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王丨《理想国》读后感

2023-06-07 16:53 作者:幻影乔治  | 我要投稿

《理想国》是柏拉图著作历史上最出名的作品,作者以他的导师苏格拉底作为主角,与众希腊世界的思想家一起探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由此引申出一套完整的,逻辑自洽的,深刻而先进的治国理念。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到惊奇,既是为那真知灼见而惊奇的,又是为柏拉图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样惊奇,正是因为柏拉图不是什么神,不具有什么上天的馈赠与命运的机缘,他的所言,所行才更显“哲学王”的风范与高贵(非贬义)

他对女性怀有一点偏见,认为他们(本人不使用“她”字)生理上来说,比之男性总较为弱一些。

他又对女性保有最平等的态度,认为包容上进的女性,理所应当高贵过那些傲慢剥削的男人,真正优秀的人理应统领全体,所有偏见都将在真理面前无所狡辩。

他不认为有任何品德寄存于人们的性别中,因为他坚信人的本质是不朽的灵魂。

他引用荷马史诗,却时常会引用错,他谈论诗人与他们口中的故事,有时又记不清他们的名字。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纯粹的,追求真理的人,追寻着自己心中最崇高,也最低下,最虚无,也最根本的哲思,写下了这本《理想国》

——

理想国中的治国概念,大体分为四部分。

一: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

二:什么是意义?城邦与国家的意义?

三:正义与非正义之下,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何在?

四:我们如何缔造这样的国度?


在第一部分之下,柏拉图认为,正义的本质便是善,非正义本质便是恶。

善是修复的,有益的,无私的,恶则是自私的,掠夺的,有害的。


什么是有益,什么是修复?一个人饿了,他就要吃,善者遇到饥饿之人,便供他吃,这是肯定的,可善者不会强塞面包,致人撑死,即便饥饿者此时已经丧失理智,一切能吃的,他都会吃了去。

这时,饥饿者说,我还没有吃够,你既施以援手,怎不做得彻底一点呢,善者便回绝道,再吃下去,便伤了身子了,即便饥饿者不听,嫉恨他,乞求他甚至打骂他,他也绝不会再给面包,或是连饥饿者现有的都夺回去,将善给收回去了,因为善是扶正,恶是动摇。


柏拉图援引故事说,善者是为他人的理性考量的,而不是抽象地考虑人的整体,正如这个故事提到的,善者不继续提供面包,不以饥饿者的歇斯底里而收回面包,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是维持饥饿者理性的。


一个善者不会苛求绝境之人在非理性下的品德,这只是自身的愚目,不是真善美,就好像傲慢的人一样,他行的是善举,思想却不是善的,只是他傲慢的方式较之那些令人讨厌的,有不同之处罢了。

柏拉图认为,感性之人无论怎样都是盲目的,只有理性对理性的举措,才是真正的言行,才是是一个人的灵魂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得出第一个观点,善,或说正义,是理性的,并且是不审判那些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感性的,因为那没有意义,也不是审判,而是随性而为。


再来之,善者的生活方式,是自洽,专注,而平静的。

柏拉图认为幸福是恒定的,而不是比较出来,或奢侈出来的。

一个人发掘了自己的天赋,有机会从事这一事业,无论那是画匠,木匠,还是农民也好,首先他做到了一点,就是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情,无论你是谁,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总被人认为是对世人有益的,你在你的位置上,对世界发力了,这力因你的位置正确,必定是正向的力,譬如一个痴心绘画之人,他的画作总比那些不情愿之人要好。


一个人有了工作,便是付出,付出便要有回报,此回报不应低于他的劳动,那是亵渎他的创造,剥削了他的努力,却也不应高于他的劳动,因为人是坐在自己的财富之上。

你座下的钱财越多了,视角便高了,财富对于国度是恒定的,你得到了超出报酬的财富,其他人势必更低,某些人则会更低,阶级就产生了,你不再满足于要吃饱,你还要吃山珍海味,去掠夺那些本不该被拿走的东西了,你会抢走其它人的屋子,即便你从没动过手,但你多余的财富实则已将他人压在底下,不得翻身了,进而你的个人膨胀了,外侧裹着世俗的金银,你不满足于原本的位置,进而要根据自己奢侈的爱好,挤兑到其它的位置上去了。

