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Pétrouchka)

2021-03-24 05:39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中文名称:彼得鲁什卡

外文名称:Petrouchka or Petrushka (英文);Pétrouchka(法文)

剧本: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和亚历山大•贝诺瓦(Alexander Benois)

编舞:米哈伊尔·福金(Michel Fokine)

音乐: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布景和服装:亚历山大•贝诺瓦

指挥:皮埃尔·莫特(Pierre Monteux)

主演: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1888-1950)和塔玛娜•卡尔萨维娜(Tamara Karsavina)

首演:1911年6月13日由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于巴黎夏特勒(小城堡)剧场(Théâtre du Châtelet, Paris)



亚历山大•贝诺瓦设计的布景


全剧共分四场:

第一场:谢肉节(忏悔节)狂欢(Maslenitsa;Butter Week (Shrovetide) Carnival)

1830年的圣彼得堡;热闹的集市,来来往往的形形色色的行人、执法人员、街头舞者、吉普赛人挤满了街道上。这是大斋节之前的俄罗斯民众的狂欢节。最初的沸沸扬扬之后,音乐焦点切入,一位村民装扮的手摇风琴手,街头舞者在手摇风琴手的伴奏下舞蹈(斯特拉文斯基采用管弦乐器淋漓尽致地模仿这些街头人手中的传统的乐器),马戏团的老魔术师上场,他是一个有长长白胡子看起来有点滑稽的老人,他向人们展示他的三个木偶:彼得鲁什卡、摩尔人(小黑人)和芭蕾伶娜。魔术师吹起了笛子,三个木偶动了起来,他们走下了舞台在人群中起舞。摩尔人和芭蕾伶娜的亲密招来彼得鲁什卡的嫉妒,他和摩尔人扭打起来,被魔术师扔进了他的房间。

第二场:彼得鲁什卡单独的房间(Petrouchka’s Cell)

门开了,木偶丑角被踢进来(采用斯特拉文斯基的原作“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Konzertstück for piano and orchestra)的音乐)。小屋看起来冰冷而黑暗。彼得鲁什卡显得非常沮丧,他爱恋着芭蕾伶娜,但又得不到她的爱。这时,芭蕾伶娜来到彼得鲁什卡的小屋看望他,但不一会就被彼得鲁什卡的丑态吓跑,彼得鲁什卡绝望了。伤心的彼得鲁什卡开始抱怨老魔术师的不公,他在芭蕾伶娜的激励下,经过他的进一步努力,他的眼泪滴在墙上终于有了一个洞。

第三场:摩尔人的房间(The Moor’s Room)

在身着俗丽但头脑简单的摩尔人的房间里,但看起来的色彩绚丽、陈设豪华并有一派热带风光,他试图用他的弯刀打开一个椰子,但没有成功。芭蕾伶娜吹着小号进来找摩尔人,摩尔人与她同跳圆舞,并最终她坐在他的大腿上,俩人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彼得鲁什卡突然出现,看到这一幕十分嫉妒,摩尔人与他吵了起来。愤怒的他又与摩尔人扭打起来,芭蕾伶娜昏倒了。最终彼得鲁什卡被摩尔人扔了出去,在甜蜜的陪伴下使他平静下来。

第四场:狂欢的谢肉节(黄昏)Butter Week Carnival(Towards Evening)。

在圣彼得堡海军广场(Admiralty Square)夜晚的集市上,但仍然充满了热闹的人群。假面舞会开始(双簧管独奏音乐选自俄罗斯著名民歌《沿着彼得大街》(Along the Road to Piter)。正在此时,音乐达到高潮,突然由乐队奏出尖锐的音响,预示着一个外形笨拙熊的表演。接下来是吉普赛舞,再由马车夫一个欢快的舞蹈。混乱怪诞向下滑音的音乐引出一群头戴面具人的狂欢(情节是斯特拉文斯基介绍过的情景,回忆来自亚历山大•谢罗夫(Alexander Serov)的歌剧《恶魔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Fiend)歌剧中相似的一幕)。人们在狂欢中没有注意到木偶台上在突然变得明显的一阵骚动及叫喊声。魔术师的小剧团似乎不那么平静。摩尔人要得到芭蕾伶娜,他把彼得鲁什卡赶下舞台,彼得鲁什卡被摩尔人追逐着,芭蕾伶娜想劝拒摩尔人不要伤害彼得鲁什卡。集市上的人们用惊恐的目光围观着,最终彼得鲁什卡被摩尔人追上了,用手中的马刀砍杀了他。彼得鲁什卡脑袋粉碎,倒下了,再也没爬起来可怜地死去了。人们去召唤魔术师,魔术师向人们解释这只不过是个木偶人,并将木偶脑袋中的锯末颤抖出来以证明这一点。人群逐渐散去以及艺人开始拖动毫无生气的木儡。夜色中,突然,一个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声(刻意模仿彼得鲁什卡真实的卡祖笛声音)划破夜空,魔术师惊恐地发现彼得鲁什卡的幽灵出现在舞台的幕布上方,他向魔术师伸出了长鼻子,魔术师恐惧地后退着,放下了彼得鲁什卡的尸体,我们英雄的幽灵似乎在嘲讽的表演者,也可能是芭蕾的观众。


