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十天
关于存在论问题:恩格斯有个说法——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的教科书的要坚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场首先坚持了物质实在——物质实在论的唯物主义+贯彻了辩证原则的唯物主义,提高了新的水平。
但第一点就错了。马克思否定了物质实在论。
纯粹的唯物主义——物质实在论的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西方近代确实讨论——外部事物的真实存在问题?是不是能摆脱人对它的规定。
感性的把握还是理性的把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对它给予的某种形式。
把感官、理性拿掉,我们说还有东西存在,自在之物。the thing in itself。
这样就来了个命题——物质存在
物质存在。这句话犯了哲学的语病——存在这个谓语不能和物质这个主语连用,为什么?
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我们不能说的东西)存在的时候,那个东西已经能言说了。
物质不是something
说花存在没问题,我们是对花概念或感性的把握。
只有范畴才能和存在连用。说物质存在,只能说是范畴存在,这话是通的——纯粹思维最大的单位,无感性要素。这是属于人认识领域中的事情,我们同样可以说上帝存在(神学中的概念)、逻辑存在。
可是唯物主义讲的不是范畴,说物质存在是什么意思?
不是作为范畴的物质不能和存在连用。
这是特别属于西方哲学的问题,不是属于中国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当中不可能有唯物唯⼼的对立。
过去书写中哲,被套用了唯物唯心两大阵营的对立——张载是唯物,王阳明是唯心。但其实这不可能。
唯物与唯⼼的对立的前提——对世界做范畴的抽象,抽象出纯粹的物质和纯粹的精神。这件事在中国哲学中没有发生过。
讨论老子是唯物还是唯心?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惚兮恍兮——唯物。无名,非常道——唯心。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干嘛写五千言?但老子说的对:言说道,道就是作为我的对象,言说者从道中拖出来了。但如果把自己拖出来,道还是道吗?道无处不在,我可以把自己拖出来吗?
禅宗公案——一个和尚问另一个祖师,马祖道印。和尚还没悟呢。如何是不以万法为侣?人修佛要达到超越万事万物之上的境界。马祖立刻回答: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我与汝说。和尚悟了。
我们能否一口吸进西江水?不可能,因为我们就在江水中。不以万法为侣,并不是说万法与我一起并列,这样理解就错了。我们就在万法之中,但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一法。我们没有把自己置身于现实世界之外。
西方神学当他们讨论对上帝的评价的时候,犯了一个基本的谬误,哪怕是最高的评价,赞美上帝,你仍然贬低了上帝——因为居然把上帝放到评价的对象上去了。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出来的东西不是正面说,而是说道不是什么,说了五千言。我们要听听老子说道不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每每以为这个是道,另一个是道,我们有错了。你是把某种器当道了。所以老子总用说道不是什么来启发我们。现代的知识被误认为道了。
中国哲学并未完成对纯粹的精神、纯粹的物质的抽象。西方做了。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天不是我们思考、理解的对象,而是我们去顺应天道。人不是一个去认识天的认识主体,天变成认识客体。
西方思想经过马克思终于达到天人合一——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完成了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在没有人以前,自然界已经存在了,唯物主义的信念如此坚定。但我们能对人之前的自然界我们能说什么话?我们说的话都离不开人,自然科学,宗教的创造。它们不能进⼊我们的思维和言说。西方虽然能说,但有前提,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还是与人有关。
这是狡辩吗?要粉碎物质实在论的唯物主义信念是难的。
不能进入人的思维和言说的,是nothingness,是“本无”。物质存在变成了物质本无。玫瑰花存在不能变成玫瑰花本无,因为玫瑰花进入言说了。
问题是:我们唯物信念的根源在哪里?
