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文训读漫谈一

2023-06-28 11:23 作者:Dracandros-圣猫  | 我要投稿

我之所以喜欢汉文训读,有一大原因是它在语言边界上反复横跳。就比如说,一般意义上的“借词”这个概念只限于语音形式,但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在汉文训读体中,“恐、畏、惧”都可以读成osore-,一个日语本土词,表示泛泛的“恐惧”义。但是osore-在汉文训读里,它的意义几乎完全是用原文来规定的,这跟和文体里的训读还不太一样。譬如训读上古汉语,只要osore-写成“畏”,就只能对应上古汉语“畏”,它的语音形式虽然是日语的,但是内涵和意象完完全全是上古汉语的,和日语里原来的含义脱节了,词义是跟着书写形式走的。当然语音形式不是没有意义,“愠”训作ikaru(怒)和ikidooru(愤)意思就不同,也关系到训读人如何理解原文。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日语的词义区分得大多不如上古汉语精细,于是汉文训读开了个方便法门,用书写形式就能细分词义,把日语里某个含义广泛的词规范成汉语里某个含义精细的词,顺道把意象之类的一并附上。这样是比造合成词和直接借词方便,但也让汉文训读和书写形式绑定,离开了书写和汉字,用在口语里表情达意远不如上古汉语原文。 日语解决这种问题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合成词,上文提到的愤=iki(息)+tooru(通),则(noritoru)=宣(noru)+取(toru),但如果都这么合成,那太繁琐了,一般六个音节就是极限了。

汉文训读漫谈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