亚历山大•贝诺瓦设计的布景


 

2.舞蹈结构:

第一场:忏悔节市集(Part I: The Shrovetide Fair)

1.引子(在忏悔节市集)(I.Introduction (at the Shrovetide Fair))

2.人群(II. The Crowds)

3. 江湖骗子的展台(III.The Charlatan's Booth)

4.俄罗斯之舞(IV.Russian Dance)

第二场:彼得鲁什卡单独的房间(Part II: Petrushka's Cell)

1.彼得鲁什卡单独的房间(I.Petrushka's Cell)

第三场:摩尔人的房间(Part III: The Moor's Room)

1.摩尔人的房间(I.The Moor's Room)

2.芭蕾伶娜的舞蹈(II. Dance of the Ballerina)

3.圆舞曲-芭蕾伶娜与摩尔人(III. Waltz - The Ballerina & the Moor)

第四场:忏悔节市集(晚上)(Part IV: The Shrovetide Fair (Evening))

1.忏悔节市集(在晚上)(I.The Shrove-Tide Fair (Near evening))

2.奶妈之舞(II. Dance of the Wet Nurses)

3.农民和熊之舞(III.Dance of the Peasant and the Bear)

4.吉普赛少女之舞(IV.Dance of the Gypsy Girls)

5.马车夫和新郎的舞蹈(V.Dance of the Coachmen and Grooms)

6.假面舞会(VI.The Masqueraders)

7.结尾(彼得鲁什卡之死)(VII.Conclusion (Petrushka's Death))

 


 

亚历山大•贝诺瓦设计的布景


3.作品赏析:

4场独幕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传统一个木偶,彼得鲁什卡是用稻草作为他的身体和用木屑做成头脑袋,由人操纵来唤醒了他生命,发展了情感。

故事叙述1830年俄罗斯帝国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在初春的俄罗斯正进行着美好知名的“忏悔节”(Shrovetide)(即“谢肉节”( Maslenitsa;Butter Week);又称送冬节),俄罗斯大斋节前的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人们为即将到来的长期斋戒而彻底狂欢。在圣彼得堡热闹吵杂的海军广场上,行人、执法人员、街头舞者、吉普赛人。这里摆着一个木偶戏班,这戏班班主江湖骗子有3个木偶:一个用白粉涂抹脸上的小丑木偶彼得鲁什卡;一个粗壮野蛮的摩尔人,他是一个身着军服的黑人;和一个脸上涂抹胭脂,浓妆妖艳的芭蕾伶娜。在这木偶的世界中,也有感情、恋爱与嫉妒的人性存在。黑人与芭蕾伶娜情意相投,可是彼得鲁什卡也喜欢那女人,于是形成了所谓的三角恋爱;最后个性狂暴的黑人,将可怜的小丑彼得鲁什卡杀害了。

“彼得鲁什卡”是“彼得”的昵称,在俄国的农村常有此种称法。本剧中的彼得鲁什卡是一个受人虐待与轻视,又身嚐失恋滋味,最后并惹上杀身之祸的可怜人物。剧中除上述三位主角外,舞剧中还有手摇风琴手的表演,吹笛子的农夫,会跳舞娱乐人的狗熊,照顾小孩子的保姆们,以及粗野的马车夫等人物。全剧融合讽刺和悲怆等元素,在这出芭蕾音乐中,斯特拉文斯基惯用的对位法及采用多首通俗的俄罗斯民谣做主题;简洁有力的曲风令音乐展现出惊人效果使全剧的音乐更富民族性的亲切感,这是愉快、生动的芭蕾音乐,俄国国民乐派也因着斯特拉文斯基的卓越贡献,在后世大放异彩。

