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术曲歌词分析系列【忘川特辑】——《数风流》

2023-03-26 10:10 作者:萧家暮雨  | 我要投稿

——前言——

我个人认为,《数风流》这首歌,是一首像教科书一样的群像曲,它对“气质”的把握太精准了。整首词没有多少技巧,都是陈述六位皇帝的事业与成就,这是“舍”的一面,无需花哨的技巧,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每个人物气质的把握上。

光是简单的切入远远不够,这首歌把气质二字完美的呈现了出来。不仅是每个段落内在的呈现,更有段落间的布局,歌词中反复强调主体,每段布局一致,形成精准的排比。在大的排比之下,便是每段内在的连章,一句一境界,让整体的氛围如连绵海浪,一波接着一波,直至最后的升华,气势却不曾落下,这种手法,可以说正是为了主题设置。六段,六人,经过渡而升华,没有再适合这首歌的布局了。

图源歌曲pv

这个纪元是我铸造空前的传说

千秋列国从未如今日般壮阔

岁月曾所向披靡着

国境万里始于长城的炬火

纪元,纪年之始,也即“空前”之义,用以描写这第一位大一统的帝王——嬴政。铸造,这就是贴合人物的细节了。“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正可见其俯瞰天下之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称皇帝”,正即“空前”所指。仅此一句,就将立于历史之上,功业空前、万世不绝的气魄,展露的淋漓尽致。

接着,便是承接着首句而来的第二句。“千秋,列国”,时间与空间组合。“从未如今日”,正是对“空前传说”的注解。“所向披靡”,以军势喻岁月,以写历史大势无法阻挡,这是统一的大势。曾”,于统一时回顾历史,故为“曾”。以后呢?一如既往。纵然国灭,其志永存,于是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在岁月中不曾磨损的事物,长城。“国境万里始于长城的炬火”,回扣本段之题,“始”。 “国境万里”,以喻统一的秦制,始有国家之概念。以“炬火”结,于特征中找特征,更加具体。炬火亦有其“薪火相传”之意,便与主题对上了,无一字无用处。

掞光兮明耀 山川尽照

照长乐未央的王朝

马踏塞上草 也踏飞鸟

向瀚海直取天骄

秦皇后面是汉武。如果说第一段的主题是“始”,那么第二段的主题就是“明耀”,或者说干脆就是“武”,选取其外战的功业,封狼居胥。第一句用典来自刘彻的诗歌“天地”。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长丽前掞光耀明”,这个兮并非乱加的,而是隐射汉楚之关联。“山川尽照”,补充“明耀”之实,后句便就此展开。第二句,可以指“长乐未央瓦当”这个文物,但我个人觉得或许是取长乐宫与未央宫,并以宫殿名写汉朝故事。

何以长乐?何以未央?后二句便是“长乐未央”之注解。

“塞上草”到“飞鸟”再到“天骄”,层层递进。第三句中的马踏飞燕,对应同名的文物。这个文物很有意思,现在有一种对它的解释:

马踏的是“飞鹰”(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以此写凌驾外族之盛况。由“塞上草”这一自然景物,到“飞鸟”这一具有人文象征性的景物,直到最后直指主题,“向瀚海直取天骄”。瀚海,承“塞上”,亦取其浩渺之感修饰氛围。“天骄”,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以明“飞鸟”之义,直取,有长驱直入之意,与第一段的“岁月曾所向披靡着”对应。在这里,尤其是“直取天骄”这四个音,是转入副歌之前奏,节奏加快,刚好与“直取”的观感一致,视听结合如斯。抵御外族入侵,将宿敌匈奴彻底击败,这便是两汉四百年的精魂所在,也即王朝“长乐未央”之内在。

这是凯歌破阵后 天下贞观的气魄

山河当巍峨 气象尽渊博

这是千年跌宕间 传颂四海的寄托

有万国衣冠走过长安巷陌

最燃的一段,留给太宗,以“凯歌破阵”回应“直取天骄”, 语出“秦王破阵乐”

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山 西永济)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后编入乐府。贞观初(627),唐太宗诏魏徵等增撰歌词7首,吕才协律度曲,订为《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

续大汉武德,这就是段落间的关联。

“凯歌破阵”"天下贞观",错位相对,将全句的重心压在了“气魄”上,以“气魄”为支点发散,至“山河当巍峨 气象尽渊博”的盛唐气象。而后以同样的句式起笔,“千年跌宕”“传颂四海”,亦是错位相对,这一段的核心,便是“气象”, 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