大马的教科书:物质第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这话说的厉害,我们总能这么相信。
这种唯物主义的要求其实用唯心主义的话同样能说——比方说,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不以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东西——理念。现在全部的问题是或说成物质、或说成理念。行思维者摆脱了主观性,进入了客观思想,认识了理念。物质只不过不可认识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必须坚持不可知论。
柏拉图和黑格尔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
其实严格来说真正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不存在的。比方说,王阳明是主观唯心又是客观唯心,冯友兰很苦恼。其实不应当用这种对立来讨论王阳明的思想。
列宁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很厉害:贝克莱的思想、笛卡尔的思想。你是不是准备告诉我你不是你父母生的,而是你生了父母。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就像发疯的钢琴,琴键敲出了世界。
其实没有主观唯⼼主义。一旦我们去感知事物,事物一定超出主观。
唯我论一直都是西方哲学思考的疮疤——这是shame。没人说自己是唯我论,但有些总会导向唯我论。
唯心和唯物的对立——我们总有个基本信念:这个世界是不以我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这个信念未必是唯物主义信念,也可以是唯心主义信念。
黑格尔描述了宇宙、社会、社会历史进程,全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信念安顿在黑格尔那一点没问题。个人的渺小,个人是工具的作用,是理性辩证的逻辑在现实中展开过程所需要的工具罢了。我们在创造历史?历史的进程创造了我们在这个进程中的角色。何必把唯物的信念只安放在唯物主义当中呢?
唯物主义安放在意识形态之中时,其实暗藏了黑格尔主义。绝对精神和物质一样,理性法则和物质客观规律一样。我们用整套唯物主义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物质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形态,是最高的形态。不能区别社会和物质。今天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选取了一种工具来展开体现自己,工具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有了形而上学的地位。一整套的理论说法。于是我们面对这个形而上的无产阶级,站在边上发呆:他怎么还没体现客观规律呢?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感到痛苦,解决办法: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问题来了。形而上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还不革命是因为还没发挥主观能动性。于是要给他们主观能动性。怎么给呢?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自觉。这么一做马上就变成唯心主义,这么做马上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了。
唯物、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源出于西方思想,在古希腊,我们不要跟着感官走,那里是个意见的领域。要跟着思想走,真理的领域,超出主观个别性。客观的东西有两种东西,理念或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
中国人没这种事情。中国人论道,但道在人民生活中。人民生活是生命情感的领域。生命情感超出人主观的状态。仁,是生命情感的本真,它既是我们的,又是世界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一体之仁。人心感通万物。每个人就不是小我,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他不是个物质的东西,仁是物质的吗?超感性的理性存在物吗?都不是。
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把在他之前的唯物主义称为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没放弃唯物主义这个词,虽然本应该放弃的。
但马克思本人并不致力于存在论学说的创立。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从存在论讲就不该materialism了。海德格尔就谨慎用语,因为他志在新存在论。
马克思是新唯物主义者——把感性不当做客体(认识论范畴的感性),也不当做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当我们说到感性这个词时,认识论范畴,五官感觉——感性有客体对象。
如果把感性把认识论范畴转换为存在论范畴——它首先不是主体认知客体的问题,感性本身就有存在论意义——情感、意志、欲望都具有存在论性质。它首先不是认知活动的功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即主体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他只是抓到活动,把感性扔掉。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当中的高级形态,之前的叫纯粹的唯物主义(物质实在论的,抓住纯粹物质来说话),费尔巴哈否定纯粹物质、物质实在论(“费尔巴哈确实想要研究和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物质实际上是思想做出来的范畴客体,但里面空无一物”)。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感性客体,这客体始终离不开⼈的感性存在。
青菜这个客体是怎么做成的?唯心:人类的认识通过范畴思维概念规定做出青菜。离开人类思维认识的形式,青菜不能存在,这个概念也没有。
青菜是感性的客体:不是认识去做,而是我们需要它,因为我们有胃。对青菜的需要是离不开我们的,也意味着它自身独立存在。我们的需要把这种东西规定为青菜。它既独立存在又离不开我们对它的规定。这规定是来自感性的,不来自于纯粹认识。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最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感性的。爱的对象是被做出来的,恋人,但恋人仍然自身存在。不是自己做出来的,她就是我的了,她不睬你。单相思的痛苦表明对她不可遏制的需要以及她自身的独立存在。否则我能恋爱无数次了。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痛苦是推动力,让人心向往之,于是实践,叫感性活动。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区别就在这里——马克思完全承认费尔巴哈这第一步1.对象是你感性的做成。2.虽然做成,她在你之外,你需要她。
