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闺怨诗的新高度,《镜听》解析

《罗刹海市》毫无悬念的成为人类历史上播放量最大的歌曲,而人类历史上也还没有一首歌被像《山歌寥哉》里的十一首歌一样,被各路人士从各种角度解析曲调、歌词和出处。今天又看到一个up主就山歌源头做了分析,对于喜欢刀郎的朋友,强烈推荐大家去小破站看一看。
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镜听》。
《镜听》出自《聊斋志异》同名篇章。讲益都(今山东青州)有郑家两兄弟,都是读书人。父母喜欢老大两口子,冷落老二。老二媳妇很不满,拒绝丈夫同床,刺激丈夫努力上进。赶考前,老二媳妇用镜子听卜,听到一句“汝也凉凉去”,未知其意。到乡试结束后,两个媳妇在厨房做饭。老大喜报先到,母亲来催老大媳妇 “汝可凉凉去“。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就是让大媳妇去乘凉休息,老二媳妇听了当然很伤心。但很快老二喜报也来了,老二媳妇这下高兴了,“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这是一篇小小说,短短三百多字,文笔传神。蒲松龄表扬老二媳妇处事方式,不怨天尤人,而是激励丈夫奋发图强。到后来“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
这里涉及到一个我们早已遗忘的除夕传统“以镜听卜”,很多古书都有记载。
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记载故乡习俗,除夕人家“更深人静,或有祷灶请方,抱镜出门,窥听市人无意之言,以卜来岁休咎。”祷灶就是祷告灶神,请方就是求一个方向。
更详细方法在清代袁景澜描绘苏州民俗的《吴郡岁华纪丽》有,“除夕,更深人静,祷于灶神,以杓投釜中,随杓柄所向,执镜而往,听路人无意之言,以卜来岁休咎,谓之乡卜,亦名镜听。”
清代扬州人秦嘉谟《月令粹编》记载更清楚:“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总结一下,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向灶神祷告,弄个碗装满水,用勺子在碗里转一下,求一个方位。然后,依此方位抱着镜子出门,到街市上去听别人聊天,听到的第一句话,可用来占卜第二年的吉凶。
这个听起来很简陋且随机的占卜方式,在民间流传了很多年,最早能看到唐朝人就写过《镜听词》。类似习俗大概南北皆通,以上古书都写的苏杭地区,而小说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刀郎这首歌,让“镜听”这个名词又重新回到大众文化中。
《镜听》采自《闹五更调》,歌词共五叠,自一更至五更反复咏唱。全国各地都有闹五更调,最接近的大概是青海花儿的《闹五更》。配上带点迷幻摇滚的节奏,也是一首极有张力的歌曲。迷幻摇滚听感大概就是磕了药的梦呓+阴暗那种感觉,和闹五更调确实般配。
《镜听》歌词和聊斋毫无关系,表面是一首悲凉决绝的妇人思念丈夫的歌曲。这种写思妇的题材,传统称为“闺怨诗”,自《诗经》以来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个人都能从这些诗里面读出自己的伤感,此时妇人和她思念的具体对象,就不重要了。
开始解析:
因为梦没有留下种子镜光嘲笑她的发丝
所以守候在除夕期待渡鸦的只言片语
天青地黑万籁俱寂没有踪迹
她早已经在镜中给了未来以定义
(第一句写大年三十晚上夜半梦醒,“没有留下种子”代表梦醒了人感觉很空虚难受,梦里的光景啥也记不得。
还是《熙朝乐事》说,除夕是大热闹的日子,大家祭祀祖先,举柴点火,烟焰漫天,烂如霞布,爆竹鼓吹之声远近聒耳,家庭长幼咸集,儿女终夜博戏。而此时思妇夜深人静半夜醒来,“镜光嘲笑她的发丝”,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场景更显凄凉。