一个不善绘画的人,因为他的财富,得以拥有最好的画具,而那些真正适合绘画之人,就有人无法再画了,他也要去做自己不适合的事情,为财富和生活奔波了,这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极恶的。


柏拉图的劳动观,阐述了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每个人需要接受统一的教育,不同的分配,将那些先进,优秀之人以财富,地位等理由,安排去做那些适合其他人做的事,让整个国家头大身小,举步维艰,双手短得像霸王龙那样,双腿粗壮无匹,却跑得慢,这样的管理是有罪的。

在系统的,统一的教化后,应根据每个人展现出来的天赋,将他们安排到正确的位置上,并分配资源,确保所有人能为国家出力,这样的管理是大善的。


对于地位,享受,与人性,柏拉图认为,真正平等的国度里,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低贱,而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高贵的,那些领导者指挥战斗,采伐与工业,与作坊内的织布工所出的力,对理想国来说,贡献是一样的,因为理想国不存在教育的倾斜,领导人不再需要高高在上的私密学府进行培养,在所有公民都接受同样教育的情况下,那些对调控大局具有才能的人,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永远不会缺少的。


这时,反对者发问,领导人不脱产吗?他不会坐在大位上或者睡在寝宫里,说的话像烟一样虚吗?

柏拉图的回答是,在理想国中的领导人,一定了解各行各业最底层的难关与苦衷,因为他们接受一样的教育,他们有一样的生活环境,工人过得好了,领导人自也过得好,反之亦然,无论是出于理性还是感性,这种国家里的领导人,一定是对各行各业的知识,如何管理各行各业的知识,乐在其中的,一旦有人腐化,有人不了解工坊怎么运作,却还要管工人,或有人想多拿走哪怕一匹布,理想的国民们会理直气壮,将他拿下,接受惩戒后,又放回正确的位置上。


对于享受,柏拉图相信生产力,他相信理想国能以世俗其他国度,十倍,百倍的速度前进,届时国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将是那些生活在内耗与自我奴役(被感性奴役)的人难以想象的,根本无需担心是否有压抑,因为连压抑的源头,也就是财富不均,都已经不存在了,每个人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因为每一分回报,都将汇聚在共同富裕的仓库里。


反对者此时问,对于世俗世界而言,丈夫在外的地位,也决定妻与子的地位,若在理想国中人人平等,丈夫可还有地位管教妻与子?子对父不敬,妻对夫不恭,岂不是乱套到了极点?

柏拉图说,正因此,我们是要废止婚姻,乃至一切因此衍生的私有关系的。

柏拉图认为家庭关系与财富地位是等同的,在世俗世界中,女人与未独立的孩子,被视作父亲的财富,他可以绝对支配他们,但理想国追求每个灵魂都被放置在自己合适的位置,而相夫教子或是敬父如君,予取予求,对灵魂都是一种轻贱。

放在世间,既有对妻儿老小毫不尊重的渎神者(当年的文化,一切恶事都是渎神,因为人性来自于神性)也有为小家而破灭山河的自利之徒。

正因此,不仅契约制的婚姻与支配关系需要被废除,连实际层面上的家庭关系,都是应该被抛之脑后的。

人们在合适的年纪里,应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寻找合适的伴侣,结合,诞下孩子,随后再不过问对方是谁,孩子将在国家的关怀下长大。

他首先习得自己是一个公民,在社会的关注下习得真善美,习得人的独立与自强不息,再投入到自己会奋斗一生的事业中去,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完满的,因为没有任何人私有他,他也不私有任何人,家庭这最后的锁链被斩断后,国民平等地立足在人世间,他们所有的关系都是纯粹的,善与道德的关系,与人相处不再基于远近亲疏,而是每个人的灵魂是否相近,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件好事呢?


这时,反对者又问,婚姻都死了,爱情怎会生还呢?

