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得气美人中:血肉和灵魂才成就文化 | 《柳浪闻莺》书评
首发 @云次方读书bot







- 后记 -
书评憋了近一个月。
翻来覆去看书,查资料看戏,去看了电影首映找角度结果反而更加迷茫,回来继续查资料看戏,截稿日一拖再拖。桃花,美人,扇子,戏曲,气,遮蔽,暧昧,吴昌硕,柳如是,中国文化的审美志趣,舞台表演,虚幻与真实,男性女性以及第三性……所有的意象、话题、主旨都氤氲在一起,看似清晰可观,待到下笔无从借力,如握着一团水雾;且都是体验派走操作性程序性知识那一挂的,鲜少有系统地把这些元素统合在一起的文字资料能查阅借鉴。最终也不知道写的算不算是个工整的人物评述或作品赏析。
没有金刚钻,瓷器活儿真不好整。
完稿仓促,行文转折上还是少了很多铺垫润色,最终的主旨也没有说清楚,力有不逮。且字里行间还是带了很多对垂髫这个人物的偏爱和「过度解读」,但我从垂髫看到太多影子和寄托。我很喜欢嘉映先生说的「血肉和灵魂才成就了文化」。伟大的越剧、伟大的艺术、伟大的事业、伟大的文明,必是由伟大的团体、伟大的人做成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集合成的整个共同体不是空洞地飘在空中,抽象的概念是藉由你我这样存在的个体表现、传递、传承而来的,而血肉灵魂短暂地得到了符号之后又将消逝,化为符号的一部分留存下去——每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人都是「托命之人」,是有自己的天命的。
怎样地活着能够满足呢,怎样的日子值得过呢,怎么成为一个不庸常的普通人呢?我太希望垂髫能过得坚韧而舒展,即便这愿望太过理想化,电影改编那样才是现实,我还是希望垂髫能过得好——这样起码能给我自己很多支撑和安慰。
最后放一首吴凤花的《回十八》。小说里,垂髫汇演上表演的是《桑园访妻》,电影里改成了《回十八》,我觉得是改动里为数不多的亮点。《回十八》唱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带着英台留下的信物匆匆前往祝家庄提亲,一路触景思情回忆起《十八相送》时祝英台的种种示爱,心潮澎湃欢喜不尽,恨不得插翅飞到祝家。彼时他还不知道祝英台已经被许给马家,也全然看不到即将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绝望的生离死别。电影中这段的表现十分惊艳,且在情节映射上极其应景,「狂欢骤然降临,此前的绝望不过是前奏而已」。
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撰稿、编辑、排版:玖
图源网络
注:必修活动,文章放出后一个月内,阅读量点赞等都将折算成作者在大师球活动中的积分,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请用行动支持T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