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在大国之间生存,只能靠左右逢源吗?
春秋时期有个叫郑国的诸侯国不讲武德,郑国虽小,但是它却把秦国、晋国、楚国这三个大国耍的团团转,这郑国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让郑国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也实属不易。
话说这个郑国一开始是跟着南方的楚国混的,后面晋文公带领着晋国军队把楚国打败后,郑国又马上投靠了晋国,郑国与晋国签订了盟约。
但是这个郑国的君主也是够滑头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旁边还有个滑国的原因,才让郑国人这么狡猾的,郑国名义上与晋国签订了盟约,暗地里又找到了楚国,郑国向楚国诉苦,说什么自己也是被逼迫的,迫于形势只能与晋国签订盟约。
但是虽然我们郑国与晋国签订了盟约,但是我们心里面还是站在楚国这一边的,于是楚国与郑国又重新签订了盟约。
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郑国又暗地与楚国订盟的事情让晋文公知道了,当时晋国势头正盛,晋文公哪里能忍受的了郑国这个墙头草。
于是乎晋文公又相邀秦穆公一同讨伐郑国,秦穆公也早有东出之意,正好趁这个机会把秦国的势力向东扩张,于是秦穆公就亲自带兵与晋国军队一同向郑国开拔而去。

论实力郑国是打不过晋国跟秦国的,但是郑国的君主他不去跟秦晋联军硬碰硬,郑国的君主先是派使者前去游说秦穆公,秦穆公在郑国辩士烛之武的劝说下,放弃了攻击郑国的意图。
秦穆公与郑国讲和后,立即就带兵撤退了,并且还派出了三千士兵帮助郑国防守城池,晋军一看秦军竟然瞒着自己与郑国悄悄的讲和,这让晋国将士非常的气愤,许多将领都提议去追击秦军。

晋文公思考了一番,为了避免晋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他不同意去追击秦军,并且也派出了人与郑国和谈。
不久后晋国又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穆公听说后非常的生气,但是实力有限又没有办法,只好选择装糊涂。
不久后晋文公就去世了,秦穆公立即就派出了大军前去攻打郑国,秦国军队还没有到达郑国,就被一个在洛邑做生意的商人给骗了回去。

这个人叫玄高,他听说秦国军队要去偷袭郑国,于是他就花钱雇佣了许多人假扮郑国使者,并且还带了大量的物品去犒劳秦军,秦军一看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了,于是就放弃了攻击郑国的企图。
秦国在撤退回去的时候,顺便把滑国给消灭了,这个滑国招谁惹谁了,就这样为郑国挨了一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