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chbox】水能赛艇,亦可载舟 (Ⅱ Part 1)
“水陆两栖车”的概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实现,但这种车型大规模服务于人类的场景要到二战期间才能见到。
太平洋战争早期,美军的补给船几乎无法为在海岸上被围困的部队提供补给。为解决困局,一批批由GMC生产,以CCKW 353卡车为蓝本改造的两栖运输车驶向战场。

这些两栖运输车被命名为"DUKW":"D"代表设计完成投入生产的1942年;"U"为"Utility"简称,在这款车上特指其水陆两栖功能;"K"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代表全轮驱动,另一种认为它单指其前轮驱动功能;"W"代表双后轮轴及其平衡轴。
由于谐音和相同的水陆两栖性,现实中士兵们通常以"DUK"——同"Duck"的昵称称呼它。

CCKW 353长约6.51米,宽约2.24米,DUKW 353长约9.4米,宽约2.5米,两车机械部件的互通率高达85%,搭载相同的270立方英寸,可产出约94马力的直列六缸引擎,额定载重同为2.5吨。

DUKW这个六七吨重的大家伙在陆地上可达到50 mph (80 kph)的时速,但到了海面上,它只能以8至10公里/时的速度航行。
油耗方面倒不用过于担心,理想环境中(最好是在软沙地上),满油DUKW可实现最远640公里,约397.7英里的陆上续航,也足以完成海上航行的里程要求,毕竟不需要它们靠自己跨越大洋。

除了运输补给或武器,DUKW也可承载最多2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1941年3月11日,时任总统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之后直至二战结束,总计价值501亿美元的物资被运往英国、法国、苏联、中华民国等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国。
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DUKW自然名列清单,其中英国获得2000辆,苏联获得586辆,澳大利亚获得535辆。


二战期间,共21147辆DUKW被生产出来。
在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哈士奇行动和诺曼底登陆等战役中,DUKW都是盟军不可或缺的一员。


与其它国家不同,拿到DUKW的苏联转头就着手做逆向工程,之后于1952年仿造出了Zis-485(BAV-485)。



二战结束不久,朝鲜半岛和越南先后再起硝烟。
美国陆军重新启用并部署了数百辆DUKW,用于人员培训,及之后釜山外围战役和仁川两栖登陆战补给运输。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应新战事需要,三款规格不同的两栖车被设计生产出来,于美军服役:LARC V, LARC XV, BARC;其中,LARC分别代表"Lighter", "Amphibious", "Resupply", "Cargo"。

LARC V于1959年立项,1963年投产,共生产约1000辆。

长约10.64米,宽约3.05米,高3米,整车重量约8.6吨,额定载重5吨,搭载单台康明斯V-903八缸柴油引擎,拥有300马力;陆上最高时速30 mph(约48.3 kph),海上最高时速约14公里/时;无负载情况下陆上最远续航250英里(402.34公里),海上最远续航40英里(64.37公里)


越战期间,美军曾有四个拥有LARC V的运输连先后被部署到越南:1965年中期344,347连,1966年秋季458连,以及1968年初,北越组织发动戊申新春攻势,美军赶忙从泰国调来提供支援和补给的165连。


作为LARC V和BARC间的过渡车型,LARC XV于1960年立项,仅生产了约100辆。

长约13.7米,宽约4.4米,高约4.7米,整车重量约34吨,额定载重15吨,搭载两台康明斯930八缸柴油引擎,总输出约600马力;陆上最高时速48公里/时,海上最高时速约17公里/时;无负载情况下陆上最远续航300英里(482.8公里),海上最远续航100英里(160.93公里),满载情况下,两数据则为260英里(418.43公里)和90英里(144.84公里)。

“这位更是重量级”之BARC,早在1952年就已立项,名字是"Barge Amphibious Resupply Cargo"(两栖货物补给驳船)的简称,由美国陆军与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商Le Tourneau公司合作研发,于1953年底交付四辆原型车,之后又生产了55辆。

长约19.2米,宽约8.2米,整车重量约88吨,额定载重60吨;四条高度超2.7米的轮胎各由一台Detroit Diesel可产出265马力的6-71柴油发动机驱动,均可做到独立转向;陆上最高时速24公里/时,海上最高时速12公里/时。




