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期末论文】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2023-06-18 11:10 作者:迷惘的罗德尔  | 我要投稿

引言

从整个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史来看,大致经过了采集狩猎、种植畜牧、工业生产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衔接经历了农业革命,人类通过驯化植物和动物,更加集中、周期地生产社会财富,形成了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中,人们主要居住在村落里,过着精耕细作的生活。第二个阶段衔接经历了工业革命,这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入近代的过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而为了满足工业生产模式的劳动力需要,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流动,逐渐集中到城市里来,进而促进了工业发展,这便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辅相成关系。

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一些国家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城市所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产生了大量城市失业或半就业人口,催生出了城市贫民窟,这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流动人口使城市犯罪率上升,成为了社会安全隐患,引起了不少社会学家的重视。

在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外资企业也加入到了中国大陆的市场当中并投资建厂,这些企业的工厂为中国大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上人口流动政策改革的支持,许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加入到了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依靠人口红利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当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后,亟需产业转型的中国面临着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寻找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百废待兴,经过三大改造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纳入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工业化,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业成绩。改革开放后,借着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春风,民营企业发展迅速,40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9万户,增长到2018年11月底的1.09亿户,增长了222倍[1]。2012—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2]。国民生产总值靠着工业化迅速增长,先后于2007年超越德国、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长期保持。


二、城市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使部分人口进入城市,但比例不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1979年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行,我国限制“乡—城”人口流动的城乡隔离制度开始松弛[3]。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2010年后。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农村,是中国大陆城市化的一座里程碑。随着人口迁徙限制的不断削弱和市民化政策的支持,2022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65%,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


三、发展趋势

从上述数据的表现来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中国大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依然在数量方面不断增长,按照当前的趋势,中国大陆有望在2035年使城市化率达到80%。

二、当前就业问题的矛盾冲突点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史来看,绝大多数的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时,首先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因为国家在工业化之前,往往是缺少工业资本的,而由于物质不富足,国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能为资本提供的只有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地租。劳动密集型产业率先在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壮大,普法战争后转移到了德国,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转移到了美国,朝鲜战争后转移到了日本,滞涨危机时代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转移到了中国大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让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本地,利用的就是支持外资的政策与原地区劳动力和地租价格的上涨。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工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带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中国大陆在取得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就后,人口素质也在教育的发展中不断提升,廉价劳动力不断减少,逐渐不能再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更廉价的越南、印度、黑非洲地区转移,中国大陆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的巨大挑战。

二、教育产出与就业需求的结构性脱节

中国大陆目前的中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分别注重学术和技能,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民众普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学校当作“差生收容所”,许多学生挤破脑袋都想升入普通高中和本科大学,对职业高中和专科大学嗤之以鼻。这种社会风气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发展,致使大学生难就业和千万级的高级技工缺口同时出现,说明教育产出与就业需求明显脱节,教育机构没有教育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三、城乡、省际的户口差异

目前全世界只有贝宁、朝鲜、中国大陆保留了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在管理人口上确实有其优势,但由于公民的户口属性与社会权利挂钩,产生了普遍的区域不平等问题。例如中国人最关注的教育问题,农村户口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门槛就比城镇户口高许多,就业难度也比城镇户口大,而不同省级行政区之间,高考的录取率也是不同的,一些省份的考生就是比另一些考生能更轻松地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由此产生了“高考移民”现象。这些不平等造成了中国大陆的社会撕裂,加重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使一些地区经济倒退、产业凋敝,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解决途径

一、支持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就业岗位的坚实后盾,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偏向发展虚拟经济而放弃发展实体经济,重金融而轻工商,社会就会丧失大量适合普通民众的就业岗位,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到金融精英的手中,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优化实体经济结构,保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保障。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大陆要实现产业转型,就是要把过去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结构转变成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结构。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相对饱和,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人才缺口巨大,达到了近两千万的规模,说明了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急迫性。而发展职业教育,应该学习德国模式,要从社会福利、薪资待遇、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向其倾斜,彻底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只有让人们觉得接受职业教育有面子,才能让全社会愿意为职业教育投入更多资源。

三、消除户口不平等

户籍制度的带来的不平等常常被民众所诟病,而解决过度城市化的最好做法就是减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此,应当向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和医疗资源,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度,降低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需求,甚至吸引城镇居民迁入农村,为产业转型提供过渡时间。另外,一些地方已经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区别,值得国内其他地方借鉴。

四、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问题本质上是过度城市化的问题,不仅要看实体经济的规模大小,还要看产业结构形态,而教育作为劳动力功能的改造者,就需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为产业提供合适的劳动者群体。总体上来讲,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看数量多不多,还要看对接得合不合适,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在前,中国大陆应该能更加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增长222倍,光明日报,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我国民营企业数量10年翻两番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人民日报,2022.

[3]江立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人口流动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一智库,2018.




查重率15.2%

【期末论文】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