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失望,我只去普林斯顿

基本背景:
本科专业:北大化院 化学生物学
GPA:3.66/4.0,23/132
标准化考试:TOEFL 107(Speaking23),GRE 161+170+4,GRE sub 99%
科研经历:大二下进组参加本科生科研,无文章;Princeton暑期科研
申请结果:
Princeton, Scripps, Cornell, UPenn, TPCB (Weill Cornell Medicin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前言
回顾我的申请季,说实话各方面都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我的硬背景比上不足,比下也不算太有余;我在套磁、打通人脉等软性环节的尝试,起到了一定的但非决定性的作用;我最后的申请结果也是稳稳当当地拿回了暑研校的return offer,剩余的offer基本是保底的选择,“彩票”校收获寥寥。尽管我自己对结果已经很满意了,但非要我分享出点什么“诀窍”给后来者,实在是乏善可陈。想来想去,我慢慢觉得我之所以能在与我同申一个化学项目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可能是由于我化学生物学的专业及相应背景。我可能是化学学院里做生物实验最多的一批人之一,无论是实验技能还是背后作支撑的理论知识,都比常规定义上化学专业的学生要多出一截来。同样具有这种交叉学科性质背景的专业分支,还有理论与计算化学,而据我所知,化生和计算也正是今年化学PhD申请结果几乎最好的两个方向,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这些方向的学生为了适应他们交叉学科科研的需要,大量补充学习了很多化学以外的学科知识,体现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二是这些方向正好契合了学校在化学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专业方向对申请结果起到了相当大的决定作用,我在此并不是想劝人转去好申的方向,无论现在确定了方向与否,我都希望大家选择的第一标准是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此基础上再充分考量专业对申请的利弊因素,作出抉择或是做好心理准备。下面我想花点时间啰嗦一下自己当初选择专业、进组到做科研的心路历程。
化竞党里的“叛徒”
时间拨回到2014年的12月,吉林长春。这一年的化竞冬令营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插曲”,一向表现平平的广东队也破天荒地取得了12人10金的历史性成绩,而作为恰好被卡在集训队线外的我,心里竟然有一丝庆幸:再不用和这些艰深的竞赛题打交道了,可以回去好好享受我的高三生活。彼时摆在我面前的最诱人的两个升学选择,除了北大化院以外,还有清华新开的医学实验班:我对济世救人的情结,以及当时想对过去化竞生活彻底告别的冲动,险些改变了这次关键抉择的结果。北大的自由情怀最后还是俘获了我的心,但当时这种强烈的“叛逃”思想已多多少少地预示了我的未来道路方向。最终把我引向化学生物学这个方向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是新鲜感和兴趣,传统化学的几大领域,虽然我未能接触到其前沿科研层面,但化学竞赛时的涉猎已经能让我窥见其冰山一角,有几分熟悉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厌倦”。但化学生物学,这个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崭新的一个概念:将外源的化学反应引入到生物体内,用于分子层面上的生物机制研究,这听上去是件非常酷也切实可行的事情,唤醒了我对生命科学的情结并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兴趣。第二是沉没成本低,起跑线相对一致。尽管名曰“化竞党”,我在应对第一年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并不算太轻松,没有什么优势。现在看来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容易将自己局限在“优势学科”的舒适圈内,擅长什么就去做什么方向,如果选择其他方向从头再来,此前在优势学科上的努力似乎会成为“沉没成本”。而我的优势不突出就意味着沉没成本也相对较小,反而能促使我更平等地去看清整个领域各个方向的全貌,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发展前途也更好的方向。而说回我选择的化生方向,由于化竞大纲和本科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以纯化学内容为主,大多数同学在化生方向的知识储备水平都也只是入门水平,这也就营造了一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是来自学长学姐的“安利”。化院的前两年我在院学生会工作,结识了很多可靠的学长学姐并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正是大一时将我领进门的部长向我推荐了陈老师课题组。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方面的忠告:一是关于科研方向,化学这个学科自身已经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大部分的未解之谜已经被解决,剩余的研究价值更多地集中在功能的改进和创新,例如新型功能材料、药物分子等等;但是生物体系内仍有大量的未解之谜,亟待我们使用包括化学手段在内的一切方法去研究,所以这种交叉学科研究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大潮流。二是关于导师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出国留学的同学而言,选择相对年轻、并且有丰富留学经历的导师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导师相当于我们出国党的前辈,更懂得如何提升我们的科研实力和申请竞争力,甚至能够在选校、选导师上提供非常有用的建议以及强力的人脉关系,在推荐信、套磁等留学环节上的沟通也更加通情达理。
