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辉煌(一)——淮军成立

1901年9月17日,清政府与当时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已解体)和意大利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的结果导致了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0年后的2021年,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中国以慷锵有力的声音反击美国。时代在变换,国家在强大。于是就心血来潮,想做一个长系列的企划。讲述从太平天国到《辛丑条约》的那段干戈折沉,荣辱兴衰的四十年风雨。
1862年,太平军的数十万大军将上海团团围困,上海成为孤岛。面对太平军的强烈攻势,上海的官员向正在安庆驻扎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发出求援信。曾国藩在面对上海官员给出的高额军费面前产生了动摇,于是支援上海的计划就这么决定了下来。曾国藩原计划准备让九弟曾国荃支援上海,但曾国荃无心支援,想把精力放在进攻天京(太平天国首都,今南京)上,同时曾国荃认为救援上海风险太大,没有意义,所以拒不领命。于是曾国藩只好临时换将。当时湘军中能担此重任的还有老将左宗棠和鲍超,前者正在处理江浙战事,无法抽身。而后者要策应曾国荃进攻天京,也无法抽身。曾国藩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在他手下做了多年幕僚参谋的人这时站出,表示愿意支援上海。这个人就是他就是后来独当国事数十年,拥有最复杂多面性格特征的晚清核心政治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15日)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身高一米八,从小就有大志向,而且很有才气和霸气。16岁中秀才,20岁赴京赶考,写下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米外觅封侯”的诗句。虽然是个书生秀才,但从小就有个上战场建功立业的梦想。在京城的日子里,在父亲的推荐下他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曾国藩。道光27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二甲第13名进士,选入翰林。这虽然只是个内廷书记官的职位,但如果一旦下放到地方,会以天子近臣的身份很快就会被提拔为朝廷要职。在当时的李鸿章面前就是这样一条光明大道,然而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太平天国从广西暴动以来,队伍越来越大,很快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清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无力抵抗,咸丰皇帝开始考虑动用地方团练和雇佣军来弥补兵力不足,同时来抵抗太平军的进攻。这时的曾国藩已经在湖南组建了湘军,并且将湘军训练成了能够在城市、山林和江河作战的多功能部队。这时的李鸿章意识到自己“三千里外觅封侯”的时机到了。于是建议自己的上司工部侍郎吕贤基,向朝廷提议组建安徽团练,并且替吕贤基写好了组建安徽团练的奏折。吕贤基原意只想意思意思,但没想李鸿章的奏折让咸丰皇帝龙颜大悦,于是就命令吕贤基回安徽组建安徽团练。当晚吕贤基对李鸿章说,“君祸我,我亦祸君。”于是就带着李鸿章一起回到了安徽,组建安徽团练。从这时开始李鸿章开启了他翰林变绿林的生涯。
李鸿章早期组建团练,虽有成果但无法像老师曾国藩那样脱颖而出。作战时他粗心莽撞,毫无章法,使得部队吃了不少败仗。虽然经历过战事,也获得过不少战功,但朝廷始终不肯放权,李鸿章手下的部队始终受到制约和压制。踌躇满志的李鸿章,这时想到了他的老师,正在江西作战的曾国藩。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曾国藩,信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和湘军的成功之处。曾国藩敏感的觉察到了李鸿章想要投靠的意图,于是主动邀请他参与湘军的幕僚工作。在之后的四年里,从政务到军务,李鸿章获益匪浅。在往后的岁月里李鸿章回忆起这位老师时总会说到,“我跟从的师辈中,没有哪一位能像曾大帅这样随时、随地、随事的指导我。”而曾国藩也认为李鸿章文武皆备,是个可塑之才,于是也多有照顾。而在湖南人大多为指挥高层的湘军中,一个安徽人得到如此赏识重用早就引起了大多数同僚的不满。比如湘军老将左宗棠就跟李鸿章关系极为紧张。这些感觉让李鸿章始终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要一路封侯,就必须要独立成军。而救援上海让李鸿章认识到机会终于来了。在看到湘军将领不愿救援上海之后,李鸿章向老师主动请缨前去救援上海。而曾国藩仔细想了想也觉得可行,一来常年征战湘军兵力严重不足,二来士兵疲惫不利于作战。而淮军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湘军的不足和空缺,所以曾国藩也同意了李鸿章的请命。
1862年3月4日,曾国藩检阅李鸿章从安徽招募的六千多江淮战士,至此淮军正式成立。而李鸿章能在短时间内招募这么一批部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组建团练的心得,而部队的将帅很多都与他并肩作战过。而进入上海的方法,上海的官员也早已想好。利用太平军不检查洋人的货轮为空子,每艘洋人货船中暗藏一千名军士,就这样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进入了上海。至此继湘军之后,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支新军崛起了,李鸿章和他的也淮军也开始将近40年的风雨历程,而也正是他们见证了大清帝国最后40年的风雨兴衰。
参考资料
梁启超 .《李鸿章传》
《走向共和》
《清史稿》
徐圣言 .《清朝涉外战争史》
《中国近代史》
蔡锷.《曾胡治兵要录》
···················································
PS:
这是我第一次写这种系列的历史长文章,也是我一直想写却又不敢写的类型。一来是自己本身非科班出生,很担心自己写的不好容易误导人。毕竟历史这东西,真的很容易误导人,而且一误导还不容易拐回来。二来是因为这种长文章所包含的时间、事件、人物···太多太杂,所参考和翻阅的资料也太多太多,虽然很多资料我都有现成的,但是我却懒的把这些资料揉到一起。这也是自己拖延症的一个表现吧,再加上平常工作的忙碌和还要负责杂七杂八的游戏解说、视频剪辑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章稿件,所以这个想法就从19年一直拖到现在。
而前段时间的中美会谈给了我灵感和启发,120年过去了。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勒索你的没了(奥匈帝国)、抢你钱在你地盘乱盖违章建筑的,现在却反过来了(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国人,内心真的还是很自豪的。而且这120年的风风雨雨,对于熟知历史的我来说还是很有感触的。所以最后决定提起笔开始启动这个大工程。
不过既然是准备写从太平天国到《辛丑条约》的四十多年时间,为什么我会从李鸿章入手,因为不管写都是绕不开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因为晚清的历史是不可能没有李鸿章的。而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这点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点出。作为系列的第一篇,字数不多而且可能多少有点疏漏或者不足,但这也是我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整理资料,码出来的。所以有疑问或者有想法也欢迎私信讨论,现在是凌晨4点,赶在清明节假期,我写了第一篇,剩下的我再慢慢磨吧,那么我们下期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