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平北抗战•花盆战斗、沙峪大捷(下)
花盆村位于延庆城东北一百四十里的深山里,这一带原属热河省丰宁县。南距千家店三十里,东与怀柔区毗邻,北与河北省赤城县接壤。 1933年秋,日本关东军占领整个热河省,势力渗透到了延庆北部,伪满洲国在千家店、花盆地区建立保甲制,在千家店设立警察分所,大好河山从此披上了一层阴霾。 宋支队的1营和支队直属骑兵连、重机枪连为断后部队,在支队政治部主任伍晋南指挥下顺利进入千家店。不远处一名通讯兵疾步跑到伍晋南马前,递上一份刚刚得到的情报。
伍晋南同志
王季龙同志
詹大南同志 伍晋南接过纸条:“伪满洲军已到花盆村,约四、五十人。”看罢情报,迅速找来了1营营长唐家礼、教导员王季龙,向二人做了敌情说明。原来是这帮败类又要向当地的百姓要粮派款了,唐家礼、王季龙商讨后,决定干掉这些敌人。 伍晋南指着不远处的山梁:“这里大部分是沙石坡地,村南有一座孤山,南北走向,山上乱石林立,地形有利作战。王指导员,你率1、3连在前,我和唐营长率2、4连和机枪连在后,迅速向花盆行军!” 部队在夕阳的余晖中向东疾行,直奔花盆村。接近花盆村时,营特派员詹大南率骑兵连,赶上来走在前头,王季龙率3连紧跟其后,其余的队伍走在最后。 夜幕悄悄地降临,山间的天色很快被黑夜笼罩起来。此时,3连已经逼近了孤山的山根。王季龙准备带着3连从山根的东侧绕到花盆,从东面包围村子。行进中队伍悄无声息,战士们尽量放轻脚下的步伐,以免惊动敌人。突然,一个战士听到孤山上有人说话。王季龙也听到了山上的声音,3连立刻停止前进,原地隐蔽待命。 王季龙悄悄地叫过3排长王家胜,伸出两个手指,又向山上传出声音的方向指了指。王家胜立刻心领神会地一点头,向身后一招手,两名战士来到他的身边。王家胜带着两名战士,在黑夜的隐蔽下,蹑足潜踪上山侦查。 黑夜的山路只能看清脚下的小路,几步远的前方都被黑暗吞噬着。战士们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悄悄向前逼近。三条黑影顺着声音的方向爬到了山顶。王家胜隐在树后,观察着不远处的动静。离他二十米的山顶上,只有一头毛驴,正啃食着石缝边的青草,离着驴子几步远的地方堆着一垛不高的稻草。十来个伪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围坐在树下,睡意朦胧地东倒西歪,有的躺在空地上,头枕着步枪鼾声如雷,只有一个瘦小枯干的伪军,端着枪漫无目的地向四周张望,看样子是在放哨。 三条黑影原路返回,王家胜在王季龙的耳边轻声说:“山上有十来个伪军,从何处来?哪一部分?都不清楚。这里应该只是敌人的小哨。” 王季龙听了汇报之后,微微一点头:“干掉他们,记得抓几个活的回来。” 在夜幕的掩护中,王家胜领着战士们悄悄往山上爬。战士们在黑夜之中,仅凭着手中刺刀,十五分钟便悄无声息地拿下了孤山头的小哨。 八个俘虏被堵住嘴押下孤山。王季龙审问俘虏时得知,这一拨敌人是汤河口村来的,属伪满洲军35团的第2营,团长阎冲,该营除副营长是日本人外,全系伪军,共四百多人。他们听说千家店来了八路军,奉命来此侦查情况。现在部队在花盆村中,营里派他们在孤山上站岗放哨警戒八路军。 王季龙命王家胜看押这几个俘虏,自己只身向队伍后面疾奔。见到伍晋南和唐家礼,王季龙将侦查到的敌情做了汇报,然后问道:“怎么打?” 伍晋南思索片刻,下达指令:“利用孤山的有利地形,1连1排郝志高带全排坚守孤山,以火力压制村里的敌人;2连、3连由连长毛凤旺、指导员何志成带领,从孤山左、右两侧包抄占领高地有利地形,阻拦敌人上山;王季龙带领3连主攻村里的敌人。” 伍晋南作战前部署的同时,花盆村的敌人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向孤山上运动了。原来孤山小哨的那个瘦小枯干的伪军一见人影晃动,连屁都没敢放,夹着枪溜下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撒腿跑进村子,向村里的伪军报告了情况。伪军听说八路军拿下了孤山上的小哨,知道八路军已经到了眼皮底下,不敢怠慢,也立即出动,企图占据有利地形。 黑暗中,王季龙发现敌人偷偷上了孤山,当即命令部队:“迅速上山先抢占地形制高点!”命令一下,敌我双方同时向孤山顶发起冲击。