但马克思还要说,她推动你去实践。不能说永远停留在面对着客体。费尔巴哈没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把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只是从犹太人卑污的表现形式去确定”。犯错:明明爱一个人,但去追她就是卑污的活动,属人的活动就是爱她就
可以了。我们首先是个费尔巴哈主义者,然后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费尔巴哈已经比柏拉图前进一步了,柏拉图是精神的恋爱。
费尔巴哈:感性的对象是对象性的存在着,但他不了解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要把感性理解为活动,感性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王阳明:用中哲的语言说了对象性活动。王阳明讲的“知”不是理论认识,叫良知,良知是生命情感的本真。为什么“行”的开始是“知”呢?知,心向往之,和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就要行。知行合一。有人说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其实都错了,能够和行分开来的知不是真知。真知就是对真理的心向往之,怎么可能不行动呢?融为一体就在真理之中了。
如何理解意识做出了自己的对象,同时又把对象的对象性否定掉了?康德到黑格尔,对象都是人的意识做出来的,但是是纯粹思维在做,是认识的纯粹的先天形式在做。所以意识做出对象,知道对象并不是不同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同时否认了自身的存在。做出对象但否定对象的自身存在。对象性是既是做出的对象,又是自身存在,这只有在感性的领域才是这样。在超感性领域里,对象只要是你做的就没有自身存在。费尔巴哈,对象是你做的,是你的感性需要做出对象,因为你需要它,它又自身存在,这叫对象性的自身存在。对象性原理不是物质性原理,物质存在只讲它的物性。物性的设定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范围里的(虚假的)。黑格尔承认了物性(它在我之外),但纯粹的物性等于什么也没有。他知道意识做出对象来了,但这对象毕竟还不是我,给他一个在外存在,就是物性。物性仍然是思维的一个设定,马克思把物性改成对象性。黑格尔认为思维设定的对象,这对象本是我们
的,它现在在外、异己,精神还要走下一步,把外在性异己性扬弃掉,也就是把物性扬弃掉回到自身(即扬弃物性)。但意识终于认识到,当我在认识对象时,其实是回到我自身,他不是一个绝对的他物,我从他物身上反观认识我自己。精神需要我这样的活动,第一他在不自觉中做出对象有认知这个对象,发现这个对象其实是我的,这个发现就是对对象返回自身,这个返回叫扬弃他的外在性,即扬弃他的物性。但是感性的对象是不可被扬弃的,他自身存在,他不是作为物质存在。
所以人通过自己的感性活动,即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创造出了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来,这个对象世界是足够强大和坚固的,我们没法扬弃掉他。
《1844》:“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富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他的本质而且极其强大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和神秘莫测的东西。相反的情况倒是神秘莫测的。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设定的只是物性,即是抽象的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既然他是抽象的物,他就可以被你扬弃掉。”(外化是个活动)纯粹的唯物主义所设定的物质实际上是物性,他离不开我们思维对他的设定。感性需要是无法被扬弃掉的,食物真要吃掉。不能说他只是我的食物就可以了。
费尔巴哈的直观不是感性活动,只是直观,它是抽象的,并且没有历史的性质。感性活动有历史的性质。古代到今天⼈类的感性活动经历了很大变化。
直观是非历史的,是始终如此的。所以马克思谈论费尔巴哈的直观:费尔巴哈特别谈到了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了只有一些物理学家和化学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
“费尔巴哈特别谈到了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了只有一些物理学家和化学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和获得了自己的材料。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的巨大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才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对唯物主义的根本批判)
——1.有没有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们的研究和⼈们感性的历史活动是没关系的?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仍然在知识论的范围里,不在生存论范围里。虽然知识以直观为基础,而不是以范畴思维为基础,现象学原则在里面,但他仍在知识论范围内。
1. 马克思问费尔巴哈:自然科学的直观,它的基础是什么?男子在直观中看到恋爱的对象,这种直观哪里来?这种直观有差别,还有历史的差别——今天我们对美的直观不同,不同民族对美的直观的差异。
把感性基础拿掉,我们就不是社会的个人。
外部自然界(纯粹物质)和人感性活动中的展开的自然界。
二者区别开来的前提——在感性之外、与人无关的物质世界——人不在其中,人与自然界是不同的东西的时候——非自然物的人就是纯粹的“意识主体”<—对立—>外部自然界就是纯粹物质的自然界;或人就在物质中,其中一种物质成员,那就无法把握物质世界的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悖论)
解决: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感性活动
《1844》“···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无”——一切旧唯物主义在暗中都采纳了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把人看作意识主体然后才有一个与意识主体相对的物质世界。
结论:感性活动是人和自然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