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我依然怀念您-家驹

前言
Beyond,中国香港殿堂级及传奇摇滚乐队,1983年成立,是华人乐坛上最具代表性的摇滚乐队之一。乐队以四人时期最广为人们熟悉,当中包括乐队主音、节奏吉他手、团长兼主要作曲黄家驹、主音吉他手黄贯中、低音吉他手黄家强及鼓手叶世荣。1993年,年仅31岁的黄家驹于日本拍摄游戏节目时发生意外,在昏迷6日后的6月30日不幸离世。
Beyond与黄家驹,是在华语乐坛里注定无法磨灭的名字。
2023年的6月30日,是家驹离开我们30年的日子。
他们的歌曲您即使不会唱,也肯定听过,如果您也喜欢Beyond,也喜欢家驹的话,不妨听听我在这里细说我与BEYOND的故事。
启蒙·口耳相传,从“海大真光”开始
1993年,我们举家搬迁到深圳南山区西丽一个叫塘朗村的地方,那一年,我开始上学前班,那却是家驹出事的那一年,当然,当时的我对此一无所知。
我的母语是粤语,同学也大多是广东籍,当年这里可算是城乡结合部,我和表哥表妹们一起上学,放了学我会去亲戚家看卡通片,我们从小受香港粤语流行文化影响较深,看的是TVB电视、周星驰和成龙的电影,听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粤语流行歌曲。

小学几年级的时候,一次发现表哥家里正用组合音响放着CD,记得是黑色的封底,上面用竖向的文字写着一些曲目,大概有《海阔天空》、《大地》、《真的爱你》、《光辉岁月》等这些现在大家很熟悉的歌,只是现在找不到记忆中的那张唱片的封底图片了。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哇,怎么会有这么有意思的歌!我记住了这个粤语读音“BE安”的乐队名称,那时候还不知道《BEYOND》的意思。表哥的CD被我借回家,反复地听着里面的歌曲,很快都学会唱了。想必,很多人开始听BEYOND的歌,都是像我这样通过磁带、CD,在亲朋好友之间口耳相传。后来听大人说,这个乐队的歌都是他们原创的,主唱叫黄家驹,他已经不在了。
创作出这么好听的歌,人怎么就会不在了呢?
2000年上了初中,无意中听到一个同班同学在哼唱《光辉岁月》,当时就在想,这同学“好识货”,可能很多同学的名字我都忘记了,毕业后也再没有和这位同学联系过,但是唱过这首歌的他,我没有忘记他的名字。

入坑·在家驹离开我们的十年后
初中毕业后的2003年,我们家搬到了福田区。我在一家大超市买了一盘《BEYOND超越BEYOND LIVE 03》香港场VCD,这是我买的第一盘BEYOND正版作品(虽说是引进版),开场在键盘手的伴奏下(应该是21年初去世的知名音乐人唐奕聪),三子从观众席走向台上,重新演绎《海阔天空》,还有那些经典的曲目,在唱《我是愤怒》前叶世荣打鼓SOLO那一段我印象尤其深刻。最后的一曲《再见理想》结束后,也是在键盘手伴奏下,全场不断重复合唱"一起高呼rock n roll"。这一年,我才知道BEYOND是超越的意思,这张VCD是我真正入坑之作。

第二年的2004年我才买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装上了ADSL宽带。我开始收听收看他们的专辑、MV、演唱会、访谈、纪录片,开始去了解BEYOND的故事,以及家驹的这个人。
记录片中触动最深的,是《骄阳岁月》,这是关于家驹葬礼的视频,前面叙述了一些关于他的音乐理想的故事,一些非洲活动现场,一些LIVE现场,以及他采访说的一些话语,还有音乐行业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
“真不值得,参加这个与音乐无关的节目”一个女歌迷接受采访说。女歌迷掩面泪目,说不下去了,我想,当天在看《骄阳岁月》视频的我,也暗自落泪了吧,至今这个视频不敢看第二遍,记得这个节目里穿插了多段家驹生前的采访片段,后来很多采访的音频在2005年BEYOND告别演唱会贯中唱《遥远的Paradise》前,在长达4分钟的《We Don't wanna make it without you》的背景音乐下重新做了剪辑,其中的每句话我都能背出来了。