思妇睡不着,只为等候丈夫的一点音讯。渡鸦喜欢食腐,在世界各地区文化中的都是人之将死的不详预兆,被认为和死亡与灵魂有关。期待渡鸦的只言片语,这句话已经埋下了死亡的伏笔。
万籁俱寂,没有任何消息。此时“在镜中给了未来以定义”,“镜”字继续点题。思妇照着镜子,已经把自己的未来定义好了,就是后面所描述的死亡。此时思妇夜梦醒来,一意求死。)
山魈让她等一等 星夜兼程的情人
他正越过沉睡的边镇 唤醒宵禁的新城
他带来原野 他带来穹隆 赤裸的穹隆
(这一段是镜听的卜辞。是否思妇真的执行了“祷灶请方抱镜出门”的动作并不重要,刀郎省略了。重要的是听到什么。
山魈,古书中记载是一种独脚动物,和恶鬼联系在一起,传说要吃人。葛洪《抱朴子·登涉》说,“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为了赶跑这个东西,《荆楚岁时记》曰:“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也。”
本来除夕是要点爆竹驱山魈的,现在反而是山魈跑来告诉思妇,这又和上面一样用了对照手法。思妇除夕夜“镜听”,却只听到山魈的话,再一步暗示思妇的结局。
山魈说,大姐你等一等,你的情人一座城一座城的赶路归来,你的天你的地都要回来了。对于思妇来说,丈夫就是一切天地,没有丈夫就天塌地陷。为什么等一等,因为思妇已经决意求死了。
八句话,没有一个死字,但句句都是写死。刀郎确实是语言大师。)
她的身体是无名的身体女萝依依的浮萍
她的遗忘从未占有遗忘野火春风草离离
(第一句写婚后女性不是独立的存在,要依附丈夫。李白有诗,“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刀郎在这里活用意象,女萝依依、浮萍,都是指妇女的依附性,所以是“无名的身体”。
第二句显然来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野草枯荣形容生生不息。这里刀郎也是活用,借野草生灭,来形容思念的起伏,如野草一样,压下去又冒出来,绵延不绝。所以是想要“遗忘”,却“从未占有遗忘”,还是不停的思念。
一个毫无存在价值的躯体,加上无处不在的思念,让思妇再也无法承受生命之重。)
一更鼓儿天 一更鼓儿天
这一去金川十呀么十八年
(“金川”一词说明情人去干嘛了,征战。我们最熟知的乾隆时期大小金川战役,前后打了二十八年。但具体哪场战役并不重要,金川作为一个代称,只是为了丰富歌曲的意象。所以我们说刀郎是语言大师,“金川”这个词也是用得很经典。)
他带来原野 他带来穹隆 赤裸的穹隆
山魈让她等一等 星夜兼程的情人
他正越过沉睡的边镇 唤醒宵禁的新城
他带来原野 他带来穹隆 赤裸的穹隆
二更鼓儿敲 二更鼓儿敲
敲得泪珠儿对对往下掉
(这里用“敲“,敲得泪珠儿往下掉。谁在敲呢?敲什么呢?我认为是敲更。思妇梦醒独坐在闺楼,转眼来到二更天,街上已经万籁俱寂,只有敲更的声音梆、梆、梆,一声声传来,“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这时候感觉就是无比凄悲,自然泪如雨下。)
三更鼓儿咚 三更鼓儿咚
窗棂不动哪里来的风
(这里的词换成了“咚”。重东西落下撞击的声音就是咚。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思妇上吊自杀,踢倒凳子“咚”的一声,或者思妇服毒或用刀自杀,人倒地“咚”的一声。总之刀郎用了一个字,就把思妇的去世写清楚了。
“窗棂不动哪来的风”。身体倒下,形成一阵风。但是窗棂不动,哪来的风?刀郎在引导听众去想象,用窗棂的静和风的动,把思妇逝世的场景,写绝了。)
四更鼓儿催 四更鼓儿催
天上鸿雁往南飞
(这里又换成“催”。谁在催,当然是催命小鬼在催,思妇已经在去黄泉的路上。
刀郎就像拍电影一样,前一个镜头还在闺房里,忽然把镜头拉到很远,出现天空、飞雁,有没有很强的画面感。不得不再次佩服刀郎这个语言大师,五更调也能被他写成诗,从“敲”“咚”“催”,三个字代表了三个层面。最后用一句话,把一个思妇死在除夕夜的场景,凝固在深深的夜空。)
全歌没有一个死字,却把逝世写得如此传神。就像《花妖》,全歌不用一个爱字,却写出人间旷世爱情。厉害啊,我的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