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课文笔记:
初中学习笔记,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课文笔记: 初中学习笔记,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课文笔记: 学习目标: 1.在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征之后,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的写作手法。(重点) 3.比较阅读,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重点) 中考导航: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诗,叙述了“与母亲嬉戏”的三个画面,请你分别概括。 ①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悄悄地开花,散发花香;②母亲读《罗摩行那》时,“我”把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③母亲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时,“我”突然落到地上,变回了孩子。 怎样理解母亲的嗔怪“你这坏孩子”? “坏孩子”贬义词褒用,将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假温(y n,生气,恼怒)之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饱含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一天没见到孩子,焦急不安之情与时俱增,再次见到孩子,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你这坏孩子”似嗔实爱,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惦念。 文中的孩子与母亲分别是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孩子:①作者把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②孩子跟母亲的三次嬉戏,体现了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他对母亲的时刻关注,表现出对母亲的爱和依恋。③写孩子活泼可爱、快乐天真,从侧面反映了他沐浴在母爱中。 母亲: ①母亲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在窗前读《罗摩行那》;黄昏时又拿着灯到牛棚。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个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的妇女形象。 ②“你这坏孩子”的 语,表现了母亲的温柔和对孩子的怜爱。 《荷叶·母亲》 词语辨析: 徘徊: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犹豫:指拿不定主意。 课题分析: 以“荷叶·母亲”为题,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呵护,歌颂伟大的母爱,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课文分析: 1.文章多次写风雨有什么作用? 文章多次写风雨,是为了借风雨之大突出环境之恶劣,以此衬托荷叶的坚强和对红莲的荫蔽,表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表达母亲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3.联系全文,谈谈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变化: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作用:表现了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莲花命运的关心,暗示了母爱的巨大作用,抚慰不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