。

尽管这个硬盘的容量只有512G,和原装的1T相比只有一半的容量,不过我也不会拿这个掌机装太多文件占用空间比较多的游戏,平常用的时候把不太常玩的游戏删除就可以了,512G目前也够我使用了。
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拆机,以前给Max用编程器救砖的时候我就拆过这样的机器了,虽然Win3还没有拆过,但也是有了一点点经验。
拆机前先确保机器处于关机状态下,准备好螺丝刀和翘片,说实话这把红色的螺丝刀我完全没用到,用的基本是那把蓝色的螺丝刀,以前拆Max也是用的那把蓝色的,这两台机器果然是难兄难弟,233。

取下背后共计7颗长螺丝后,要注意顶部还有2颗短螺丝,我们需要把它们全部取下,拆后盖前要确保这9颗螺丝都取下来,且千万别弄丢了。


另外那个保修贴(如果有的话)下面是还有一颗螺丝的,这台机器反正我买的是二手,售后方面自己能处理的问题自己处理,也就随便折腾了,而新机这样玩的话可能会失去保修,这个大家需要注意,如果是新机在拆之前一定要问清楚更换硬盘是否会影响机器的保修。

取下所有螺丝后,我们就可以使用翘片或者指甲来慢慢将后盖打开了,翘起后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着急,或者使用蛮力强行撬开,不然可能会损坏卡扣,或者使机器破相。


打开后盖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台机器的固态硬盘位置在散热风扇下面了,这台机器的拆机虽然不难,但更换硬盘相比Win2来说还是有点麻烦,如果下一代的机器设计成只需要取下一颗螺丝小盖一掀,就可以更换Nvme硬盘的设计话就好了。

之前在更换固态前,我也对内部一些可见的零件随便拍了几张照,这个也算不上是专业的拆解,大家就凑合看看吧。
因为我对这个机器还不是很熟悉,也是怕拆了就装不回去,所以就不敢把所有零件都拆光,去年把我那台蓝天NH57AF1完全拆光再把它组装回去,还是花了不少时间,而这个掌机的零件又比较精密,所以我就只更换固态,懒得拆的那么深入了。
首先是固定在外壳上的这玩意,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扬声器,但仔细思考后又感觉不像,后面才想起来这个应该是连接机器背部的两个按键的。



这台机器的电池则是三块锂电池粘在一起做的,也不知道是串联还是并联的,个人感觉应该是并联的吧?以前好像学过电池在串联的情况下电压相加,容量不变,而并联的情况下容量相加,电压不变。
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我也傻了,感觉这电池,原本该不会是给手机用的吧?

不过实际上手机用的电池电压并没有这么高,手机用的电池通常情况下是不超过4.2V的,而这个掌机解锁TDP以后功耗还是非常高的,使用手机电池很明显是不能满足几十瓦功耗需求的。
我这台机器的锂电池来自于东莞赣锋,型号为565774-3S,单块电池的电压为11.55V,充电限制电压为13.2V,电池容量为3950毫安时,功率为45.62瓦时。
电池的毫安时是指可充电电池的电量,也就是在一定的放电时间下完全放电产生的电流,拿这台机器的电池举例的话,单块电池为3950毫安时,那么在放电的电流为3950毫安情况下,就可以维持1小时的完全放电。
瓦时则代表电池在一小时内能以多少瓦的功率输出,这台机器单块电池的容量为45.62瓦时,也就是说在45W的功耗下可以维持一个小时。
电池瓦时计算方法则是电池的额定电压(V)乘以电池容量(Ah)算出来的。
同样以这台机器的单块电池举例,单块电池的额定电压是11.55V,最大容量为3950毫安时,算下来就是11.55V*3.95Ah=45.6225Wh,也就约等于标称的45.62瓦时。
这台机器的电池是由三块这样的锂电池组成的话,在高强度环境下使用,理论上应该也可以有2到3小时的续航,不过续航这个问题还是会存在很多主观方面的影响,具体就不好说了,我平常用为了保证最佳性能,大多数都是插电使用的。


