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香港未来的核心动力机制和第二城市中心
香港未来将实现一个庞大而重大的城市战略工程,即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该区域占据香港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可容纳250万人,相当于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急需的科技创新和高端智造业以及相应的高端服务业,将彻底解决香港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北部都会区将成为香港未来的核心动力机制和第二城市中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北部都会区将深刻影响香港的城市基本走向和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未来20年乃至数十年,香港的城市重心必将逐步北移到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发展的最大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北部都会区的地位和价值可能超越南部的维港都会区。维港都会区代表着香港的历史成就,而北部都会区则代表着香港的未来辉煌。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背靠祖国、北依深圳和大湾区,香港才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与大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当香港强力启动北部都会区建设,投入成千上亿的资金来建设新香港时,深圳特别是深圳南部地区将如何应对?从近期深港两地政府高层频密互动中,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出,深圳决心与香港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深圳南部毗邻香港北部都会区地带的发展,深港将在相互毗邻地带联手打造双城共治共享的全球超级都会圈。
深圳南指的是原特区的主体部分,包括罗湖、福田和南山,这些城区是深圳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也是深圳经济的核心所在。而与深圳南全面对接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大多是一些边远地区和外围市镇,但香港计划在未来20年内建设北部都会区,旨在实现全面对接甚至超越深圳南的产城战略。这对深圳南来说既是一种竞争,又是一次反推,必将带来超能量的产城再发展机遇,并提供深港同频共进、融合发展的超级机遇。
福田区作为深圳城市中心,与香港北部都会区的中部地区南北呼应,形成深港超级都会圈内南北中轴跨域直通的中轴主脉地带,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香港与深圳在北部都会区规划中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其中“双城”指的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则由西向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西圈)、港深紧密互动圈(中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东圈)。这三个圈基本上涵盖了深港之间南北向的所有对接点。
其中,港深紧密互动圈(中圈)是北部都会区的核心圈,无论从深港关系的历史脉络还是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中圈都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圈的核心对应着深圳市中心的福田区,福田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深圳城市规划中便被定位为城市中心。市政府在福田中心区设立,这里也成为了深圳的CBD。进入新世纪以来,福田区更成为了主导性的城市功能和形象。
从深港交通的角度来看,中圈所拥有的福田、皇岗、罗湖、文锦渡及莲塘五大陆路口岸占据了深港之间约80%-90%的总交通流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对于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和发展,中圈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可小觑。作为北部都会区的核心圈,中圈所在的福田区将继续发挥着其城市中心的引领作用,推动北部都会区的繁荣发展。
2010年,在深圳南山区西部珠江入海口一带设立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这标志着深圳迎来了一波城市发展的新浪潮,也被称为“一路向西”的现象。后来,新的城市规划将深圳的城市中心定位为两个,即“前海中心”和“福田中心”。尽管新规划保留了福田的城市中心定位,然而随着“一路向西”的强风吹拂,福田的中心地位貌似有所滑落。
令人惊讶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新确定的城市中心就出现了“滑落”和“漂移”的现象,这在国内外大城市里都是十分罕见的。相比之下,上海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将浦西陆家嘴确定为城市CBD以来,浦西的城市中心地位一直在强化。同样的,广州在90年代开始建设位于天河的城市CBD珠江新城后,天河区的城市中心地位也逐渐巩固。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它们的城市中心一经确定,中心城区的地位也非常稳固。
但深圳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仅仅在城市中心被确定十多年后,深圳市出现了第二个城市中心,即前海中心。而且,市场对这个后起之秀的关注似乎逐渐超过了对福田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