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为什么孩子那么努力,却还是做不好语文阅读理解?
在陪做作业的经历中,陪阅读理解是最让家长难受的,
因为就算孩子做了,也不知道怎么批;
就算给了答案,也不知道怎么讲解。
但是不批改、不讲解的题目,对孩子来说,就是浪费时间的无效练习。
所以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少有家长有胆量,给孩子布置课外的阅读理解。
事实上,做阅读理解,还是可以有些章法的。
现代文阅读考察的是学生的三种阅读能力,
它们是:基础阅读能力、文体阅读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基础就是字词、标点、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这些;
文体是三种基本文体(记叙、说明、议论)的特有阅读技巧;
综合就厉害了,需要学生对文意有自己的感受和深刻的见解,并且要能够思维拓展和文字延伸。
所以要做好小初阶段的阅读理解题,
孩子需要完成两个重要动作:
一是积累、二是应试,
积累,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精力搭建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的,例如什么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等。描写和叙述的区别在哪里。
应试,需要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用解题清单,掌握标准化的答题流程,去实战中掌握专业术语和答题术语。
一些基础题型,可以通过记忆公式,拿到易得的分数;
而另一部分是比较难得的分数,评分标准是分层的。
上了初中后,理解内容和赏析题型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容易和别的同学拉开差距的。
所以这部分的分数,我们还是需要系统去学习,不能指望背答题模板了。
不同年级阅读理解考察的目标不尽相同
● 三、四年级的阅读理解,基本上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这时候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做题的时候,尽量不用自己的语言,而引用原文的词句。
这阶段做题的重点在于,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在原文中的相应位置,答案就在上下文中。
● 五、六年级的阅读理解,开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答题,
但是基本意思还是在原文中会有直接的表述,
这阶段需要孩子有总结、提炼、概括的能力。
● 七、八、九年级的阅读理解,需要转个弯,
我们常说的意在言外,很多阅读材料并非就事论事,
而在这阶段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能够通过对文意的理解,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相应的延展性思考。
阅读速度,家长和孩子也应该重视起来!
我们知道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
通常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大约2-3篇,字数在2000-3000字,
每篇的阅读+做题时间,建议是在10-15分钟,这就需要孩子的阅读速度,至少能达到400个字/分钟。
注:我们成年人阅读有情节类文章的速度大约是500-900个字/分钟,说明文和议论文更低。
而中考卷,以上海卷为例,通常记叙文必有一篇,说明文、议论文则选择性交替出现。
所以,我们在日常阅读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去提升孩子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速度。
同时,别只读小说散文,科普和时评也需要读一读。
附一个“阅读速度”建议表,送给有需要的孩子:
年级
文体
速度(字/分)
三、四年级
记叙文
300-350
说明文、议论文
200-300
五、六年级
记叙文
350-500
说明文、议论文
300-450
初中年级
记叙文
500-700
说明文、议论文
再分享一份小学语文阅读理解100篇,送给有需要的孩子:
领取资料方式进我主页私信“1”即可免费领取
孩子阅读理解差是有原因的,可能一个学期也做了多少道题,相比数学,每天100道口算,那可是天天练啊
做题是训练孩子读懂文章的能力
读懂文章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能力,那如何证明孩子读懂文章了呢?
分为三个等级:
1.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2.能分析出文章内情节之间的关系
3.能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拿几篇文章,测测看看孩子能达到这三个等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