“寄托”,应该是源自“天可汗”。凯歌破阵、天下贞观、山河巍峨、气象渊博、千年跌宕、传颂四海、万国衣冠、长安巷陌,一连串的排比与对仗,可谓一气贯通。而且这句在旋律上的断句,是“有万国 - 衣冠走过 - 长安巷陌”,不仅是句意通畅,连节奏点的韵律也把握地极为精准。

这次盛世是我亲手验取的乾坤

神都风物从未如今日般鼎盛

我不肯著字于碑文

日月长空依旧 寂照这星辰

句式与开篇一致,但音乐上有所不同。如果说开头的平静是纪元开始的冷漠与凌厉,那么在这里,由于前段副歌的壮阔,显得平淡了些,反而具有了“坚定”的感觉,这也是该段的核心。“亲手验取”,正是其坚定至孤傲的呈现。“乾坤”,阴阳,亦是其唯一女帝之隐喻。武后临朝,改东都为“神都”,洛阳的极盛时刻,也是大一统之盛世写照。“从未如今日般鼎盛”。由“千秋列国”“神都风物”,同样具有历史意义,同样具有开创之功,第一位皇帝与第一位女帝遥空呼应。“亲手验取”的结果是什么? 验取乾坤,而风物鼎盛,何其自信,而后便围绕此着墨。

“不肯著字于碑文”,立无字碑,是非功过留予后人评说,亦是一种自信的呈现,不仅是对生前功业的自信,亦是对死后名的自信,而自信之外,又增添了一笔冷色。“日月长空依旧”,可以看做是藏字,谜底便是“曌”,武则天为自己名字所造之字,意为“日月当空”。武则天造的字几乎已全部失传,但这个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故曰“依旧”。寂照,取其“孤”,自信、坚决,却又孤独,武则天的两面性,正应“乾坤”之象,亦为“无字碑”之解,而这种气度,亦是这首歌一以贯之的情绪。这就是群像的核心,取群像之精,汇入主体。

过千山广茂 万户丰饶

在汴水川流的灯宵

我身披铁甲 身披黄袍

定天下风雨飘摇

来到宋祖了。这首歌脉络很有趣,前三段是武功,后二段是文治,于宋太祖这里尤为文治之巅峰。这一段的核心就是“丰饶”,写文化商业的极盛时期。后二句,转回赵匡胤的功绩,写赵匡胤一扫唐末五代之混乱,继续下一段吧。

我是乱世的微尘 只在血火里狂奔

从布衣破虏 为家国雪恨

扬帆激荡鄱阳水 拂剑登临应天城

谁共我戎马半生 山河永镇

又一副歌。“乱世的微尘”,作反衬笔。句子结构的不同,使得此处比起李世民那段更为慷慨激昂。哪怕旋律一致,不同的句法也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前半首“凯歌破阵后”“天下贞观的气魄”,是顺承的关系,重心灌注在“气魄”上,后一句则是“气魄”的呈现。而这里的词,是并列+递进的关系,就像钱塘江上两面潮头相撞那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落点于后一句,“布衣破虏”“家国雪恨”。至此,正如“金猴奋起千钧棒”,将情绪骤然拔高。前面有多窒息,此句便有多慷慨,这就是句式带来的区别。

气势顺而延伸,亦是工整的对句。“扬帆激荡鄱阳水 拂剑登临应天城”。当然,气势在“拂剑登临”这里,其实就已经下去了,但并非一落不起,而是引出马皇后逆提一笔,“戎马半生 山河永镇”,亦是对句。“鄱阳水,应天城”,正是“山河”二字;“布衣破虏 家国雪恨”,正是“戎马”二字。以“山河永镇”作为群像之结,想到了什么?还记得一开始的“国境万里始于长城的炬火”?在这里首尾便衔接起来了。

千山俱墨 万籁皆明

照长夜浩浩朗朗微微茫茫无数天星

滔滔宏愿 来济生灵

唯此志天下问鼎百战成功开太平

于帝王之外,更有臣民在侧。第一句就是一笔漂亮的对仗,承上启下,写日出之景。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就是“千山俱墨 万籁皆明”的感觉。红日为君,天星则为名臣。浩浩,谓胸怀开阔坦荡;朗朗,明亮貌;微微,微贱;幼小;渺小;茫茫,纷繁,纷杂;众多。 这些词都为“无数”一词服务。由臣向下走,到了第三句,将庙堂与百姓联结在一起,又以此反推而上,回归君王的主题。这就是这一段的腾挪变化。