1910年初秋,斯特拉文斯基在此之前他已经刚刚圆满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1911年10月从巴黎来到花园之国的瑞士克拉朗(Clarens)的乌斯蒂鲁格(Ustilug)的乡间租了一间简陋的(18平方英尺)和只布置了简单家具(一架钢琴,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小屋,斯特拉文斯基他有新梦想“异教徒庄严的仪式”,准备完成早已构思好为革命的作品《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在着手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芭蕾,虽然他到认识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斯特拉文斯基决定他想要畅快地“为以前的管弦乐小品增色,于是他开始创作一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Konzertstück for piano and orchestra)。人在接受《新文学》刊物记者采访时,斯特拉文斯基声称,他最初的构想,只见一位穿着晚礼服的男人,飘着一头长发:音乐家或浪漫主义传统的诗人。他坐在自己的钢琴旁在键盘弹奏出来相反的主题,而乐团的成员用挥舞着拳头,爆发出强烈抗议的声音“。然而,斯特拉文斯基很快就找到了更生动“的滑稽,丑陋,多愁善感,是一个永远反抗爆发出狡诈耍人”的形象。这就是俄罗斯流行的木偶人物——彼得鲁什卡。此刻,一个“被赋予生命和感情的木偶之遭遇”的新灵感,强烈地萦绕着他的思绪,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佳吉列夫,他非常析欣赏这种尖刻风格的音乐,马上提出,这也应该成为一部芭蕾舞剧,并让亚历山大•贝诺瓦与其合作,在这个木偶的启发下发展这部作品。

亚历山大•贝诺瓦设计的布景


 

贝诺瓦已经不仅是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火鸟》之后的最初的煽动者,而且结果他还是斯特拉文斯基音乐最特别的崇拜者。但是,他在刚刚印刷出版的1910演出季的节目单上有一个错误(从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大受欢迎,在那一年现加上《火鸟》),将他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构思的芭蕾舞剧《天方夜谈》(Schéhérazade)归因莱昂•巴克斯特(Léon Bakst)的名下,而非贝诺瓦,为此与佳吉列夫闹翻了。极其愤怒地他在卢加诺(Lugano)退休,贝诺瓦给佳吉列夫写信,他可以无条件地回到他的芭蕾舞团,但现在,佳吉列夫诱惑贝诺瓦贝诺瓦回来了,不但让他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而且还是贝诺瓦痴迷和撤回擅长的圣彼得堡忏悔狂欢节,其中有木偶戏如是彼得鲁什卡典型的演出,贝诺瓦童年这些狂欢节经历成为了'芭蕾舞感觉”最后的关键,因为斯特拉文斯基自己还太年轻,目睹这样的狂欢节,除了戏剧化的形式,他只有在他男中音的父亲费奥多尔•斯特拉文斯基(Fyodor Stravinsky)演出的亚历山大•谢罗夫的歌剧《恶魔的力量》中看到如此的场景。

贝诺瓦开始改变选自叛逆搬弄是非的《彼得鲁什卡》(实际上与英国的潘趣(English Punch)密切相关)悲喜剧芭蕾,他这样做是通过在传统绘画中的即兴喜剧滑稽表演的皮埃罗(彼得鲁什卡的远亲)参与科隆比纳(Columbine)和丑角(Harlequin)之间的三角恋,贝诺瓦再次在他童年舞台看到的。贝诺瓦构思的作品涉及三个真人大小的木偶,看似带来了生机:科隆比纳在这里作为一个漂亮的芭蕾女首席,彼得鲁什卡和穿着俗丽的黑人(由丑角转变而来)与其争夺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景,并属予彼得鲁什卡暴力的气质,贝诺瓦原先设想的彼得鲁什卡在妒火中烧中最终将黑人杀死。然而,斯特拉文斯基坚持认为它应该是黑人杀死彼得鲁什卡,所以,主人公变成不幸的受害者,因此,角色也许更多引起共鸣。结果斯特拉文斯基在完成《春之祭》之前,于1911年先完成了《彼得鲁什卡》,在皮埃尔•蒙特克斯指挥下,同年6月13日,由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首演于巴黎,作品获得一般的成功,部分观众对尖利的、刻薄的和有时甚至是荒唐的音乐大吃一惊。一位评论家在彩排后走近佳吉列夫说,“这就是你邀请我们听到的这个?”佳吉列夫简洁地回答说:“正是”。当佳吉列夫和他的芭蕾舞团在1913年前往维也纳演出时,维也纳爱乐乐团开始拒绝演奏音乐,嘲讽《彼得鲁什卡》为“肮脏的音乐”(Dirty Music)。

尼金斯基饰演 的彼得鲁什卡


 


 



 


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Pétrouchka)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