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片子#2:宇宙探索编辑部】献给所有中国文青科幻迷的礼物
「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后探索的不是宇宙,也不是外星人,而是自己本身。 作为科幻迷来说,从小就会对整个宇宙充满好奇心。好奇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里存在着什么;好奇人类是怎么来的,人类跟宇宙的关系是什么;好奇我们为什么会来,未来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有时候会疯狂思索,并试图在文学、影视和电子游戏里寻找答案——亦或是被它们勾起好奇心——但通常只是又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冒险,和一些有趣的思考,答案始终没有被揭晓。后来愈想愈烈,以至于催生出一些终极问题:宇宙之外存在什么,宇宙存在之前整个空间里又存在着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我应该去阅读一些存在主义相关的哲学著作,答案或许早就存在其中。但我还是更喜欢通过故事与亲身经历的方式去感悟。
探索本身是挺好的一件事,它驱动人不断产生新的目标,保持好奇心,不至于精神荒芜或者死亡。但如果执着于探索,往往忽略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自己。 「编辑部」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人类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我们应该注重生活,这样萦绕在我们脑中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钻牛角尖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认真生活的人最幸福——宇宙之大,但又能与我产生多大关联呢?我会成为宇宙联盟大理事会成员吗?与其空洞的思考存在主义问题,不如去超市看看蔬菜价格来的更真切。适度思考修身养性,过度思考内耗伤身。
对于个人而言,实现个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做出什么贡献,产生什么价值;在人际关系中,是否帮助他人,是否获得分享满足,是否做好分内之事。实现个人价值可以给人带来无穷尽的快乐与幸福,而无需执着于存在主义问题,这样一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的可持续发展便也获得保障。 「编辑部」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科幻电影,它不仅完成了科幻电影的任务,也完成了一部真正的电影所该完成的任务。影片在视听语言上非常具有感染力,采用伪纪录片的手法拍摄确不是一部完全的伪纪录片,真实里透着一丝荒谬,接地气却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自然光拍摄让画面无比真实自然,调色上确又避免了白开水式的枯燥与乏味。全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伪记录的拍摄方式与传统方式之间缺乏了一定的平衡,以至于摇晃镜头偏多,在节奏上稍微缺少一些韵味,如果再增加一些固定镜头或者舒缓镜头的数量,我相信观感一定会好一些。不过「编辑部」已经够好了,好到我不会忍心真的做出这些建议。在伪记录的气氛里,有些场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锅头小伙孙一通第一次晕倒的场景,一个快速推拉镜头,伴随主人公唐老师的助手那日苏的惊呼——上一次这么有感觉的气氛还是看雷老头的「异形:契约」。有意思的是孙一通的扮演者正是影片的编剧。
「编辑部」多少能看到一些「此房是我造」的影子,都是在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末尾转变到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用逼真的手法去拍摄幻想题材的内容总是具有浓烈的冲击力与震感感,并让人久久不能忘却。「超能失控」也是同样的例子,只是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幻想题材的基调。这样的情况让影片变得亦真亦幻,看完后仿佛一觉醒来发现做了一个无比真实的梦。
在大的隐喻上,「编剧部」完成了两个。一个是围绕主角唐志军,他作为一家没落科幻杂志的主编,穷困潦倒,确心系宇宙,埋头于寻找地外文明。在这里,唐志军是我们全人类的缩影。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即使可以飞出地球,但面对宇宙,也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明。以探索宇宙为目标,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第二个隐喻便是围绕主角团。唐志军的姓氏,以及他带领众人去往中国西部探寻真理的行为,对应「西游记」的唐僧;孙一通的姓氏,他头上的深锅和后期手里的外星骨头,以及他经常玩消失的行为,对应孙悟空;编辑部成员秦彩蓉负责管理行李的行为,对应猪八戒;那日苏负责拍摄等体力活,对应沙僧;在成都遇到的杂志铁粉晓晓,在对于唐志军的精神支撑上,对应白龙马。师徒四人排除艰险,深入四川西部,踏上探索之路。影片的英文标题也是「西游记」的英译。
一场充满文艺气息的乡村之旅,真实又浪漫。影片中段为观众带来一些舒缓的乡村生活片段,伴随孙一通的诗朗诵,鸟烧窝不再是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贫穷村落,而是一座文艺青年的安乐乌托邦。站在田野中朗诵诗歌——这是都市文青所不具备的、乡村文青独有的浪漫与情怀。
影片标题的字体风格与唐志军的身世,脱胎于90年代的亚文化。当时的大众对宇宙和外星人还是很有好奇心的,相关影视作品周边文化层出不穷。来到新世纪的20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宇宙依然抱有热枕与好奇?探索宇宙仿佛成了一个颇具复古意味的议题。影片中的那日苏和晓晓都是年轻人,兴许导演孔大山已经给出了他自己的希冀,不用很多,只要还有人可以延续这份浪漫,就挺好。
不用纠结于影片后期深入西南的经历是否是唐志军幻想出来的——幻想也是一种经历。 最后,谨此全长随笔,献给所有对宇宙依然抱有好奇心的人们。就像唐志军对患有抑郁症的晓晓说的那样:“有好奇心,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