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T答案《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复旦大学)》

2023-05-21 17:13 作者:小镇查题家  | 我要投稿

1.1历史地理学科简介


1、【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

A、2000年

B、3000年

C、4000年

D、5000年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

B、历史区域地理

C、历史地图(集)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

我的答案:√


6、【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

我的答案:√


1.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1、【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

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

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

我的答案:√


1.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

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

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

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

我的答案:√


3、【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我的答案:√


1.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

B、扬州

C、商丘

D、西安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

我的答案:√


2.1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

我的答案:√


2、【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我的答案:X


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我的答案:√


2.2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1、【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力很小

B、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

C、同样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文化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山多地少”、“地瘠民贫”是徽商、晋商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中国古时的渤海湾无法像地中海一样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是因为当时中国航海技术不发达,阻碍了相互交流。()

我的答案:X


3.1“中国”的起源和演变


1、【单选题】“中国”二字,经过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的铭文上。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盘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何尊铭文记事中,()铸何尊,写铭文。

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康王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中国”二字起源于三千年前,意思是最高统治者的所住之城。()

我的答案:√


5、【判断题】“中国”二字的含义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大的诸侯国都把自己的所在地或都城称为“中国”。()

我的答案:√


3.2“中国”的不同含义


1、【单选题】关于历代变革中“中国”含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指历代中原王朝及其认可的范围

B、古代以华夏诸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中国

C、在地理意义上,古代的“中原”就是“中国”

D、在地里意义上,“中原”没有明确的界线

我的答案:B


2、【判断题】秦朝以后,中国的概念是相对于天下而言的。()

我的答案:√


3、【判断题】中国历代中,一个政权如果不自称中国,不被别人承认为中国,就等于丧失了政治的合法性。()

我的答案:√


3.3中国概念与统一观念(上)


1、【单选题】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

A、南蛮,北胡

B、南蛮,索虏

C、岛夷,索虏

D、岛夷,北胡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唐太宗修史时,认为南北朝都属于中国,并修《北史》、《南史》。()

我的答案:√


3、【判断题】元朝同时修《北宋史》《南宋史》和《辽史》,承认它们都是中国。()

我的答案:X


3.4中国概念与统一观念(下)


1、【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台湾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台湾,设立台湾府。

A、周培公

B、施琅

C、郑成功

D、李光地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施琅

D、左宗棠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历史上,“中国”的概念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是导致历代统治者不重视牧业地区及边疆少数民族。()

我的答案:√


4.1疆域与领土的区别


1、【单选题】领土是以明确的是()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则不一定。

A、使用权

B、管辖权

C、主权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历史概念

B、文化概念

C、政治概念

D、地理概念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历史上,疆域和领土的含义不一样,领土是由统治者划定范围的。()

我的答案:X


4、【判断题】疆域一般只指表层的陆地和水面,不像领土那样延伸到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

我的答案:√


5、【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界线往往不是很明确。()

我的答案:√


4.2疆域的类型


1、【单选题】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

A、初郡

B、侨郡

C、都护府

D、羁縻府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下列国家和地区中,历史上和中国的关系属于藩属国和宗主国的是()。

A、越南

B、朝鲜

C、被日本占领的琉球岛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历史上,军事驻防区、屯垦区不属于疆域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历史上,对中国“称臣纳贡”的地方并不属于中国的疆域。()

我的答案:√


4.3统一王朝——秦的疆域形成


1、【单选题】(),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

A、公元前211年

B、公元前212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

我的答案:√


4、【判断题】秦朝时期,尽管疆域已经扩展到了南方地区,虽那里地广人稀,大多仍采用中央集权制统治。()

我的答案:X


4.4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疆域变迁


1、【单选题】汉朝建立之初中国疆域的边界并没有奠定,直到()中国疆域才基本稳定下来。

A、公元前20年

B、公元前2年

C、公元2年

D、公元20年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

A、西藏高原

B、蒙古高原

C、东北地区

D、朝鲜半岛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西汉时期,对于某一区域能否直接统治的标准一是能否进行农业生产,二是()。

A、有无居民

B、有无军事价值

C、是否称臣纳贡

D、能否进行牧业生产

我的答案:B


4、【判断题】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如今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区建立了三个郡,并执行中央集权制管理。()

我的答案:√


5、【判断题】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也是新疆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证明。()

我的答案:√


4.5隋唐、五代十国的疆域演变


1、【单选题】唐朝建立之初,北方主要受到()的威胁。

A、匈奴

B、突厥

C、契丹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文宗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时期,唐朝打败西突厥,唐朝的西部进展到了阿姆河流域跟锡尔河流域。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文宗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公元668年,()占领整个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熊津都护府。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文宗

我的答案:A


5、【判断题】唐朝时期,吐蕃和南诏已经成为其疆域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X


4.6宋、辽、金、夏的大分裂和小统一


1、【单选题】北宋时期,()并没有被统一成为其疆域。

A、大理

B、吐蕃

C、西夏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

A、契丹人

B、女真人

C、吐蕃人

D、突厥人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南北宋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大统一,小分裂”的时期。()