1960年后,随着LARC XV和LARC V相继投产,BARC也被更名为LARC LX。
1966年秋,4个分队,共16辆LARC LX进入越南,不久在金兰湾和归仁驻扎下来,由第159运输营指挥。



在上图的第50号LARC LX靠近驾驶室的一面,我们能看到一行标语:"Not much for speed, but hell for stout."
也正如人们见到它们外表时所想象的一样,这些两栖车不仅力拔千钧,而且经久耐用。1979年,额定载重30吨的LACV-30已经投产时,服役于美军部队的LARC LX仍有36辆。


直到2001年10月15日,最后一辆LARC LX才从美军部队退役下来。
之后,剩下的这些大家伙们绝大部分都得到了静态保存,任现在的人们近距离感受上世纪中叶战争巨物的震撼。



当然,当我说“绝大部分”时…

相比较下轻便许多的LARC V在被私人买家入手后同样投身于服务业,不过它的易操控性让它不至于成为展品,而是负责载着游客们入水观光。



而它们的老前辈,DUKW——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陆军将他们剩下的DUKW翻新了一次,最后这些两栖车于1982年全部退役。
DUKW只是退役了,不是没有人要。现在在澳大利亚的Rainforestation自然公园中,12辆得到妥善维护保养的DUKW依然满载游客,带他们于密林和湖泊河流间穿行;


而在英国,两栖车游览这种观光方式于2000年自美国引入,2002年,John Bigos收购了两栖车游伦敦泰晤士河的生意并正式成立公司,即现在的London Duck Tours。

London Duck Tours的两栖观光车由DUKW大刀阔斧改造而来,全身喷涂上了小黄鸭同款,人畜无害的黄色,最近几年还在车头部分增加了一些水浪涂装。

London Duck Tours共有9辆两栖车,而与“粗鄙”的土澳佬不同,带英人没有用编号标记区分这些车,他们给每辆车都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而同样使用过这些名字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9名女性。
《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Cleopatra;
《亨利五世》中的Mistress Quickly;
《奥赛罗》中的Desdemona;
《无事生非》中的Beatrice;
《暴风雨》中的Miranda;
《威尼斯商人》中的Portia;
《皆大欢喜》中的Rosalind;
《仲夏夜之梦》中的Titania;

当然,还有"The Queen",Elizabeth。

这9辆车经过的现代化改装让它们完全符合现有道路和河流管理安全法规,每车可容纳30名乘客,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共180万名游客。




不过根据London Duck Tours官网的告示,由于泰晤士超级下水道隧道工程的开展,他们供两栖车出入河道的船台被泰晤士水务公司强制买下,因此目前处于暂停营业的状态。


火柴盒的两栖车"Duk-Duk"于2017年首发,下面在我们眼前的是它在次年的一款刷色,也是这个模具至今最后一次刷色。



就目前获取到的信息和图片来看,Duk-Duk最接近的实车就是London Duck Tours的观光车,所以在我看来,这可谓是又到了火柴盒特有的“思乡”环节。

近年来,火柴盒做六轮车时总想着为它多给的那组轮找补回点什么,Duk-Duk的车体仅由三部件构成便是其中一例。

不过,Duk-Duk两栖车的属性让风挡件不那么必要,火柴盒在两个主要部件上的刻画也可圈可点,以至于令当时的我只想上手涂画。






通透的车内,方向盘依然抽象,单调的座椅刻画也很难得到“一般”以上的评价,很遗憾火柴盒没有在这样有趣的“皮囊”内的某个座椅上加点与游客相关的小彩蛋。

整车重量40克整,单作为普卡小车来看并不差的分量,对这款车而言却是从侧面表现了其比例之小。

当时,Duk-Duk是我整批次入手中的一辆。我极少这么买,而且事后出手其中大部分也多少能证明这又是一次冲动消费。

机缘巧合,我遇到了Duk-Duk。小车一如既往的不完美,但明快的配色,及格线以上的刻画和有意思的题材合为一体,让我无法拒绝它。


受专栏图片数量限制,本期小车内容仅有Duk-Duk。
封面上模糊的另一款小车,将在下期专栏中与各位正式见面。


[风火轮,火柴盒小车之外图片均来自网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