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旧闻】三台大型赈灾义演空前纪录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光明日报》(1991年08月03日 星期六 02 版) 7月25日到8月2日,中国艺术史将这样记载:不足10天,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特别节目《风雨同舟情暖人间》赈灾义演、首都文艺界赈灾义演、《华夏之情》著名民歌手赈灾义演相继举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创造了文化艺术界直接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奇迹。现在,让我们走到幕后,去看看这些赈灾义演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吧。 赈灾比什么都重要 七月中旬,正是洪水肆虐、酷暑难当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赈灾义演晚会的剧组成立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和曾已年过古稀,又患有脑血栓病,已是多年未上舞台了。为了参加赈灾义演,他抱病走进了《风雨同舟情暖人间》的排练场,从上午一直排练到晚上11点多钟。厉慧良也专程从天津赶来,参加义演会,因与他合作的演员都是北京的,他便与大家一起,一字一句地仔细排练,毫不马虎,直到满意为止。赵子岳、田华、凌元、刘江四位老艺术家合排一个节目。节目虽不大,四个人却格外认真。他们聚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简易平房里,苦苦练了三天,终于赶上了演出。 歌唱家胡松华参加《华夏之情》义演晚会排练的那几天,牙龈正在发炎,半个脸已浮肿了,但他仍强忍疼痛参加排练,上午的排练完了,匆匆赶回家打一针,顾不得休息,又赶到首都体育馆参加下午的排练了。 也是在这几天,李双江正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他的个人专题电视艺术片的后期制作工作,义演晚会请他担任节目主持人,一个电话打到中央电视台,他便风急火燎地赶来了。他说:“能为灾区人民尽一分力比什么都重要、都高兴。” 当《华夏之情》组委会的同志找到殷秀梅,请她参加晚会演出时,得知她已答应内蒙古有关方面的演出邀请,将要出发了。但殷秀梅却立刻放弃了两场报酬丰厚的演出,参加到不取分文的赈灾义演中来。 忧心催得脚步急 卢秀梅、万山红两位演员前些时候赴西藏慰问演出,都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小孩送到外地父母家中。西藏归来,好不容易有了去看望孩子的机会,可是当她们在外地听说首都文艺界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赈灾义演,便匆匆告别了父母和孩子,连夜登上了返京的列车。 总政歌舞团的演员们从内蒙古义演归来,到达北京时已是下午,没有来得及休息,又马上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首都文艺界赈灾义演。 正在外地演出的杨春霞,8月1日傍晚赶回北京,离8月2日晚的正式演出只有一次排练时间了。不巧的是,根据晚会的需要,她原定的曲目已被临时换掉了。她什么也没有说,又赶紧准备新的节目去了。“能有一个为灾区人民出力的机会太好了,唱什么都行。”她愉快地说。 新闻记者到了前台 灾情如火,烧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一个平常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十几位记者没有象往常那样匆匆离去,而是围坐在一起,开始谈论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怎样为抗洪救灾出力。10天后,当《华夏之情》著名民歌手赈灾义演晚会成功举行的时候,他们都不能忘记那些艰难的开始和辛勤的工作。 《音乐周报》的记者杨晓东,怀里揣着同大家一起拟定的义演晚会设想,在烈日下的北京城里四处奔波,到倡议发起《华夏之情》义演晚会的十几家新闻单位盖章。大家见他累得够呛,让他先歇歇,他却说:“累点也高兴,因为我遇上一路绿灯。” 的确,十几家新闻单位的领导,给了这个晚会莫大的支持,从关心电视直播到拿出报纸版面宣传,有关领导亲自过问和出力,使这个晚会得以成功。晚会需要的节目单是工人日报印刷厂义务承担的,因演员或曲目变动,节目单几次变动,工人们都急晚会所急,及时改动、印刷,从不说二话。 晚会的导演也由记者、编辑和节目主持人担任。夜深了,郝小明、贾际、宋玮、张树荣几人还在一起研究脚本,忘了回家,忘了睡觉。“我在这里忙一天,明天就得在台里做两天的节目。”张树荣同大家一样,都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晚会筹划之初,既无演员,也无资金。人民日报记者陈原四处联系,熬得两眼通红。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一欣为了寻找赞助,顶着烈日在海淀电子一条街跑了个整天。而北京日报和晚报的记者初小玲、李光和白宙伟,正巧又在参加北京有关方面组织的另一场义演的工作,每天都是两边跑,忙得不亦乐乎。记者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晚会源源不断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给灾区人民的捐款时,新华社记者冯瑛冰、秦杰便在晚会排练场外的石阶上写新闻稿了。 为了把18000张票销售出去,负责票务的工人日报记者梅大传,到一家一家单位去登门介绍晚会情况。结果,晚会的票从担心卖不出到满票到四处找票。老梅却说:“这是因为民歌的魅力,是大家都有一颗系念灾区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