听了他们更多的专辑作品后,我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原来,BEYOND好听的歌曲真的不仅仅是传唱度高的那几首,在此浅谈几首偏冷门作品的细节,更是能感受到乐队对于音乐的表达形式多变。
《Dead Romance (Part II)》,仿佛一把会哭泣的吉他,我在了解了创作背景之后,更是对作曲的家驹他的才华崇敬增加了几分。
《最后的对话》全长4分11秒,贯中仅仅唱了一遍词,自1分40后,全是大段的纯音乐Solo。《新几内亚》(demo),这首家驹未完成的demo,仅有“啦啦啦”代为歌词,我已然感觉到自己置身于一片有山有海或者是大草原般自由奔放的郊外。
《农民》的前奏,仿佛天还没亮,老农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劳作。
《早班火车》的前奏,就像有一辆火车由远及近......
非洲之行创作出的《AMANI》、《和平与爱》.......
好的音乐,能带给人有画面感,有思考,有共鸣,我真正理解到家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大部分歌曲,用来娱乐的不多,用来欣赏的比较多”。
演唱会最经典的当属1991年红磡体育馆的那场《生命接触演唱会》,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家强《冷雨夜》的低音吉他SOLO,小朋友合唱的《AMANI》,躺在地上唱《金属狂人》的家驹,还有和音歌手梁翘柏,最后唱完《光辉岁月》后大家在台上的搞怪,每个画面都是经典。
到后面的日子,陆续看了《劲BAND四斗士》、《莫欺少年穷》、《笼民》,也看了他们主持的TVB《BEYOND放暑假》系列欢乐的短片。看到了BEYOND许多不为人知的成长的故事,对家驹了解得越多,越觉得他的离去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开放了香港自由行以后,住在深圳的我可以方便地往返香港,2008年初,我甚至还去了一趟将军澳—家驹长眠的地方,这是我距离家驹最近的一次。这里面朝大海,他洁白的的墓碑写着“摇摆精神,永垂不朽”,还有很多粉丝送的礼物,就摆放在周边。

热爱·《乐与怒》,我收藏的最珍贵的一张CD
从将军澳回程的时候,我在旺角信和中心楼上一个二手唱片店,淘到了一张我最珍贵的专辑——《乐与怒》。熟悉BEYOND的朋友都知道乐与怒,是Rock n' roll粤语谐音,即摇滚的意思,愤怒与快乐,作为人类的情绪,在这个摇滚专辑里,我们听见了《我是愤怒》,还有《走不开的快乐》。专辑白底四人的封面图片大家都很熟悉了,封底用字典的形式,解释了乐、与、怒三个字,这个设计很是新颖。这张发表于1993年5月14日的专辑,是家驹在世时BEYOND最后一张粤语专辑。

封面

封底

这张专辑,有重金属,有流行,有蓝调,有雷鬼,一张专辑风格可以如此多变,可见Beyond的音乐造诣水平。我更认同很多人的说法,如果不是家驹去世,这张专辑,是他们另一个时代的开端!
2008年6月,是家驹离开我们十五周年的日子,家驹弟弟家强为了纪念哥哥,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用家驹的DEMO重新编曲填词,出了专辑《弦续·别了家驹十五载》。我也买到了这张专辑,里面附送的DVD,更是看到了很多家驹从未公开的视频片段,也了解到我们所知的家驹,原来还留有很多DEMO在人世,我们知道他的才华,也许只是一小部分。
纪念活动还有座谈会、演唱会等,还在香港牛棚艺术村开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旧日的足迹·别了家驹十五载展览,我有幸去到了现场,拍到了很多家驹的遗物,包括吉他、唱片、衣服等,甚至在去展览馆前,我还特意路过了“二楼后座”——当年他们练歌的地方。


展览馆里的吉他

旧日的足迹展览
感悟·我也谈谈三子
家驹的离去,没有人比三子他们更悲痛,家强说:如果当年没有发生那么一件事,我们现在的音乐会是怎样,他甚至表示,宁愿出事的是他,可见他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他们失去了领军人物,失去了兄弟,失去了战友,一方面要继续履行与唱片公司的合约,又要面对歌迷们的期待,家驹留下来了很多DEMO,他们也不敢用,他们只能靠自己,去延续家驹的精神。
三子各人音乐风格不同,也有不同类型的作品。有贯中的国粤日英四版《遥远的Paradise》致敬家驹,有世荣柔情的《LOVE》,有家强温馨的《总有爱》,我自己很喜欢的《活着便精彩》,还有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的无间道2的主题曲《长空》,虽说BEYOND一直对奖项不太重视,也算是给他们的一个肯定。三子时期后期因为各种原因分分合合,最终解散,我们也不用过多觉得可惜,家驹走后还能坚持那么多年,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认为三子时期,特别是贯中作曲填词的作品,对比四子时期,摇滚精神并没有减退。

三子时期我买的专辑
追忆·关于家驹,我的一丝感悟
何炅老师在2021年的一期《向往的生活》中提到为什么现在没有像《海阔天空》等等那种非常经典的音乐了呢?在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聊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音乐的传唱度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有了传唱度,才有可能引领一些事情,否则就只是小众文化。
我想,三十多年前的BEYOND他们也会有着这个想法吧,传唱度,首先是作品足够优秀,然后就是宣传,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Beyond的作品毫无疑问是足够优秀了,在接受经理人的意见,一改原先摇滚的形象,在成员剪短了头发后,创作出了一系列流行的经典后,也得到很多人的赏识,虽然他们有更为远大的音乐理想,但是混迹在当时的香港,还是要做很多妥协。

我们耳熟能详的《真的爱你》,其实算是唱片公司让BEYOND赶在母亲节前出的一道命题作文,当然填词人小美也有一份功劳,这首歌也是相当成功的。在88年的《大地》火了之后,这首《真的爱你》入选1989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才更让他们在主流的香港乐坛站稳脚跟。对于听众,当然还是希望偶像能多一些曝光,你要知道那是90年代初,音乐人很多是要靠电视、电台,以及各种活动、颁奖典礼。看到真爱粉在视频平台上传的那些当年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出席电视台的活动,现在在歌迷眼里看来也很是心酸。

