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4.46 公孙龙

2023-05-26 08:4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46、公孙龙(约生于前325年至315之间,死于前250年)


  战国时期名辨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逻辑学家。赵国人。曾劝燕昭王偃兵,并曾和赵惠文王讨论过偃兵。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

  公孙龙著有《指物论》、《通变论》、《名实论》、《白马论》、《坚白论》等五篇著作,探讨了哲学和逻辑问题。

  在《指物论》里,公孙龙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命题。所谓“指”就是事物的共性和概念。所谓“非指”,又称“物指”,就是已经转化为具体事物的“共性”和“概念”。由“指”到“物指”或“非指”,完全是“指”的自我转化。“物”或“物指”,是由“指”转化而成的。这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在“通变论”里,公孙龙提出了“二无一”的命题,表述了他的变化观点。他认为:两个东西[i]不能合成一个东西,即不能产生第三者,新的“一”。同时,由两个要素合成的东西[ii],不再含有其所由形成的要素“一”。公孙龙否认对立统一原则,否认事物的运动转化。

  《名实论》是公孙龙专门讨论名实关系的著作。他说:“名,实谓也”,“名”是“实”的称谓。他主张“名”与“实”必须一致。但如何达到名实一致,他说:“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正其名也”,正,就是首先正客观实际的事物,正了实,名也就正了。这样,公孙龙就走上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道路。

  《公孙龙子》一书共六篇,其中《迹府》篇是门人辑录公孙龙的事迹,其余五篇是研究公孙龙思想的可靠资料。


注:

[i] 二。

[ii] 二。

《哲学小辞典》4.46 公孙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