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叹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多年前学到短歌行时,心里并没有太多感触,甚至有些烦闷,谁让它要求背诵呢?书上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在我看来远不如插画人物上新添的两撇胡子有趣。
可必背诗文不愧是必背,它总有一天会忽然从记忆里跳出来,或许是劳累一天终于等到下班的回家路上,或许是早起关掉闹钟后遥望窗外天色的瞬间。
人生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嗯……浅显易懂的译文,类似的道理听过不少,一向年光有限身,光阴荏苒,人生苦短,道理说完再话锋一转,劝人珍惜当下。
但从古至今,这些话都是年长者对后辈的劝导,后辈甭管心里咋想,表面上要恭恭敬敬,倾耳细听。
去日苦多,去日苦多,年轻人有大把的未来,等待他们的年岁远远多过失去的时日,哪来的苦多呢。
不能理解,无法共情,于是转头便忘,等长辈离开,又跑去和朋友偷花打枣跳板子了。
直到许多年后,人生过半,两鬓斑白,提着烟袋坐到村头老树下,看着那些跑来跑去的后生,才回过味来,一拍脑袋,当年那老登说啥来着?
过去太久,记不清了,人早埋进地里了,而自己也终于成了死气沉沉的老登。
有心将眼前的小辈叫过来唠叨两句,却想不出合适的措辞,只好咂咂嘴,自顾自地嘀咕一句“年轻好啊,年轻……”
偷花打枣跳板子的人一直都在,不过是换了一茬又一茬。
好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当下,在变成老登时,起码不至于落到无话可说的局面,张口还能感叹两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然而除此之外,并无改变,在生命起步阶段听过的道理,还是得在多年后才能醒悟。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二十岁之后的日子过得格外快,疫情加持下就更快了,一年,两年,三年,一不留神便与青春二字搭不上边了。
可我还不知道青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电影小说动画看了一大堆,人物故事模板多如牛毛,唯独找不到自己对应的那份。
可能是我太摆了,日子每天都是那样过,单调,重复,我甚至有过连续大半年除了上班和网吧哪都不去的日子。
那年夏天,在距离我的租住地点仅有五百米的地方新开了夜市,很近,但我一次都没去过,冬天和室友聊天,我才后知后觉。
“话说今年夏天的老街是不是挺热闹的?”
虚构作品需要推动剧情,要冲突,要戏剧化,一成不变的日常拍出来给谁看呢?漫无止境的八月?我又不是二次元美少女。
不断长大,不断失去,偏偏失去的也尽是些无聊的日子,我像恋旧的老太太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脑子里的老物件翻出来,拾掇拾掇,晒一晒,以免发霉。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意义在哪?我不知道,明明那些记忆中并没有多少值得惦念的东西。
在回忆与永远排在明天的规划中,当下悄然无息的流失。
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失去的时日什么时候能超过等在未来的年岁?
说不准,万一我只能活三十岁呢?那岂不是大限将至?
其实三十而终也蛮好,三十岁肯定不是寿终正寝,而是非自然死亡,比如吃到变异生物,被伽椰子诅咒等等。
运气好的话非自然死讯被媒体报道,这样一来人们看到这篇文章后也不会说“强说愁”而是“可惜可惜”。
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