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卫气行》叙录了中医理论成型年代的重大天文历法特征
广百宋斋
2023-07-17 15:06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卫气行》叙录了中医理论成型年代的重大天文历法特征,从古至今,在我之前,没有人知道这项信息的确切含义及其重要性。
《卫气行》叙录,“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又称“虚张为经,房昴为纬”。(图一)
这是什么意思呢?从来没有人知道。
从公元前2629年颛顼元年开始,规定了黄道十二地支方位跟黄道十二宫(“十二次”)的严格对应关系,万世不易。如“子”对应“玄枵”,“丑”对应“星纪”……“卯”对应“大火”,“酉”对应“大梁”等等。(图二)
中外学界从来不知道二十八宿如何划分,每宿每度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何处;中外学界甚至根本不知道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
中外学界不知道二十八宿如何划分,当然也就不知道“十二次”(黄道十二宫)如何划分,更不用说绝大多数人连“十二次”都没有听说过。
就这样“一无所知”,哪里能够了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宝贵价值。
大家还要知道,“子午为经”指的是冬至点和夏至点的垂直连线,“卯酉为纬”指的是春分点和秋分点的水平连线。
这样,对照南天星空坐标图,《卫气行》实际上叙录了中医基础理论成型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天文历法特征——
春分点在房宿,房宿某宿某度黄经360°。
夏至点在虚宿,虚宿某宿某度黄经90°。
秋分点在昴宿,昴宿某宿某度黄经180°。
冬至点在张宿,张宿某宿某度黄经270°。
这是什么年代?这是非常遥远的年代。熟悉高精度专业天文软件Stellarium使用的读者,可以检测一下,看看恒星房宿四黄经360°是什么年代。
那是遥远的公元前16000年前后。
中医理论成型于遥远的公元前16000年前后?
绝大多数人做梦都想不到吧。这叫什么?这就叫“数典忘祖”。
《卫气行》叙录了中医理论成型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天文历法特征,还叙录了另一个奇特的特征——房至毕为阳为昼,昴至心为阴为夜。
这是什么意思?
不懂二十八宿的划分,这个问题根本没法研究。
这是说到了某年春分交节当天的天文历法特征,从房宿末度到毕宿初度,这一半的黄道天区属于白昼;从昴宿末度到心宿初度,这一半的黄道天区属于夜晚。
确切地说,这一年春分交节当天,日出时刻,房宿末度正好偕日东升,毕宿初度正好落下西边地平线。这样,昴宿末度到心宿初度,正好就是夜晚。
中外的“官科”、“主流”能懂?中外的“官科”、“主流”连边都挨不上!
如何将这一天找出来?如果这一天确实存在,那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天文历法特征,而且直接证明中医理论成型的确切年代。
繁琐的论证细节,在此就不谈了,直接讲答案。
公元前15747年(天文年-15746年)7月12日,伊朗高原文明原点,今天的卢特沙漠,春分交节,日月合朔于房宿天区,阴历二月初一。
日出时刻,房宿末度正好偕日东升,毕宿初度正好落下西边地平线,完全符合《卫气行》叙录的天文历法特征。
中医理论成型于遥远的公元前15747年!
中医理论成型于遥远的公元前15747年!
中医理论成型于遥远的公元前15747年!
请大家看清楚——当天日出时刻,恒星房宿四正好在绿色地平线上出现,房宿末度(心宿初度)也是如此;毕宿初度(昴宿末度)正好落下西边地平线——房至毕为阳为昼,昴至心为阴为夜。
《卫气行》还叙录了第三个重要特征——“阳气出于目”。
这是什么意思?北大清华知道?中科院社科院知道?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知道?
看清楚星空坐标图——公元前15747年7月12日,日出时刻,日月合朔于房宿,房宿至毕宿是阳是昼——日月合朔,就是“明”,就是“目”,“目”就是日月,因此“阳气出于目”,就是阳气出于“房宿”,房宿就是“目”!
这样,天文历法跟人体就开始了对应。
这就是伟大的华夏文明在遥远年代的核心高科技,无与伦比,精妙绝伦!
对比中外的所谓文明起源研究,特别是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那都是些笑话,根本是出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