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基石-帝国军标准战舰2
在多功能模组舱段后面就是动力舱段了,主反应堆提供着全舰的动力和能源,还额外安装有反应堆辅助点火装置,可以让战舰不需要依赖外部能源的情况下将已经关闭的反应堆重新启动。纯净水槽也放置在这个区域,纯净水不仅是推进剂,同时也是舰上设备的冷却剂,为此舰体甲板上安装了散热管线。舰体下方则是2具用于远距离炮击精密瞄准的光学探测器。 两舷还布置了设施检修口,这里并没有装甲保护,所以覆盖着圆盘状防护盖,这些防护盖不仅防弹性能出色,而且涂有防光束涂层。日常检修时只需要打开防护盖即可对反应堆、舰桥等重要设施进行维护。


从动力舱段开始,舰体结构开始呈一个向下的坡度,舰桥就设置在那,两具辅助动力舱将舰桥包裹在中间,因此理论上舰桥只会受到来自上方的攻击。标准战舰的指挥机能在同盟军看来是近乎奢侈的配置,任何一艘都可遂行1000艘规模舰艇的指挥任务,稍加改装即可充当2000艘规模战斗群的指挥舰。更换舰桥模块后更是可以担任15000艘规模正规舰队的旗舰。要知道,标准战舰的长度只有677米,同样的指挥能力同盟军只有1159米的埃阿斯才能做到,可见标准战舰设计的优秀性,对于大多数舰队司令而言,最初指挥的标准战舰可能会陪伴他们半生,直到晋升上将。



辅助动力舱堪称全舰最复杂的设施,这个舱段集成了辅助反应堆、辅助推进器、武器舱、火控舱和用于大气层内航行的空气进气口。在舱段前部的是武器舱和火控舱。武器舱通常是2门荷电粒子炮和3门轨道炮配置,但是也可以改成全荷电粒子炮或者全轨道炮。舱段中部是反应堆,后部是推进器。在巡航状态是可以关闭辅助推进器已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舱段下面是空气进气口,在大气层内航行时,空气就是天然的推进剂,进气口吸入空气和水蒸气,在反应堆加热至形成等离子体后再由推进器高速喷出产生推力。在640年的达贡星域会战时,帝国军和同盟军的战舰都使用单一推进器布局,达贡星域会战惨败后的帝国军认识到,作为进攻方,单一推进器布局的安全冗余度实在太低了,因此提出了分散式推进器布局。虽然推进效率比单一的推进器低些,但是生存性却大大增加了,即使其中一个推进器损坏也不影响战舰的航行,而且回转性也要优于单一推进器。也不过代价就是舰宽大大增加,标准战舰的舰宽为179米,差不多是同盟军标准战舰的3倍。中弹率也比同盟军的战舰高了高几倍。





舰体下方则是另外一个多功能舱段,通常配置为2具5联装导弹发射器,16架舰载机机库以及1个中队的陆战部队。可选模组有多功能导弹发射器模组、舰载机机库模组、大型荷电粒子炮模组、陆战部队登陆舱等,标准战舰依据选装模组不同也有不同的称呼。当装上导弹发射器模组时,就成了火力支援舰,一次齐射可发射40枚大型对舰导弹。而舰载机机库模组的航空战舰搭载48架的王尔古雷,如果要执行行星压制任务的话,可以出动携带1个大队的陆战部队及重装备的登陆攻击舰。而大型荷电粒子炮模组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安装了,因为发射时会严重干扰下方的传感器阵列。





以载机型战舰为例,48个王尔古雷发射口分两组布置在两舷处,防御时,在各个战线布置的航空战舰足以为周边的友军撑起安全的防空圈。在进攻时,铺天盖地的王尔古雷机群也足以让同盟军舰队手忙脚乱好一阵。在舍去舰载机维护设施后甚至能搭载66架王尔古雷,海伦法特少将在亚斯提星域会战时指挥的标准战舰大部分是航空战舰,连坐舰达姆斯塔特也不例外,在和梅尔卡兹舰队的鱼雷艇配合下,快速消灭了第4,第6舰队,回到奥丁后,凭借建立的战功分别晋升为中将和一级上将。


标准战舰不仅要参加对同盟的进攻,对内也要承担打击海盗、平息贵族叛乱和领民暴动的任务,780年夏天发生的立典海姆候爵领地的大规模暴动,帝国平叛舰队由刚晋升少将的梅尔卡兹率领,到达伯爵领后,梅尔卡兹并没有向其他军官一样对暴乱的城市进行轨道轰炸,他的做法是派标准战舰进入大气层,停在暴乱的村庄和城市上空,对于敢违抗帝国的人而言,没有什么能比悬停在他们上空的钢铁之城更能展现帝国不可动摇的权威。领民很快就屈服在这种无言的威胁下,暴动也仅仅持续半个月不到就被镇压下去了。在大气层内航行时,为了不污染行星的大气环境,尽管采用了间接循环结构的热交换机,避免了大量放射性物质随推进工质一起喷射,剩下的放射性物质则利用在推进器上方的放射性物质回收装置。而这两套设备挤占了亚空间稳定器的安装位置,结果帝国军的战舰在进行跃迁时会发生比较严重的舰体震动,虽然比联邦时代要轻微的多,但还是会对女兵的身体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对此帝国军应对的措施很简单,禁止女兵上舰即可。当标准战舰降落在海洋后,能客串一下水面舰艇,甚至在改装后还能在水中航行,不过这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一般情况下海中战斗还是由专门的舰艇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