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归化为什么要改名呼和浩特?

2022-05-11 13:12 作者:阿拉腾乌拉  | 我要投稿

归化为什么要改名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坐落在河套平原东侧的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在蒙语里是“青色的城”,是建国后才成为正式的城市名称,在这之前呼和浩特还有过归化、绥远等名称,那么为什么内蒙古的首府要舍弃掉上千年的名称,而要改名为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成吉思汗骑马像 来源.Pexels

敕勒川,丰洲滩,南北的要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唱出了南北朝时代北方游牧的生活之景。诗歌之中所描述的敕勒川,位居阴山下,地处黄河“几字型”的顶部,囊括了广义上河套平原的土默川平原,在地理分界上属于我国的农牧交界处,古代时期这里则被称为丰洲滩。

阴山下的敕勒川草原 来源.Pexels


得益于黄河和大青山,土默川平原具备了塞北所缺的水源。在生命之水的滋润下,这片土地既有肥美牧草,也有肥沃土地。同时往北辐射内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区,南通往汾河谷、关中平原地这样的农耕经济区,作为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成为连接塞内外的重要通道。这种宜牧宜耕的土地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其必然处于农牧文明争夺的焦点地

呼和浩特所处环境示意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驱逐匈奴在此地建立云中郡,利用这里的天然草场养育良马训练骑兵。秦皇汉武更是接连出击,设九原郡建城,以此处的良马来训练骑兵出击草原。当中原王朝退却时,这里又会成为游牧民族的拓展枢纽。在河套平原蓄养精锐骑兵,向东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直接进攻现在的晋北,向西可以控制河西走廊甚至辐射到藏疆。倘若向南,只需一天一夜,骑兵便可兵临长安城。汉代的匈奴骑兵就让汉文帝惴惴不安;唐代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骑兵在一天内突进到渭水河岸,李世民匆忙之间订下渭水之盟。当然,河套地区所带来的不只是军事上的交锋,也有南北经贸的汇集。历朝历代之中或是游牧民族的掳掠,或是朝廷的强制迁徙,亦或者是自主逃亡,大量中原人民来到这里。对于中原而来的流民这里没有漠北草原的干旱,又能从事熟悉的农耕活动。中原人民向北迁移便在此处兴建房屋,开垦农田与少民杂居。


归化城,呼和浩特的起源

自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古从中原赶回草原,明朝修建长城后,河套平原再次成为了游牧民族的控制区域,成为蒙古在塞外的一块沃土。平原北侧的阴山可以减缓冬季的寒风;黄河和雨水养育了肥美的牧草,因此蒙古中的土默川部迁徙至此,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定居点和牧场,谋求自身发展,土默川平原由此得名。

来源.Pexels

明中期,土默川部的达延汗借助土默川平原所带来的地理优势迅速壮大崛起,并再度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统一后达延汗就寻求与明朝开通互市,希望改变蒙古纯靠军事掠夺的发展方式,以互市来实现和平发展。但这条路一波三折,在开市与闭市之间反复。后来,俺答汗继位,他与祖父达延汗一样胸怀复兴蒙古的壮志,也明白要通过互市来谋求蒙古的发展。因而在“庚戍之变”后,俺答汗开始积极遣使与明朝达成协议请求开通互市,实现汉蒙的官方通商,俺答汗也由此获封“顺义王”。同时俺答汗对内着手建立起适应和平发展的统治机制来稳固自身的统治,维护蒙古诸部的统一。

而在诸多举措中就有一项是兴建新城,俺答汗的构想是效仿元大都修建一座代表蒙古政治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城池,使它成为蒙古在各部分立驻牧形势下的政治统治中心,并藉此达到维持秩序的政治目的。在经历考察后,俺答汗最终选择了在大青山南侧的平原地区兴建新城。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俺答汗和土默川部的核心统治区,同时这里聚居了大量的汉人移民者。

呼和浩特矗立的建成者俺答汗雕像 来源.Pexels

在建城的过程中俺答汗以元大都为参考样板,以政教合一为原则,城市布局上以召庙为中心往四方铺开,建筑风格上也是蒙汉混合。正所谓是:

“仿照失陷之大都修建呼和浩特”——《明史》

如今的召庙,仍然占据呼和浩特核心地段 来源.Pexels


建城材料则就地取材,从北侧的大青山开挖石料,以汉人工匠的技艺烧就大青石砖,垒墙构建。明万历八年(公元1575年),新城营造完毕,望着这座满载着心血用青石所筑造的城池,俺答汗将其命名为“库库和屯”,即青色的城。而俺答汗的建城举动自然引起明廷的注意。在建城完毕后,俺答汗以友好的姿态向明廷禀报此事,明廷为了彰显自身对蒙古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安抚俺答汗,给这座城赐名为:归化城。意为蒙古自此建城归顺,服从教化不扰边境。从此之后,明蒙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由军事对峙转变为了和平往来,直至明朝灭亡:

“其后汉蒙之和平大局稳定,普大国休兵息民乐业安生,使大元国大享其乐,和平大局稳定之如此这般。”——《阿勒坦汗传》

绥远城,呼和浩特的拓展

清朝前中期,以准噶尔和噶尔丹为代表的漠西蒙古势力兴起,与清王朝争夺漠南漠北蒙古的统治管理权。位于土默川平原的归化城处于军事战争的前沿,是清王朝攻击噶尔丹,进军大漠的军事重镇。康熙帝曾多次从此率领八旗部队向漠北出击,进攻噶尔丹和他的卫拉特蒙古。

此时,为满足军事驻军的需要,归化城迎来了一次规模性扩建,东、西、南三面城墙外扩,城门兴建了被称为“茶坊”的驿站。在之后针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清廷发现归化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旧有城池已经无法满足军事作战的需要,故而清廷决定在归化城的东北面再度建一座新城,作为军事重镇加强归化城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新城选址在归化城的东北面不远处:

“宜于城东南门外紧接旧城筑一新城,都得搭盖营房,二城连于犄角,声势相援,便于呼应。”——《清高宗实录》

和当初俺答汗第一次兴建城池时一样,清廷实行建窑厂、迁工匠、兴屯田等措施,在归化城地区掀起了新一波移民建造狂潮。石砖和木材都就近取自大青山,大青山上的树木都几乎一空。

乾隆二年(1737年),新城筑毕,清高宗御赐城名日“绥远”,并设立绥远将军和盟旗制度。绥,作名词代表着绳索,为动词时又意为安定;“绥”字再与“远”字结合,清廷的意图就变得明显了。清王朝想把绥远建成控制内外蒙古的中枢,象征皇权的手从这里,一把紧紧地扼住整个蒙古的咽喉。

横屏

归化城遥控整个蒙古地区的重要性示意


重新命名,呼和浩特的成型

尽管两城的职能各有偏重又具有单一性,但随着当地的开发两城逐渐步入融合交汇的发展轨道。清朝实行盟旗制度给蒙古各部划分游牧地后,土默川地区的传统牧业逐渐衰落,反倒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伴随着军事驻防的大量移民到来变得繁荣兴盛。毕竟在此地大量驻军不只有官兵,更有大量的随军家属,而这些人的吃喝拉撒和其他日常生活所需都需要解决。因此清廷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将汉地居民迁移至此,或是从事农耕开垦,或是生产手工艺品,而来自南北的商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商贸机会:

“商贾云集,诸货流通,而蒙古一带土产日多,渐成行市”——《清高宗实录》


归化为什么要改名呼和浩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