提问:这个照可以理解成前面千山俱墨,万籁皆明对应天空之上无数天星吗?地上万千对着天上无数

回答:也可以吧。但这种强烈的明暗反差,日出更合适些。

那么进入最后两段!又是细节高发地带。

我是泛黄的春秋 我是陨落的星斗

却一意孤行将万世庇佑

我在云烟里停留 我在辉煌中枯朽

还要听千古悠悠 细数风流

六句六人,亦是前六段的核心与总结。“泛黄的春秋”,正应“千秋列国”,即“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陨落的星斗”,对应汉武帝,也即“向瀚海直取天骄”的霍大将军。“一意孤行将万世庇佑”对应“天可汗”李世民,也是“千年跌宕间 传颂四海的寄托”“我在云烟里停留”,武则天无字碑,对应“日月长空依旧 寂照这星辰”,千古唯一的女帝,只如云烟过眼,可谓空前绝后。“我在辉煌中枯朽”,对应宋太祖,辉煌正是“千山广茂 万户丰饶”“还要听千古悠悠 细数风流”对应朱元璋“布衣破虏 为家国雪恨”。千古唯一的布衣天子,与马皇后的故事更可谓风流。

同时,这一段组合起来单独看也是没有问题的,句句直指千古帝王,即上述这六人的本质,他们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为万世开太平,有过辉煌有过腐朽,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一整段,形容秦始皇,形容汉武帝,形容唐太宗,形容赵匡胤,形容武则天,形容朱元璋,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群像词里第二个需要注意的点,有所指而不确定。就像冠世一战,每一句都可以找到原型,但亦是“侠客”这一群体的写照,这就是群像的精髓。

我是披沥的肝胆 我是鲜活的血肉

还一脉相承被万世眷佑

我在远行时回头 我在长河中不朽

还想看今朝明后 再数风流

到最后便是总结定论。“披肝沥胆”,总述其人;“鲜活的血肉”,总述其史;“还一脉相承被万世眷佑”,总述其文明,亦是回扣薪火相传之主题。后三句则是站在今人的视角回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这首歌的主题是帝王,全词都在以第一视角写,怎么回到今人视角呢?这首词的手法就非常巧妙,写古之帝王看如今,因而有“在远行时回头”,有“在长河中不朽”。至“不朽”,人已远去,所以最后一“想”作结。“看今朝明后 再数风流”,因为他们足够风流,因此觉得后辈一样风流。这种化用是非常高明的,由彼及此的化用,以古之展望与今之现实对应,便会让人感到非常振奋。

最后注意,这首词是为何而写?《忘川风华录》。“我在长河中不朽”,这,正是忘川风华录的内核。


后附《数风流》全词:


“记生前身后,滔滔宏愿;听千古悠悠,细数风流”。


这个纪元是我铸造空前的传说

千秋列国从未如今日般壮阔

岁月曾所向披靡着

国境万里始于长城的炬火


掞光兮明耀 山川尽照

照长乐未央的王朝

马踏塞上草 也踏飞鸟

向瀚海直取天骄


这是凯歌破阵后 天下贞观的气魄

山河当巍峨 气象尽渊博

这是千年跌宕间 传颂四海的寄托

有万国衣冠走过长安巷陌


这次盛世是我亲手验取的乾坤

神都风物从未如今日般鼎盛

我不肯著字于碑文

日月长空依旧 寂照这星辰


过千山广茂 万户丰饶

在汴水川流的灯宵

我身披铁甲 身披黄袍

定天下风雨飘摇


我是乱世的微尘 只在血火里狂奔

从布衣破虏 为家国雪恨

扬帆激荡鄱阳水 拂剑登临应天城

谁共我戎马半生 山河永镇


千山俱墨 万籁皆明

照长夜浩浩朗朗微微茫茫无数天星

滔滔宏愿 来济生灵

唯此志天下问鼎

百战成功开太平


我是泛黄的春秋 我是陨落的星斗

却一意孤行将万世庇佑

我在云烟里停留 我在辉煌中枯朽

还要听千古悠悠 细数风流


我是披沥的肝胆 我是鲜活的血肉

还一脉相承被万世眷佑

我在远行时回头 我在长河中不朽

还想看今朝明后 再数风流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主讲:萧暮雨 

整理:江汀云

中术曲歌词分析系列【忘川特辑】——《数风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