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着旁观者的增加,我们提供的帮助反而减少了

2022-06-04 21:32 作者:馥存song  | 我要投稿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纽约,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在即将到达寓所时遭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恐地尖叫并恳求帮助--“我的天啊!他刺伤了我!人哪!请帮帮我!请帮帮我!”-一声音回荡在宁静的夜中,显得分外刺耳,吵醒了部分邻居,很多人走到窗户边观望了片刻,目睹歹徒去而复返。直到有人打电话报警,歹徒才最终离开,但基诺维斯却很快死去了。

之后的调查发现,有38人目睹了这场暴行却无动于衷。

为什么,为什么周围的群众都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呢?

许多心理学家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是否愿意参与救援有几个必要的因素,第一个就是,是否注意到。

有了这个怀疑,心理学家拉塔纳和达利招募了一些学生来做实验,让他们在房间里填写问卷,一部分人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填写,另一些则是三人一组填写。就在他们专心填写问卷的时候,紧急情况出现了,浓烟从通风口冒了出来。那些单独填写问卷的学生通常在五秒内就能发现浓烟,而多人填写的房间里,学生们都在专心填写,竟比独自填写的学生晚十五秒才发现浓烟。

人群之中,人们的警惕性竟然不如独自一人时敏锐,所以当寻求帮助的人在人群中时,人们的注意力比我们想象的要迟钝。

没有注意到异样的人毫无知觉的走开了,那注意到之后的人呢?之后会发生什么?

在烟雾试验中,单独工作的人发现烟雾后,犹豫了一下,上前去通风口感觉了一下,闻了一下,试图挥手驱散烟雾,发现烟雾没有停止的迹象后,又犹豫了一下就去报告了。从发现烟雾到报告前后不超过四分钟。而三人一组的房间里,没有任何人行动,在八组24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在4分钟之内报告看见了烟雾,在6分钟的实验结束前,只有三个人报告了看见烟雾的事情,而此时,烟雾已经弥漫整个房屋,浓烈到被试学生被呛的揉眼咳嗽。但是,24人当中仍有15人什么都没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通常会看看周围同伴的反应,如果周围的人看起来很平静,漠不关心,那自己多半会认为事情没有大碍,而周围的伙伴看见你这样的反应也会趋向于这个相同的反应,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错估形势,从而错过最佳的逃跑时间。

在实验结束之后研究者问起什么都没做的学生们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烟雾,学生们也都有自己的一番想法“楼上就是化学实验室……”

“可能空调设备泄漏了”

“可能蒸汽管出了问题”

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是“着火了”。而更多的人选择了盲目的跟从同伴。

现在再返回到吉诺维斯案上去。

在事后38个目击者被问到为什么没有帮助吉诺维斯时,大多数人都回答说:“我看见其他人也看见了,我以为已经有人报警了。”

在举世闻名的戴安娜王妃发生车祸时,有九名摄影师身上都带有手机,但是只有一个打了电话,其他人都没有报警,他们的解释也非常一致:“我以为已经有人打电话了。”

随着旁观者的增加,我们提供的帮助反而减少了。

所有人都以为一定有人前进了一步,所以所有人都退后了一步。

这个情况是相当恐怖的,在人流涌动的地方,出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人们反而不会施以援手,眼前所见都是冷漠无情来去匆匆的陌生人,这将会多么的让人心凉。

有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呢?

有。

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主动站出来,人们自然就会注意到,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做出善举。

在公交车上这种现象最为普遍。当车上有一个人让座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身边的老幼,更加积极的让出自己的座位,而如果一直没有人让座,整车的人都会更倾向于对眼前的事无动于衷。

大多数人都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只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就会有千万人站出来。

人生并不会一直平稳一帆风顺,在波涛汹涌起伏无常的生命历程里,为他人奉献出一点爱,在你遇见困苦时,也就会有陌生人愿意为你撑伞。

传递爱,爱人也是爱己。


随着旁观者的增加,我们提供的帮助反而减少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