电池部分说完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部件,例如无线网卡,我这台机器的无线网卡是英特尔的AX200,是以BGA封装的形式焊在主板上的,不像一般的M.2 2230网卡可以自己更换,不过这个网卡现在看来也够用了,没有更换的必要,之前的Max同样也是使用的这个网卡。


BIOS芯片则是来自华邦,以SOP8封装的八脚芯片,具体型号为25Q128JVSQ,个人感觉BIOS芯片设计在这个位置还是挺好的,如果在折腾BIOS的时候没搞好,或者BIOS升级失败导致机器变砖了的话,就可以使用编程器搭配烧录夹来救砖。


右侧这里则是支持线性扳机的肩键,我们还能看到两个用于震动的小马达,应该是给手柄提供震动的功能用的,话说Win3支持了线性扳机也算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以前玩Max它的肩键就是不支持线性扳机的,也就是说按了就是按了,是无法检测你按下去的力度的,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玩有些游戏(例如赛车游戏)加速的时候就只能完全不加速,或者只能完全加速,而Win3的手柄可以支持线性扳机的话,就可以通过按压的力度,来控制加速的多少了。

拆到这里能看到的硬件都看完了,那我们来继续更换固态硬盘吧。
拆固态硬盘之前,首先要把这个散热风扇的两颗大螺丝给取下来,我们需要找一把口径大一些的螺丝刀来拆。

将固定散热风扇的两颗大头的螺丝取下后,这个风扇可以拿起来,SSD就唾手可得了。
在更换SSD前,我们也可以看看这台机器的风扇,这个风扇来自台湾建准,使用5V供电,功耗为1.7W,不过最大转速和最小转速就不太清楚了,有人知道这个风扇详细资料的话欢迎进行补充。

然后将原装硬盘拆下,将需要更换的硬盘装上去,进入BIOS确定新更换的硬盘能正常识别以后,再把机器装回去即可,更换硬盘这部分当时比较懒没拍照,就希望大家谅解了。

更换完硬盘重装系统的时候我来介绍一下这台机器使用的原装固态吧,这台机器原装的固态硬盘来自佰维,型号为NS200,容量为1TB。

它的主控是来自慧荣的SM2263ENG,这个主控可以支持QLC的特性,支持闪存通道的数量为四条,也支持外置缓存,定位的话一般吧,这个型号的主控我记得运用在比较廉价的PCIE3.0固态上比较多,例如英特尔的660P,英睿达的P1就使用过这种主控。

缓存是来自镁光的颗粒,D9STQ这个编号对应MT41K512M16HA-125:A,也就是说这个是一颗镁光DDR3 1600频率的内存,容量为512M。

至于存储颗粒的话,这块盘我也懒得撕掉标签来看是什么颗粒了,不过从使用的主控和缓存都一般,再加上前面的测速结果也不算是很快来看的话,我个人感觉这玩意使用的颗粒大概率应该是白片,不会是多好的,毕竟成本摆在这里,厂家为了提升竞争力和压缩成本,自然也就不会选用非常好的固态。
说到固态为什么我不喜欢杂牌固态的原因,就是曾经贪便宜买过杂牌固态,我还比较傻的把重要数据存储在里面,结果后面盘挂了数据全没了,也没有恢复的可能,那次给我的教训还是非常深刻,因此我个人使用的电脑硬盘都不会选择太差的,就算要使用杂牌固态也是拿来存储可以随意下载且有云存档功能的游戏(例如做为Steam的游戏盘)那个倒是问题不大。
这块硬盘最终被我放到了一个Nvme硬盘盒里,这个硬盘盒以前买来是为了读取有块22110固态里面的数据的,用完以后就放着吃灰了,现在就先把这块硬盘装进去用吧,后面测试游戏的话,我也会把游戏放到这块外接的移动硬盘里测试。

换完固态重装系统以后跑分,这个速度就感觉舒服了,开机也是秒速开机,我个人建议对于动手能力强的用户来说,还是推荐给这台机器更换PCIE4.0的固态。


那么关于这台机器的开箱上手,输入输出接口,手柄功能的介绍,更换Nvme硬盘就到这里了,由于篇幅有限,最近我工作也比较忙,很多东西可能也要比较晚才会出,希望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