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31 汉宣帝刘询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1、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前49年)
汉武帝的曾孙,十八岁当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基本上执行了汉武帝的法家路线。在他统治的时期,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他对发展农业生产,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侵略,巩固封建中央集权,有一定贡献。
他重法轻儒,认为“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何足委任?”[1]他“所用多文法吏”,要求各级官吏持法严谨,对官吏“考察所行,以质其言”,务求做到“名实相应”,“咸精其能”[2]。他主张赏功罚罪,认为“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3]。因此他经常派中央官吏“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4]。对有功劳的官吏,“厚加赏赐”,对破坏“法治的奸吏,实行坚决镇压。他有计划地逐步削弱了以大奸臣霍光为首的复辟势力,接着又果断地粉碎了大司马霍禹[5]发动政变的阴谋,处死了霍禹和霍光的妻子,废黜了霍皇后[6],维护了中央集权。当时有个司隶校尉盖宽饶跳出来反对“法治”,叫嚷“儒术不行”,专用刑法,败坏了孔孟之道,并大肆鼓吹“三王五帝”[7],以古非今。刘询立即把他投狱治罪,盖宽侥畏罪自杀。太子刘奭[8]“柔仁好儒”[9],见宣帝好用刑罚,重用法家人物,对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10]刘询怒斥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翁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他慨叹说:“乱我者,太子也。”[11]
刘询很重视农业,认为“农者,兴德之本也”[12]。他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下令灾区免税减赋,开官仓“赈贷困乏”;裁减官吏,“令归农耕”[13];削减盐价,打击富商,鼓励乡民发展农业生产。
他继续实行汉武帝武力抗击匈奴的政策,以法治军,认为“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曾发兵十五万,大败南侵的匈奴。
他在西域建立行政机构,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威震西北,使边境得到安全。
但他在推行法家路线的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孝”教民,认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14],企图以此欺骗农民,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他明知太子“好儒”,但又不忍废立。后来元帝执政,走上了“独尊儒术”的道路,“孝宣之业衰焉”[15],他也有一定责任。他还“颇好神仙”,迷信方士,“增置神祠”[16],妄想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反映了西汉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化过程,说明地主阶级由先进转化为反动是不可避免的了。
注:
[1] 《前汉书·元帝纪》。
[2] 《前汉书·宣帝纪》。
[3] 《前汉书·宣帝纪》。
[4] 《前汉书·元帝纪》。
[5] 霍光的儿子。
[6] 霍光的女儿。
[7] 《前汉书·盖宽饶列传》。
[8] 即后来的汉元帝。
[9] 《前汉书·元帝纪》。
[10] 《前汉书·元帝纪》。
[11] 《前汉书·元帝纪》。
[12] 《前汉书·宣帝纪》。
[13] 《前汉书·宣帝纪》。
[14] 《前汉书·宣帝纪》。
[15] 《前汉书·元帝纪》。
[16] 《前汉书·宣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