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一条想法

2023-02-19 18:00 作者:于括  | 我要投稿

声明

‌‌‌  这篇小作文只是我关于最近一本书里一句话的思考和延申。我始终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我对于书中的看法一向以批判的方式接受、消化。我否定书中的一句话也不代表我不认可作者对女性主义运动的贡献。我对我最初想法的心路历程做出展示,也结合评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以个人能力为限的思考。文中的观点未必正确,但我尽量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述清晰。

‌‌‌  欢迎大家的任何评论,我也会以相应的方式作出回应。

起因  

‌‌‌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我在一本书里的一句留言。这本书叫《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原文是:声讨丈夫就是声讨男权社会。我最初的留言是:这对丈夫并不公平。用亲密关系的另一半来承接你对外部真正的不公平的愤怒,有点蠢。

‌‌‌  说老实话,我最初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会看到,因此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是把我最直接的反应记录下来。但后来随着有很多人的留言,我决定记录一下这件事,也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狭义理解

‌‌‌  最初我对这句话的观感就很差。声讨这个词使我联想到了武王伐纣的场面,而这个画面与我所理解的家庭有着巨大的割裂感。我认为这个词不能用于家庭之中。这个词使我产生了极大的恶感。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你可以声讨社会,因为社会包罗万象,必然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但家庭独一无二,是一个可以就事论事,不被一刀切的地方。这是两件独立的事。

‌‌‌  但这毕竟只是我当时的思考,未免有些片面。例如在某些家庭中,声讨这个词并不为过。

广义理解 

‌‌‌  有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改变家庭就是改变社会。

‌‌‌  我先来说明一下我的想法。

‌‌‌  我认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双向关联的。简单来说,社会会影响家庭,但是家庭却不会影响社会。这本质上我觉得是一个定义的问题,能够影响社会需要一定数量的家庭,而达到一定数量的家庭本质上就构成了社会。这句话就是一句“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社会”的废话。

‌‌‌  嚼字眼没什么意思,让我们讨论现实中家庭为何不会影响社会。

‌‌‌  我们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这是整个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因为父权制的社会有更强的竞争力。但随着文明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生产力的需求不再有明显的性别要求,人民也有了追求平等的精神需求。但起码在这个时代,仍有许多人保留陈旧的观念,于是导致了对女性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  这种歧视在社会和家庭的表现形式不同。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人是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些角色未必有多少关联。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可以在歧视女性的同时尊敬自己的妻子,因为他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在家庭内部相敬如宾,在外寻花问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假设现在有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他对所有女性一视同仁的歧视,包括自己的妻子。那对于这个大男子主义者的妻子来说,她除了离婚还有什么可以有效改变现状的办法吗?我认为没有。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的观念很难再被重塑了。既然他最本质的男权制上的观念没有变化,即使成功使他成为一个好丈夫,也只是使他向上一段中的男性看齐而已。无益于社会。

‌‌‌  即使存在一个家庭,妻子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能力远超越丈夫,丈夫也接受了妻子的洗礼,她成功的改变了丈夫的观念。且不提为何一个如此优秀的女性会与这样的丈夫结婚,这类的家庭的数量也屈指可数。远达不到足以改变社会的程度。

‌‌‌  因此,改变家庭也不能改变社会。

‌‌‌  让我们更进一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讨论。

‌‌‌  对于一个女性个体而言,她所遭受的不公是可以溯源的。它可能来自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来自不幸的婚后生活的家暴,或者来自社会的诸多方面。对于这些种种不公,我认为应当明晰追责对象。社会层面的、原生家庭层面的问题,向丈夫声讨是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的。或许丈夫可以为妻子提供安抚情绪的价值,但这是出于夫妻的责任,而非,也不应当出于丈夫对被声讨的愧疚与补偿,更不是妻子合理化自身迁怒行为的借口。

‌‌‌  因此,声讨丈夫不是在声讨男权社会,就只是在声讨丈夫而已。如果家庭存在不公,那就应该声讨丈夫。但不应当因其他原因而声讨丈夫。

关于遭受苦难的女性的建议

‌‌‌  虽然当今社会不公的现象还有发生,但好在社会已经为娜拉出走之后提供了选择。但归根结底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  对于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  对于婚后生活的问题,我建议权衡利弊后再选择离婚,特别是要保障自己的经济条件。但是最佳的方案一定是在结婚前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恋爱时间的延长,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已经很难长时间伪装了。保持理智的选择结婚对象是极其重要的。

‌‌‌  对于社会中的问题,我毫无建议。这不是一个靠个人意愿和努力就能改变的事情。因此我理解女性产生情绪的原因,也希望男性能以朋友、亲人、丈夫的身份,承担安抚女性情绪的责任。
        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女性还可以从选择躲避。目前的社会现实是:阶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圈层。女性独立意识越强,女性的话语权越重。圈层内部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越少。因此,硬要说的话,无论是通过学习还是婚姻,跨越阶层是避免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

关于女性主义的实现  

‌‌‌  此外,我还有一些其他想法。

‌‌‌  我认为男性和女性是应当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在女性应当有和男性相当的权力,有选择的自由,社会对其的考量出于能力,家庭对其付出的认可。但这样的现实还没有在全社会降临。这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

‌‌‌  关于社会观念的变化,我联想到了苏联解体。我觉得塑造一种观念的最好方式是从孩子抓起,尤其是男性。女性主义的落实不只是女性自身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更要从男性青少年抓起。只有一定数量的男性意识到男女平权的重要性,男女平权的现实才有了实现的基础。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其观念最易被塑造的过程,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未必我们这一代人能看到成果,但我相信未来终将是美好的。

关于互联网讨论  

‌‌‌  最后,关于互联网上的讨论,我也有一点想法。

‌‌‌  微信读书的受众我认为在当今互联网上已经算比较高质量的了。毕竟能够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应当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单论我所面临几个回复者的质量来说,完全不具备讨论的基本能力。我不知道是样本太少而导致实际情况的偏差,还是女权主义话题的提前筛选,使得较为激进的女拳数量增加。

‌‌‌  评论者的发言堪称可笑:有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认定自己一定是对的;有搞男女双标,打着女性平权旗号寻求特权的;有书都没看,只是看到有人在打拳就瞎参合的。评论者相较于讨论一种观点,更像实在抒发自己愤怒的情绪。ta不在乎你说了什么,只是想让你听到ta想说什么。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即使是一段与我最初的论点毫不相干的评论,也有许多人(我猜测是女性)点赞。这种不讲道理,不看实际,只是依从于性别站队的行为,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最大阻力。因为它消解了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也让女权运动被污名化,更因其只看性别的筛选而使支持女性运动的男性望而却步。

‌‌‌  当然,评论有其合理的部分。比如上述的“改变家庭就是改变社会”,就是一个评论者的观点。虽然我论述了这句话在我所定义下的理论和现实中的不可行,但这至少是一句值得探讨的话。换句话说,如果改变定义,将全部的家庭定义为社会的话,这句话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再比如有一位女性在一个双标者的评论下苦口婆心的对其劝导,虽然这样的评论只有一条,虽然这条评论至今没有人点赞。

‌‌‌  但最令人疑惑的是,当我回复评论者八竿子打不着的质疑后,评论者或者消失不见,又或者转言他物,再不济就开始阴阳怪气,企图通过对我本人的攻击来降低我论点的正确性。第三种评论尤其多。当然,对于这种人我一向是以直报怨的。

‌‌‌  对于这种行为造成的观感下降,我向后来的观看者道歉。

‌‌‌  


关于一条想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