我的答案:√


4、【判断题】南宋和金朝以淮河、秦岭为界划定疆域。()

我的答案:√


5、【判断题】中华民国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我的答案:√


4.7元统一帝国的出现


1、【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元朝时期,新疆地区属于()的疆域。

A、波斯

B、察合台汗国

C、元朝

D、西夏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元朝初年设置总制院,后更名为宣政院,只负责管理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元朝与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四大汗国同属于“大蒙古国”政权。()

我的答案:X


4.8明清疆域的扩张与丢失


1、【单选题】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

A、缅甸

B、老挝

C、西藏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丰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清朝继承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通婚

B、商贸

C、宗教

D、军事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朱元璋进攻元朝后,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蒙”。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元朝统治时期,朝廷逐步丧失了对鸭绿江图们江以南地区的主权。()

我的答案:X


4.9从“秋海棠”到“雄鸡”的演变


1、【单选题】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订条约》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以后,沙俄乘机策动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们脱离中国,外蒙古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占领了中国巴尔喀什湖区域。()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二战末,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美、英语苏联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现状必须维持。()

我的答案:√


5.1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1、【单选题】(),苏联被蒙古军占有,成为金帐汗国一部分。

A、公元12世纪

B、公元11世纪

C、公元13世纪

D、公元14世纪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19世纪,俄国侵占中国领土共计200多万平方公里。()

我的答案:X


3、【判断题】战国中后期,由于赵惠文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

我的答案:X


4、【判断题】西汉以来中国疆域变化微弱是汉族人民奋斗的结果,其他少数名族参与不多。()

我的答案:X


5.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上)


1、【判断题】历史地理学中,真正统一的中国应当包括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

我的答案:√


2、【判断题】中国农业与牧业之间最合理的交流是药马互市。()

我的答案:X


3、【判断题】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农业与牧业间的相互依赖使国家容易统一。()

我的答案:√


5.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下)


1、【单选题】16世纪末叶,()从每周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全国传播。

A、胡椒

B、红薯

C、葡萄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下列食物中,不是由国外引入中国的是()。

A、辣椒

B、花椒

C、玉米

D、土豆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与资源利用扩大和深化,使人口迅速增加,促进了中国疆域的巩固。()

我的答案:√


5.4中华帝国最终疆域形成在清朝的原因


1、【单选题】中国稳定的统一的疆域形成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华民国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清政府对()采用盟旗制度的政治制度。

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正因为清朝积极实施移民政策,导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无法顺利实施在中国()的“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A、东北

B、云贵川

C、江南

D、天津

我的答案:A


4、【判断题】清政府顺应藏族的宗教信仰,藏族的最高统治者大活佛由金瓶挚签直接产生,不需要由中央朝廷批准。()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瑷珲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了对江东六十四屯的管辖权。()

我的答案:X


5.5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


1、【单选题】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6.1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1、【单选题】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夏朝的“五服制”中,距离都邑最近的区域被称为()。

A、侯服

B、荒服

C、要服

D、甸服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

A、户口

B、赋税

C、兵力

D、刑狱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行政区设置,而是直到商朝才设立行政区。()

我的答案:X


6.2郡县制的确立与划分


1、【单选题】秦灭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将()推广到全国。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依据目前的研究,秦朝最终大概有()个左右的郡。

A、三十

B、五十

C、七十

D、一百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西汉时期行政区划,郡下面少数民族地区被划分为()。

A、县

B、道

C、侯国

D、邑

我的答案:B


4、【判断题】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西汉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郡县制得以巩固。()

我的答案:√


6.3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


1、【单选题】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

A、“奉诏四条察州”

B、“奉诏五条察州”

C、“奉诏六条察州”

D、“奉诏七条察州”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汉武帝时,把全国包括长安附近的区域,一起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也就是“十三刺史部”。()

我的答案:X


4、【判断题】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中,刺史位高权重,可以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到西汉末年为止,州已经成为行政区。()

我的答案:X


6.4州的泛滥与解体


1、【单选题】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镇压起义,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A、亲民事

B、领兵马

C、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东晋十六国时期相对西晋时期而言,州的数目(),辖地逐步()。

A、减少,增大

B、减少,减少

C、增多,减少

D、增多,增多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东汉末年,州变为行政区,形成州、郡两级制。()

我的答案:X


4、【判断题】南北朝后期,州的设置以过多过滥,正常功能完全丧失。()

我的答案:√


6.5道路制度的出现与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演变


1、【单选题】从()开始,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隋恭帝

D、唐太宗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模仿汉武帝制度,曾设司隶别驾、十四刺史。

A、隋文帝

B、隋炀帝

C、隋恭帝

D、唐太宗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

A、十四刺史

B、十三刺史

C、五十郡

D、十道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废方镇,形成()的三级制。

A、道-州-郡

B、道-州-县

C、路-州-县

D、路-州-郡

我的答案:C


5、【判断题】唐朝安史之乱后遍设节度使、防御使等方镇,由此形成州(府)-道(镇)-县三级制。()

我的答案:X


6、【判断题】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和唐朝一样,拥有实际领兵和为政的权利。()

