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期间各式圆边帽

美军奔尼帽的雏形
最早出现在美国陆军蓝色“M1937 Fatigues ” 工作服中的CCC Denim Working Hat(牛仔工作帽)。
帽冠由6片布组成,被昵称为 " Daisy Maehat hat"(黛西梅帽)。
宽帽檐可遮住头部周围,以保护士兵的头部和眼睛免受阳光的伤害,防止与高温有关的疾病。



到 40 年代初,人字斜纹布(HBT)制作的M1941套服发放部队,配套的工作帽也进行了升级。
使用了更坚固的结构,增加了透气孔,内部接缝用绑带覆盖。







由于这种宽檐软帽的帽檐能更好地提供防雨和防晒保护,而且有很强的可塑性,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帽檐的角度,有利于佩戴者持枪瞄准而不会受到硬质帽檐影响。
同时可以改变帽顶的外形,打破佩戴者的头部轮廓,进一步提升伪装效果。
士兵无需佩戴钢盔造成头部疲劳,且可以折叠成一小团收纳携带。
这些实用性使越战美军再次引入。开始只是MACV-SOG、绿色贝雷帽等特种作战单位使用。
最初的帽型是六片(瓜皮)式圆顶,士兵们称为“Beach Ball Pattern”。






后来改为平顶、帽檐宽度为5-10CM;帽身设有散热通风的透气孔;
帽檐处缝有一圈编织带,并设有“分支环”用于插挂树叶野草等,增强伪装效果,
帽身下方有用于固定、便携带的系颈带。(这些“标准”元素至今都被广泛运用)
正式命名为Tropical Combat Hat 热带作战帽。(见封面图)
不过士兵们更愿意将其称为“Boonie hats”。
“Boonie”是“Boondocks”的口语简称,是越战美军士兵俚语,指偏远山村。


这款奔尼帽的帽檐超宽


1967年,美军开始为所有在越南的部队配发用棉布与防风绸制作的奔尼帽,
作为巡逻帽和棒球帽的一种补充。后来,连南越士兵也装备了奔尼帽。
很多士兵并不满足单一的橄榄绿色,
会向当地裁缝购买(定制)猎鸭、虎斑纹或ERDL迷彩奔尼帽,
迷彩布料一般是从迷彩作战服、降落伞等剪下来的。
奔尼帽很容易改装,因此在越战期间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奔尼帽。
比如最简单的改装就是两边的帽檐能固定在帽冠的卡扣上。
当奔尼帽被雨水或河水浸湿时,帽檐容易下垂,会遮挡部分视野进而影响判断和反应速度。
一些士兵,尤其是特种兵会剪短帽檐来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制造商也专门生产窄檐奔尼帽,外形同渔夫帽(Bucket Hat)有点相似,
这就形成了今天被称为 "侦察奔尼帽(Recon boonie hat) "的形制。








另一种改装是在奔尼帽顶加缝口袋,可以收纳地图等物件。
这对于在潮湿、湿润的丛林环境中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某些特种兵会戴可双面使用的奔尼帽。
比如:一面迷彩,反过另一面黑色,而黑色是越共常用服装的颜色。


或者双面不同的迷彩,以便于在不同的环境使用。



远程侦察队装备的奔尼帽内缝制反光布,当需要的时候把帽子内侧向外翻,
反光布作为一种IR识别块出现之前的标志, 向头顶上的飞机发出信号,
让友军可以很容易地从空中识别同袍。



澳大利亚、新西兰奔尼帽
作为英联邦国家,军服被装体系大体上沿用英制,早期几乎等同英制,后来才开始自行发展。
澳大利亚陆军越南训练队(AATTV)配发的是橄榄绿色作战服,
而制式战斗帽则是英国版的丛林帽(bush hat),
帽檐倾斜的角度约有150度,向左右两侧打开。
丛林帽在二战期间和马来亚游击战争期间被英联邦部队广泛使用。
澳大利亚士兵将丛林帽称为 "傻蛋帽"(Giggle hats),因为帽檐较短,看起来有些可笑。
不过当时,这种设计在部队已经中非常流行,较短的帽檐不会遮挡视野影响观察。












当然, 澳大利亚空降特勤团(SASR)或其它特殊单位的士兵,经常使用美式迷彩服和奔尼帽。
新西兰军队在越南所穿的作战服几乎与澳大利亚军队相同,包括丛林帽。


同样,越战期间新西兰特种部队(NZSAS)将美军ERDL作为标准作战服。
越南共和国军队(ARVN)装备的圆边帽
服装都是按照共同防御援助计划由美国提供的,但越南人很快仿制了这些制服。






越南民主共和国部队(NVA)装备的圆边帽






大部分是圆顶的宽檐软帽,不知道是受美军(帽)的影响,还是受到苏军M1955夏帽 的影响。

也有部分是其它帽型的。(正规部队与越共游击队的服装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