生活重心的“三级跳”
作为一个比较单线程的人,我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依次围绕着三个关键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大一大二虽然课业繁重,但我最上心的事情其实是学生工作,这个跟学业、申请似乎没啥关系的环节。但是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不会结识到在进组方面给我很大帮助的部长,以及那么多推过我一把的良师益友;我也很难单凭学业成绩,在本科前三年都拿到奖学金和奖励,作为简历上硬实力的补充;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接触到很多未来规划截然不同的人,并了解他们的想法、所作的努力,更好地评估自己是否走在了所热爱的道路上。
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学工的任务慢慢褪去,我的重心也慢慢地向课业、标准化考试等等出国留学所需的硬指标靠拢。我过上了努力刷GPA的一个学期,暑假加入了GGU,在培训师和mentor的规划下开始准备GRE,提早报名了大三上的GRE sub考试,最终比较幸运地都一次性地拿到了够用的分数,没有将战线拖长而成为累赘。
尽管在大二下我已加入了课题组,但初入生物领域,了解背景知识、学习基本操作就过去了不少日子,到了大三才真正投入主要精力去做科研。通过大三一年的劳作,加上Princeton的暑期科研,我从和导师、世毕盟mentor的交流中逐渐体会到了做科研所需要具备的几点品质(同时也是申请的重要竞争力):一是勤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见过凌晨四点的实验室并不足以证明你是优秀如科比的砖工;二是逻辑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化生领域),这更多地只能在CV、PS等申请材料中体现,其文字的叙述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在背后作支撑,以体现科研经历的前因后果和价值,至于面试,则是在坚实逻辑的基础上,如何给对方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问题;三是对整个领域的洞见和热情,这是我离成为一个优秀博士生的最大差距:我往往更多地只关心自己的课题、具体实验,但他们能放眼于整个领域的思路和最新动向,并且找到很多可借鉴之处,这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淀以及科研热忱的持续推动。
百米冲刺阶段
其实从暑研开始,申请就进入了冲刺阶段,因为暑研直接决定了海外推荐信的质量,以及return offer的可能性。这两个月紧张而又兴奋的时光令我十分怀念,尽管途中有不少的缺憾,课题也算是只做到了一半,但因为比较勤奋,和师长交流比较积极,还算是给人留了个好印象。第一次在海外做全职科研的生活,也让普林这个地方的人和事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回国就是马不停蹄的申请季,选校、套磁、文书、网申,尽管也提交了其他top 6学校的申请,但面对拒信时也只是像没有中彩票一样稍微失望,因为最在乎的结果还是普林,而它也没有让我失望。也十分感谢其他给我发offer的学校对我的认可,这些学校加起来我大概面试了六七场,迫使我不断提升自己表达能力的同时,跟更多的教授有了交流沟通的机会。
关于GGU
GGU的mentor在我的申请之路上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从一开始就着重帮助我提升对于科研的理解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向我阐述申请方面的时间规划。什么时候该考试、该找暑研我是大概清楚的,我困惑的是如何把这些事情做好,例如怎么筛选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教授,怎么理清自己的科研经历,从而写出吸引人的文书,等等,而我的mentor以丰富的例子和极强的责任心、耐心,一点一点地跟我讲清楚了这些内容。我现在翻回最初我做的教授List和各种文书的初稿,都难以想象mentor是以怎样的毅力,忍住想吐血的心情,一遍一遍地给我拗回到正道上来的(捂脸)。在此十分十分地感谢mentor对我的尽心尽力!
先后辅导我的两位培训师姐姐在申请过程中也给了我很大帮助,组织我和mentor的沟通,在各个申请环节的关键时间点提醒我,并且推给我很多有用的信息以及课程等等,感谢培训师姐姐的默默付出!
后记
感谢大家花时间听我废话了这么多,其实太长不看版的话就是专业占了便宜。
感谢申请历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学长学姐,以及世毕盟,如果要算功劳的话,他人的帮助绝对占了六成以上。
感谢最艰难的申请季里,父母以及女朋友的理解和陪伴,特别是女朋友自己也要申请,最后拒了耶鲁、LBS来到普林一小时车程圈的哥大。
多说无益,不误人子弟了,祝大家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