我的答案:X


7、【判断题】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各级地方官员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

我的答案:√


6.6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


1、【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A、宋朝

B、辽朝

C、金朝

D、元朝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元朝政府所设立的行中书省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权力的来源不同。()

我的答案:√


6.7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下)


1、【单选题】()废省,改设布政使司,但是其性质仍等同于行省。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辽朝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明朝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都指挥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承宣布政使司

D、行省使司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A、朱元璋

B、朱标

C、朱允炆

D、朱棣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明朝自宣德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总督”“巡抚”。()

我的答案:√


5、【判断题】清朝时期,每省分若干道,道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主管府里的日常行政事务。()

我的答案:X


6.8从民国到今天的演变


1、【单选题】民国初年废府,重划道区,实行()三级制。

A、省-县-道

B、省-道-县

C、州-道-县

D、州-县-道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采用()的行政区划。

A、行署-省-县

B、省-行署-县

C、省-市-县

D、省-州-县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我国现在实行的行政区划中,上海市属于()。

A、中央直辖市

B、计划单列市

C、副省级市

D、地级市

我的答案:A


5、【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地区行署是虚化的,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

我的答案:√


6、【判断题】明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改土归流”制后,宗教领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管理者。()

我的答案:X


7.1首都的功能


1、【单选题】夏商周时期首都的特点不包括()。

A、权利与机构集中

B、功能简单

C、迁移容易

D、迁都频繁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

A、权利与机构集中

B、维持稳定

C、不轻易迁都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中国古时政权分裂阶段,首都的功能主要是解决生存和完成统一。()

我的答案:√


7.2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


1、【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下列选项不属于从制内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的是()。

A、位上游

B、四塞之地

C、设关隘

D、近边疆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从御外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有()。

A、近边疆

B、置之险地

C、修护长城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从徙民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不包括()。

A、迁京畿

B、建界壕

C、强干弱支

D、建陵县

我的答案:B


4、【判断题】明长城修建得最好,平时保养最好的一段是居庸关一带。()

我的答案:√


7.3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下)


1、【单选题】中国的古都之所以一直东移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的困难。

A、外敌侵扰

B、粮食运输

C、人口稀少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中国古时首都选择与维持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以及这条件下形成的文化心态。()

我的答案:√


7.4首都移动的轨迹


1、【单选题】中国地理上的中心是在()附近。

A、西安

B、武汉

C、兰州

D、重庆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中国古代都城的“天下之中”实际是以()为标准的。

A、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B、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

C、心理距离

D、实际距离和空间距离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我的答案:C


7.5陪都的类型与功能


1、【单选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陪都。

A、洛邑

B、洛阳

C、南京

D、杭州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

A、开封和南京

B、开封和杭州

C、洛阳和南京

D、洛阳和杭州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选择()作为战时陪都。

A、洛阳

B、上海

C、北京

D、重庆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元朝时期的陪都是上都,位于现在的北京。()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历史上,大多数的陪都是礼仪性、制度性的,并没有实质意义。()

我的答案:√


7.6正确定都的重要意义


1、【单选题】新中国建国之初选择北京作为首都与()有关。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2、【判断题】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首都选择好的位置、好的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的答案:√


8.1正确认识中国对外的联系


1、【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

A、新疆

B、宁夏

C、西藏

D、蒙古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

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中国最早讲述中国和海外联系的书籍是《穆天子传》。()

我的答案:X


8.2被误读的丝绸之路(上)


1、【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

A、陶瓷之路

B、茶马古道

C、丝绸之路

D、唐蕃古道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

A、张骞

B、唐玄奘

C、杜环

D、法显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A、英国人

B、中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中亚、波斯、罗马帝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是维持丝绸之路的动力。()

我的答案:√


5、【判断题】中国强调自给自足,因此对外无需求,缺乏了解外界的兴趣和动力。()

我的答案:√


8.3被误读的丝绸之路(下)


1、【单选题】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对外贸易,主要是接受“朝贡”。()

我的答案:√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主动利用丝绸之路,积极与中亚、波斯、阿拉伯商人经商。()

我的答案:X


8.4被误读的郑和下西洋


1、【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

A、中国

B、西亚

C、东亚

D、南亚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B、明朝大臣刘大夏曾下令焚毁相关档案

C、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D、郑和曾七次下西洋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寻找建文帝

B、联络海外,打击蒙古参与势力

C、宣扬明朝国威,加强政治的合法性

D、寻找贸易经商的机会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A、朱元璋

B、朱标

C、朱允炆

D、朱棣

我的答案:A


5、【判断题】康熙皇帝为了切断郑成功从大陆获得物资等供给实施了沿海迁界的政策。()

我的答案:√


8.5传而不播,开而不放


1、【单选题】柬埔寨吴哥窟的发现和()有关。

A、《大唐西域记》

B、《真腊风土记》

C、《经行记》

D、《通典》

我的答案:B


2、【判断题】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传而不播,开而不放”。()
我的答案:√

 

 

 

 

 

 

 



学习T答案《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复旦大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