柏拉图反驳道,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情,若是长久,才是真正稳定的,而一方被另一方占有的爱情,私有的爱情,长久只不过是因为奴隶主够强大。

“如果我们让女性接受教育,拿起兵器与铠甲,如每一个正常公民(希腊世界中,女性从不被看作公民)那般履行社会义务,首先这对国家来说,是大善,其次这对个人来说,我们多了无数个鲜活而立体的灵魂,他们的结合不再伴有卑躬屈膝,他们的分离不再带有血肉撕裂(希腊世界中,“离婚”对双方的财产和名誉都是损害)”


这里我们搞清楚了正义的第二个本质:平等,不只是权利义务上的平等,而是一切的,方方面面的“共享乐,共患难”


最后是善的第三个本质,也就是进取心。

“苏格拉底”问辩论者,你以为画家与诗人如何?辩论者回答,他们在艺术中创造一切。

“苏格拉底”又答,他们什么也没有创造,他们模仿真理的一小部分。

正如一个画家手下的苹果,只有颜色,没有形状与味道,这是与真理隔了两层,一个木匠手中的苹果,有颜色与形状,没有味道,这是和真理隔了一层,农夫手中的苹果,能看能摸又能吃,是真理本身。

柏拉图认为,世俗中的大部分诗歌与绘画,激发人的感性的同时,只是对真理的片面模仿,与对观众的片面刺激,在书中这样写道:


“你去看一部悲剧,看台上的英雄人物,或众叛亲离,或血海深仇,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演员生动又真挚,可会为他叫好?”

“自是叫好。”

“可试想一下,你被众叛亲离了,你不去手刃仇敌,不去磨砺自身,不去做任何对自己有益的事,只是懦夫一般哭泣,有谁为你叫好?”

“我想是不会有人的。”

“那便是了,可你会认为这场悲剧是一出上不得台面的腌臜么?他可是让你也嚎啕大哭。”

“自是不会。”

“可问题就在于此,我们提倡美德教育,美德关于人的内心,艺术刺激我们内心,可像我们刚刚所言,那些看似高雅的艺术,似乎在给我们带来不好的东西,鼓励我们哭泣,鼓励逃避,鼓励‘向下’,你认为这是好的么?”

“绝对不会。”

“因此,在理想国中,人们理应喜欢的戏剧,又或者说真善美的戏剧,那应是鼓励人们在一切事情中,寻找最正确,最上进的做法,而不是自怨自艾的对么?”

“我无法否定你的看法,可我有一个问题,如你这般,我们国度中所有的艺术,就将是同一调色的了,我不是艺术家,但我肯定诗人与演员会控诉你。”


“你看门外那个流浪汉。”

“看到了,他没了妻子,意志消沉,这个点了,正要去买酒喝。”

“酒是好东西么?”

“如果对于享受的话,是的,酒是好东西。”

“我们刚刚的辩论中,有提到所有国民不准酗酒,不许在自己的职责上,用这种东西奴役自己的理智,变得对其他人有害,对吧?”

“是的。”

“那些靡靡之音,那些引导你向下的戏剧,不也是如此么?是啊,真善美的戏剧也许没那么刺激了,也许没那么‘值得享受’了,可它绝不会是有害的,你看那个流浪汉,酒便是他的诗歌,他的靡靡之音,他听了这些,便放纵自己不再积累银币,不再试图寻回一个安乐的生活,而是终日混吃等死了。”

“我想我明白了,可是这样的艺术还有趣么?我是说,被限制的艺术,是否还是原来的目的?”

“我们刚刚谈到了教育,对吧?”

“是的,我记得很清楚,你说我们要教导每个人信仰真善美。”

“一个信仰真善美的人,不会青睐那些诱导哭泣,诱导暴怒与绝望的戏剧,又怎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艺术本该有的东西’?当他们放弃虚假,看向真实,看到苹果,那鲜艳的红色如同美酒一般映入眼帘,那清香的气味时刻展示着它的可贵,当他吃下苹果,甘甜与饱腹又用真理的方式,向他灌输了又一次生命与美的含义,你怎能说这不是艺术?”