1排长郝志高想要迂回到敌人后面进行攻击,却被王季龙拦住:“郝排长,你带战士们在山下接应,我带3连十一个人冲上去。” 说罢王季龙带了3连十一个人冲上山头与敌人展开激战,顿时火舌划破了茫茫的黑夜。半个多小时后,3连的子弹、手榴弹全都打光了,缴获敌人的子弹箱打不开。敌人还在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王季龙下了撤退命令。 敌人控制了孤山,战斗进行得很不顺利。王季龙、唐家礼,伍晋南,詹大南汇集到一处,重新部署。 詹大南说:“敌人装备虽好,但没有作战经验,地形对我们是有利的,孤山西侧的山包较高,能发扬火力优势控制孤山。” 王季龙地望着孤山的方向:“一定要在天亮前消灭敌人。天一亮,敌人发现了我们的实力,我们就被动了。” “对!”詹大南坚决地说,“我率2连担任突击队;王季龙你率1连做预备队;4连连长郝玉英率1个排,带上五挺轻机枪,占领孤山西侧的高山包,以火力压制敌人;骑兵连沿孤山东侧的河沟迂回向前截击敌人,”他抬头看看幽蓝的夜空,继续说道:“近战、夜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利用有利的时间,天亮前解决战斗!” 此时,已经凌晨三点钟了。山中的夜风一阵紧似一阵,夜风过处无数的树枝在黑暗中摆动,发出“唦唦”的声响。一阵短兵相接的硝烟才被吹散,詹大南率领的突击队便又一次向敌人开了火。猛烈的炮火再次将黑暗撕裂出一道道口子,无数的火舌在黑暗中汇集着,突击队一寸一寸地向前逼近。 天将破晓,4连的机枪火力终于压住了敌人,敌人被打得龟缩在岩石后,像被八路军掐住了喉咙,发不出一点声响。1连、2连见时机已到,立刻向敌人发起了冲击。一个日本人的副营长,在混乱中挥舞着战刀,恶狗一样地狂吠,指挥着敌人的队伍。 王季龙瞅准机会,抬手就是一枪,枪声响处,那个日军的副营长应声而倒。阵地上顿时大乱,敌兵像失去首领的野狼,抱着脑袋纷纷向山下溃逃。 詹大南站起身子,举起手中的驳壳枪,高喊一声:“冲!” 战士们乘胜冲上了山头,向溃退的敌人奋力追击而去。敌人没头没脑地四散逃跑,此时骑兵连如神兵天降,在河沟处截住了溃逃的敌人。伪军见走投无路,立刻乖乖地停止抵抗,以班为单位放好枪,脱掉外面的黄皮,只穿白衬衫,举手投降。 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八路军赢得战斗的胜利。当初升的太阳终于透过迷雾照进花盆村的时候,八路军战士已经打扫完战场,押着俘虏和战利品向千家店方向转移了。 花盆战斗共俘虏伪军三百六十多人,缴获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十二挺,掷弹筒两具,三八式步枪二百四十余支,手枪三十余支,子弹三万余发,军用物资一部。纵队首长宋时轮得到消息后,来电加以鼓励,同时命令1营改成4纵队第36大队,唐家礼为大队长,王季龙为政委,骑兵连改称骑兵大队,大队长王正川,政委李炳勋,继续东进。 这场战斗虽然只是因为借道偶遇而发生,但“宋邓支队”留下了勇猛作战的威名,足以震慑日军和伪军的嚣张气焰,让平北人民在苦难之中看到了一线曙光,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开拓平北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紧接着,宋时轮支队经千家店、宝山寺、汤河口、奇峰叉(现名崎峰茶),进入怀柔秋场、平甸子一带,随后也在琉璃庙地区四处寻找友军—邓华支队的踪迹。 6月10日夜,邓、宋两支队伍在铁矿峪、洞台、兴隆城、南冶、沙峪一带会合。6月11日凌晨,邓华支队在沙峪村拿下伪警察所,捉到3个汉奸特务。经过审讯得知,日军坂垣师团的一个中队,正朝着沙峪方向行进,企图支援四海守敌。 为策应冀东大暴动,八路军总部曾指示四纵在东进路上尽可能避免与敌人正面接触。然而,这次日军迎头而来,四纵东进受阻,如不消灭这股敌人,八路军将无法顺利通过怀柔地区。 “我们可以在这里守株待兔,打一个伏击。”邓华果断决策。 地形对我军有利。沙峪村东,有条通向怀柔县城的必经之路。路两旁是一米多高的土坡,坡北是土山,坡南是怀沙河。伏击日寇的战场就选在沙峪村的东山嘴。 当天11时,河边小路上,一队日军由东向西疾速而来。小路越来越窄,日军不得不变成一路纵队,中队指挥官走在队伍最前面。 “打!”当日军完全进入八路军埋伏圈时,指挥员一声令下,隐蔽在山上的八路军战士向敌人猛烈开火,机枪、步枪、手榴弹霎时间响成一片。日寇慌乱一团,有的还没来得及摘下枪,就被击毙了。 日军稳定下来后,开始还击。埋伏在两侧山上的八路军战士,在机枪的掩护下向敌人冲杀过去,展开惨烈的肉搏战,有的战士直到牺牲时,双手还紧紧掐着敌人的喉咙。三名战士负了重伤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部分敌人利用路旁沟坎作掩护,负隅顽抗。八路军两次冲锋均未成功。邓华等人经认真分析后发现这些顽固之敌多是有经验的老兵,坂垣师团又是日寇侵华的“精锐部队”,有相当强的战斗力。邓华下令,改变战法,集中特等射手打击日寇,日军露面一个打一个。 战斗一直持续到15时,枪声渐稀,仍有五六十名鬼子拒不投降。邓华下令,组织突击队,隐蔽前进,绕到敌人背后,用手榴弹消灭敌人。在没膝的高粱掩护下,战士们很快接近了敌人。“打!”指挥员一声令下,手榴弹在敌群里炸开了花…… 激战过后,地上到处都是鬼子的尸体,剩下的鬼子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枪也扔了,马匹也不要了,慌忙往怀柔县城撤退,剩下没断气儿的,躺在地上嚎叫着,那个伪军翻译官如同丧家之犬,跪地求饶。我军乘胜追击了几里路,随后处理了这些俘虏。 这次伏击战,八路军全歼坂垣师团一个中队120余人,缴获步枪80多支,轻机枪3挺,掷弹筒3个。八路军也付出了较大代价,伤亡200余人,纵队参谋长李钟奇负重伤,党总支书记郑良武等70多人英勇牺牲。 沙峪战役打响了怀柔抗日第一枪,战斗的胜利保证了四纵主力顺利通过怀柔地区到达冀东。同时,这也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又一次痛击坂垣师团,声名大振。 不仅仗打得漂亮,邓华的部队纪律严明。在几天前,队伍路过小鲁庄时,天色已晚。战士们没惊动百姓,露宿街头。次日清晨,战士们又打好背包,泼水扫街,清理垃圾。 后来,延庆老干部郭存凯著文回忆起八路军路过小鲁庄的情形: 那天天刚亮,村民就听到过队伍的动静。久经兵匪祸害的老百姓吓得赶紧关门闭户,大气儿也不敢出。一会儿,就听我家门口有轻轻的叫门声,是南方口音。我爹开门一看,街上都是灰色军装,笑容满面。一位30多岁的军人和气地告诉我们:“我们是工农红军,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现在叫八路军,是来打日本的。”我那时才十几岁,也不知害怕,就跑到街上看热闹。只见战士们把大街和各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各家水缸挑得满满当当。“大爷大娘不离嘴,搁下锄头就挑水”。这是人民子弟兵留给延庆老百姓的一个深刻印象。村里的赵爷爷拉着战士的手说:“长这么大头一回见到这么好的军队。”村里的长辈见状,赶紧招呼乡亲们给战士们做饭,还杀了一头大肥猪。部队出发,乡亲们把每个战士的米袋子都灌得鼓鼓囊囊。 1938年6月,第4纵队派民运科长刘国梁,秘密进入延庆大庄科,在“后七村”(铁炉、沙塘沟、慈母川、景儿沟、里长沟、霹破石、董家沟)一带筹建抗日联合政府。10月,支援冀东暴动的宋邓支队回师平西,留下民运干部史克宁等人以及一个排战士,与刘国梁会合。他们以沙塘沟村为中心,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救国会、自卫军,在平北播下了抗日的火种。1938年12月,沙塘沟村张福、张朴等六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延庆农村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随后,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沙塘沟村成立,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展的起点。 总之,宋邓支队不仅在冀东有力支援了抗日大起义,还在平北埋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