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界”混得风生水起的合资品牌巨头,在“电动界”表现如何?
到今天可能还有人认为合资车高过国产车一头,但实际上,在新能源市场,销量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宁愿排队买国产车电动车。相反看看那些在燃油车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合资品牌,换了个“战场”就像鱼离开了水,完全没有了活力。今天就盘点一下这些合资品牌的电动车现在混得如何。(本文数据为10月销量,数据来源乘联会零售量)
日产
ARIYA艾睿雅 456辆

老司机辣评:在轿车市场,日产轩逸可谓一路领跑,牢牢占据燃油轿车的榜首位置,但是电动产品就不是一回事了。Ariya艾睿雅刚上市不久,长续航顶配版就从28.48万降到了25.28万,高性能四驱顶配版也从34.28万降至29.78万,最高优惠4.5万。除此之外,当时还推出了限期内订车享“2000 度免费公共充电”、“买低配,得高配”以及“三电和整车终身质保”等权益,简直是在清仓大甩卖,但也不管用。

作为一款标准的紧凑型纯电SUV,从定位来看它有很多国产以及合资品牌的对手,但艾睿雅的价格有些偏贵,那用价格来看,对手都可以升级为Model Y、唐EV、问界M5、福特电马这种选手了,竞争对手之多且没有一个好欺负。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日产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力度不够大,确实也是这样。虽然之前有聆风电动车,但它没有持续发力;轩逸·纯电跟艾睿雅一样太贵了,没人买;轩逸ePower油耗很不错,但它是蓝牌车,也不能用充电的方式降低使用费用,价格相比秦Plus DM-i耶没有任何优势,反正日产的新能源车和日产的油车根本不是一种地位。
丰田
一汽丰田bZ4X 7辆
广汽丰田C-HR EV 4辆
一汽丰田 奕泽E进擎 33辆

老司机辣评: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之前并不认同电动汽车将占领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其只是被“过度炒作”而已。不过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风向面前,还是打脸了,为求生存发展不得不妥协。但作为“全球销冠”的丰田看到自家的电动车卖不动,确实都挺头疼的。消费者大都很抵触油改电产品,所以C-HR EV和奕泽E进擎销量不行可以理解,但是bZ4X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油改电了,它采用全新的纯电平台,上市之后价格也不敢弄得太高,就算挂上了丰田的金字招牌国内消费者还是根本不买账。

价格其实可以接受,但是一看配置确实有点寒酸,入门款接近20万的售价,CLTC纯电续航里程才400km,按照实际里程打折其实也就300+km,这都是两三年前国产电动车的起步里程了,你还卖这个价钱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也毫无竞争力。在新能源时代,配置差点是真的没优势,入门车型没有倒车雷达、没有天窗,搭配塑料方向盘、普通遥控钥匙、皮织混搭座椅、前排座椅不支持电动调节、不支持GPS导航,还不支持OTA升级,那么和国产同等价位的电动车一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腹黑的想一下这全国卖出的7辆估计都是店里的试驾车。
本田
东风本田e:NS1 297辆
广汽本田e:NP1 629辆

老司机辣评:去年本田在10月一口气带来e:N系列5款概念车,今年就上市了两款,这两款姊妹车型承载着本田品牌角逐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远大梦想,但是市场表现只能说相当惨淡,但还是会比日产和丰田稍微好一点点(手动狗头)。而这惨淡的销量也让品牌做出了“大酬宾”的举动,虽然广本跟东本的优惠形式不一样,但总体上就是相当优惠2万元,再加上各终端市场自己的优惠力度,就是其实差不多花14-18万元左右就能买到本田的电动车,这个价格相比起丰田、日产的,就显得更加合理了。

虽然价格合理了,但是相比起内卷严重的自主品牌电动车,本田两款电动车在尺寸、续航和配置上都没有什么优势,都不是“买发动机送车”的本田了,自然光环就没了。虽然它也不是油改电车型,而是纯电平台车型,但是它整体还是沿用燃油车的设计理念,这也不能怪消费者粗暴地“误会”它了。老司机认为那些e:N品牌的用户,大多数是个“本田粉”,基于经济性的考量希望从燃油车过渡到电动车,而这种保守的策略进一步局限了本田电动车的潜在用户人群,想要突围,本田的下一款电动车型必须大幅进步。
大众
上汽大众 ID.6 X 923辆
上汽大众 ID.4 X 2610辆
上汽大众 ID.3 1667辆
一汽-大众 ID.6 CROZZ 2237辆
一汽-大众 ID.4 CROZZ 3284辆

老司机辣评:相比起日系电动车没有性价比、各方面都落后、价格整体偏高等问题,德国佬的电动车就相对有诚意一些。自2020年10月交付首批车型以来,大众ID.系列纯电动汽车全球交付量已达50万辆,提前一年实现销量目标。其中一汽-大众2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0万辆,上汽大众没有公布具体销量。老司机觉得大众ID.系列能卖得动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它的初登场价格就接地气(ID.3除外),尤其是ID.6系列,20多万就能买到一台续航不错的大众中大型SUV,听上去就很吸引人。

400-600km的续航对比起同级别的国产电动车也没有处于下风,配置上虽然没有优势,但也不至于像日系电动车那么寒酸,勉强能说得过去。最重要的是它们的驾驶感受表现的很出色,目前很多自主品牌还有造车新势力旗下的产品往往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能量回收的拖拽感过强,二是调校的过于追求运动,而大众ID.系列的驾驶感受更像是传统燃油车,对于从燃油车过渡到电动车的用户来说十分友好。当然也有痛点限制了它的销量,其中车机系统被吐槽得最凶了,如果大众后期能够改善这个问题,那么我觉得ID.系列还有销量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