“我想我明白了…是的,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那些靡靡之音在理想国中是不该,也不会存在的,而真正的艺术将在生活中显现。”


进取心,在柏拉图的正义论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柏拉图评价斯巴达的军政,雅典的民政,某些人的寡头统治,以及蛮族的君政(在希腊知识分子眼中,世袭制等血脉统治,不是文明人作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进取心这一正义本质。

军政的城邦中,所有人只为别人眼中的荣耀做事,时有杀良冒功,或打压同袍以鹤立鸡群,他们的进取心是少智的,是与他人比出来,而不是和自己比出来的。

民政的城邦中,所有人只为自己眼里定义的自由做事,有些人,基于特殊境遇,无疑是具有真善美的,然而没有法律与社会保护他们,他们很快就被恶人蒙骗,受到伤害而消亡了。

他们的进取心是各种各样的,有痴心于财富,道德与情操一概不管的,有只专注个人修养,其他事务一概不理,社会义务一件不做的,有人自由到在大街上裸奔,他觉得这是自由的极限,而这只是有碍观瞻,有人自由到抢夺他人财物,霸占房屋,他觉得这是自由的必须,强者为王,而于世则有害。

民政的自由(当年的希腊世界中,民主城邦时常宣传绝对自由)有时是令奴隶与贫民狂热追求的梦幻,有时又会是百无禁忌的混乱,这在理想国中,无疑是不能允许的。

寡头统治和君主制,则不必多说,每个人都狂热追求财富,或是权力,他们的进取心无时不是压迫的,而当这样的城邦对外战争时,因为他们的行事基于私利,而富人,君主的私利与穷人,下等人的私利显然不是同一个,实则这样的国家,是分裂成两个国度的,那些“头”尤其弱小,因为他们举目无亲。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中每个人都具有同一价值观,每个人都具有真善美,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都将他人的利益视作与自己的利益等同,这样的国家不会有战争,若与蛮族战斗,则是令人生畏的强大。

至此,我们搞清楚了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定论。

那些向上的,客观求知的,公平公正的,又有远见,公者为上的,是正义,反之那些鼓励向下的,主观臆断的,与人唯亲的,短视又贪婪的,是不正义。


倘若我们信了上述的正义观,可能仍不免得出一个疑惑,为何要组成国家做事?我们可以村落为居,以家庭为居…甚至都可以自力更生,像原始人那样,你的劳动一定得到收获,你的付出取决于你自己,没有人强迫你做任何事,不就更平等了吗?


我们来到第二个部分,这一部分中,柏拉图简短阐述了为何城邦与国家是必要的。

正如人总要睡觉,总要吃饭,偶尔也要生些病,从进取心来说,放任自己以小单位无限徘徊在生老病死的循环,无疑是不上进的,农民无法自己建造磨坊,和管理水利。

人成众则柴高,距离真理也越近,人聚集到一起,能有单人不能有的成就,这不仅是城邦与国度的意义,也有力证明了上述的一点:人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大家都过得好,倘若生活方式自私自利,跟这样的人一起,大家过得不好,那就是制度有问题,制度有问题,才会有哲学与其上的理想国,也是本书的成因。


对于第三个部分,前言中已讲的很明白,理想国将所有国民的利益与损害捆绑到一起了,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会有人挨饿的同时,有人还能果腹,以至不愿出力,你不是在以一个人的力量满足一千人,而是相当于一千人的劳动,其中有一份是为了满足你,正因此,才成就真正的理想国。


最后一个部分,如何才能实现?

我们放下《理想国》在真实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当我们看到苏联工人平时乐意看芭蕾舞,很多人下班得了空,就会去弹奏乐器,朗诵诗歌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无数个落后的国家,因为工人领导,工人做事,而取得一个个难以想象成就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联合国妇女主席是一位盲人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体制教育,义务教育,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触到当代最先进知识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生活困苦,没有地位的人,因被艺术升华,看人的目光永远平和而真挚的时候。

我想我们不需要柏拉图的答案,不需要政治家,经济学家,或者别的什么学者的答案。

真善美是我们的真理,贯彻我们的正义,理想国就在我们身边。

——

文 乔治 2023年6月7日,16:49

可自由转载,请注明作者。

哲学王丨《理想国》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