别了家驹十五载展览
对照BEYOND的采访,就是那个说出“香港没有乐坛”的采访中,家驹略带含蓄地说:“除了音乐以外的东西,逼不得已的话,为了宣传。。。”一向心直口快的贯中在一旁插了一句看似玩笑的话:“为了吃饭”,世荣明显感觉到在采访中贯中这样说不合时宜,补充说了句为了工作,家驹继续说道:“为了宣传,我们会去勉强自己去接受那项工作,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还是会专注音乐”。

“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这是家驹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出的心里话,也许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想法,但是在那个年代,敢公开说的,屈指可数。
众所周知,当年他们去日本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满意这一点,当时流行的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是拿日本曲填上中文翻唱,原创音乐人在香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理解他说的那句经典的“香港没有乐坛”,并不是说没有优秀的音乐人,只是没有足够多的原创音乐人形成“坛”,即原创音乐的氛围。
他们厌恶拿来主义的娱乐圈,厌恶圈中的各种人情世故。那首《俾面派对》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才有出走的意愿,刚好也有日本公司抛来橄榄枝,才去了日本。家驹也说道,你知道日本仔,好厉害的。
事实他们在日本,压力也并不小,与唱片公司也有分歧。当然,他们去了日本后,各种与音乐相关的技能都有提升,只是一切的一切,都太短暂了。只是,他们没想到其实日本市场,只是一个放大了很多倍的香港,想要音乐受到听众接受,还是要参加电视台的活动去宣传,于是才去参加录制了那个游戏节目,才有了那个意外,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他。
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没有发生93年的那场意外,现在Beyond会不会还没解散,后来他们又创作出了哪些更多的经典音乐?家驹又会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可惜只有如果,现实就是,家驹永远年轻,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结语·延续Beyond精神
“会说粤语吗?”
“不会。”
“会唱Beyond的歌吗?”
“会!”
----摘自音乐APP网友评论区。
Beyond的歌曲大多以粤语为主,但是无论去到全国哪个省份,包括海外华人地区,都能找到大批歌迷。就连乐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歌曲能在非粤语地区也能这么流行。BEYOND虽早在1988年就已经在北京开演唱会,但那时懂粤语歌的人并不多,演唱会并没有激起多大水花。
他们一开始的专辑甚至没有在国内发行,估计很多朋友也也是像我一样最初靠流行的经典几首歌便喜欢上BEYOND,用录音带翻录、口耳相传的形式,令他们的歌在神州大地上流行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很多人学习吉他,组建乐队,正是受Beyond影响,甚至还有一个叫赤色引擎的北方乐队,在2018年直接举办了一场高度复刻Beyond1991年生命接触演唱会,当我看到北方人的主唱,粤语却是相当标准,而且演唱会复刻了当年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加入童声的《AMANI》,看得我热泪盈眶。虽然我们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都一样,都有着一样喜欢的歌手,喜欢的乐队。
直至30年后的2023年的今天,相信网络上也有很多像我一样,发布着有关于家驹的文章。前几天的B站,大数据大概是知道我喜欢Beyond,首先推了个《莫欺少年穷》的电影片段到我首页,我又细细地重温了一遍。这几天,又有一个视频推送,原来是TVB也做了一个关于家驹的纪念特辑,又看到了很多之前从未看过的片段。这些年来,视频网站也不断有人发出一些我从来没看过的访谈、现场,对我来说,就像关注了一个明星,还是不断能看到他新的动态,仿佛他还活着。
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年轻的31岁,在短短十余年的音乐生涯里,带来了那么多的好作品,他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在自己理想还没完成便悄然逝去。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海阔天空》的这句歌词,每次我都不愿意唱到这一句,是的,每次听到这句歌词,就会想到家驹真的是跌倒而去世的,仿佛一切,就是命中注定一样。
思绪有些混乱,我好像想说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有时候在想,文笔不好的自己,写下这些话语,有什么用,其实根本没有人会在乎自己有什么想法,我只能自己感动自己。
那我就套用一句很土的话,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珍惜当下,好好生活吧。
后记:
1983年,Beyond成立。
1993年,我刚开始踏入校园,后来才知道家驹的离开。
2003年,家驹离开了10年,我才开始真正了解Beyond的音乐。
2005年,Beyond三子宣布解散。
2008年,家驹离开了15年,而我也毕业工作了,有幸去香港参观到了他的纪念展览。
转眼又15年过去了,我忙碌着工作,家庭,生活,虽然已经没有了上学那段时间那样痴迷地听着Beyond的音乐,了解着他们的故事,但是手机里,车里,永远必不可少的会是Beyond的歌单。
2023年,家驹离开我们30年了,我依然怀念您-家驹。
原文:《在家驹六十岁生日的这一天,细说我与BEYOND乐队的故事》由本人@乐影细味于2022年6月10日发布在今日头条等媒体,本文对部分文字已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