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子·尽心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2023-08-08 19:12 作者:冰河云朵  | 我要投稿

《孟子·尽心上》有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求索就能够得到,舍弃就会失去它,这种追求对“得”来说是有益的,因为所追求的是在我自身以内的东西;追求它有一定的路径方法,得到与否要看命里有没有 ,这种追求对“得”来说是无益的,因为所追求的是外在于我的东西。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依赵岐所注:“谓修行行义,事在于我,我求则得,我舍则失,故求有益于得也。”【《孟子注疏》卷十三上,(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64页中】

内修其德,此为修天爵;外求富贵,此为要人爵,是谓“天爵以德,人爵以禄”也。【《孟子注疏》卷十一下,(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53页中】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古人以修天爵为目的,从为善不倦中自得其乐,冥冥中自有天佑,故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而孟子所谓今之人修天爵却并非以天爵本身为皈依,而是为了追求人爵,故得人爵即抛弃天爵。然而冥冥中自有天监,所以终究还是要丢掉人爵。

所以,圣贤追求内在之天爵而外在之人爵自然就会得到,这叫“求之有道”;倘人以外在之人爵(功名利禄)为追求目标,则未必就能得到,还得看命运是否眷顾,这就是“得之有命”。

那么,孟子所说的“有益于得”、“无益于得”中的“得”(整句话的关键词),指的究竟是什么呢?

王弼《老子》第三十八章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管子·心术上》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

《淮南子·齐俗训》云:“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近思录》卷七十二引程子之语:“得之于心,是谓有德。”

《论语·述而》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朱子集注:“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朱子语类》载朱子之语,亦云:“德者,得也。既得之,则当据守而弗失。”

我认为,所谓的“得”,是世间万物(包括人)在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从“道”中吸取的精华。万物生灭、人间悲欢、世事变迁,种种事迹,不论如何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必然会指向“道”——这一统御宇宙的终极法则。

道法自然,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所以我们只能“得”。得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既得之,则当据守而弗失。我们来到世间,是先有理想,再有信仰,再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东西,就是“得”。“得”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离开我们,除非我们自己不要它了。我们一旦拥有了“得”,就应该好好地珍惜爱护它,避免失去它,因为“得”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些身外之物终将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离我们而去,而“得”是能够跟随着我们从这个时空奔赴下一个时空的唯一财富。


《孟子·尽心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