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细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文化特色

2019-07-24 20:51 作者:暘谷若木  | 我要投稿

吐槽完了九州缥缈录,接下来我要说一说长安十二时辰。其实我是想在这部剧结束之后,再做一个总结性的评论,但是发现,可能等到那一天还要很久。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对他的印象,要好过九州缥缈录。两部小说的出发点,和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会相提并论。这部剧我是在7月初开始追了当时,刚好期末考试,现在想想居然没有挂科,真的是很幸运。

接下来的内容我都是语音转文字,可能有一些错别字,大家不要在意。

这部剧我想说,至少在古装剧里面,他在服饰道具方面,是中国近10年乃至20年以来最好的。珠玉在前的电视剧,据我所知的就只有87版红楼梦。有人也会说还有老版三国。但是就甲胄而言,我是认为老版三国其实还是有点low(但还是优于新三国)最明显的就是,赤壁之战那一段,有大量的甲胄都是和风的。这个时候就有人说了唐风,那不是和风那是唐风,以日带唐是近几年中国古装剧的主要特点。其实虽然日本有大量的文化是来自于中国,但是其实本土化也很多,把唐风和和风混淆,其实是来自于一种历史文化的无知。嗯,就说什么狄仁杰系列,什么什么范某人的什么武则天系列,其实就是把和风和网游风混杂在一起,然后告诉观众这就是大唐。主要比较搞笑的一点还是,居然观众就信了。其实也不能怪观众,因为其实大多数人对历史文化的喜爱,最初应该都是来自于影视作品。爱这种古装影视作品,普遍粗制滥造的大环境下,也会导致大部分的观众缺乏一种正确的审美。当然这就是我说多了,扯回正题。

这不,剧里面大唐势力的整个服装道具的设计和制作,我有些了解。首先我是爱好兵击这方面的,甲胄这边我比大众要了解一些,这部剧的甲胄,都是由我们甲胄圈里的大佬制作的。所以他甲胄用心程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并不能说,这部剧里面的所有铠甲都是唐制的。因为武器和铠甲在唐朝其实都是不能随葬的,所以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文字记载和图画。有部分的铠甲所留下的史料其实非常有限,这部剧里面也有一部分甲胄是带有五代十国,宋乃至明时期风格的。就例如说刚开始非常经典的唐军突击狼卫的那一段。崔器所穿的那套铠甲应该是属于五代时期风格的明镜甲,而非盛唐时期。当然他那两个金瓜其实还是比真实的,不像某某演义中,某元霸的那么大个锤,虽说这个金瓜我在淘宝上看见了189块钱的同款。还有,就是把经典唐刀的一个展现。最近几年网上也不知怎么就把唐刀突然间吹了起来。嗯,我们从历史客观来说,唐刀确实是制刀的一个巅峰,那是唐刀制作工艺已经断了。或许以前的唐刀,确实能胜过日本刀(关于唐刀是不是日本刀的祖先这一点,我有过专门的论述,做太多纠结)是现在网上所卖的唐刀,只是后人的揣测,无法和有真正流传的日本刀相提并论。所谓唐刀不专指哪一种刀。唐刀分为横刀,陌刀,障刀,仪刀。横刀和陌刀在剧中都有出现。在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的场景中,陌刀出现过。而横刀的戏份就比较多。是因为横刀是直刃,加之日本博物馆里有馆藏唐横刀。很多人并不能区分横刀和日本直刃刀的区别。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横刀是切刃,并且没有血槽。(掌握这个技巧,应该就不会被淘宝某店骗了)还有一个场景是李泌去临相府的时候,李林府中的侍卫官兵,腰间是有一个长带。根据我敏锐的观察和对当时壁画的了解,这应该是弓。根据唐代或宋代保留的描述唐代的绘画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步兵所用的弓一般状态下都是不上弦,然后放在腰间。很多人第一印象,都以为画上腰间是刀,但其实是弓。好死不死,我又射过箭,所以,这部剧对于弓的放法,我是感觉十分舒适的。说完弓,我们说一下箭,我们一般射箭所用的剑都是有三片羽毛,两片副羽和一片主羽。但是我在电视剧中没有看见过任何一支箭是正确的,普遍都是箭上左右两片羽毛,而且羽毛还是那种乱糟糟的。但还是在张小敬回忆烽燧堡拣箭的那一段,我看见了这部剧中无比正确的箭。这这是说的大唐军备,在这里肯定要肯定和表扬一下,为这部剧大唐军备出力的甲胄联盟的大佬们。

说完甲胄,再来说一说服饰,因为我也是搞汉服复兴的,对此也算有点发言权。其实随着近几年,汉服不知怎么就火了,可能是因为某抖音和某快手的缘故吧。这里就不评定汉服复兴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只谈一谈唐制的汉服。嗯,圆领袍的话,应该算是唐制汉服中男装的一个典型,其实他可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可能是作为一种内衣的存在,真正让他成为一个全民服装并且流行起来的还是在隋唐时期,甚至说,圆领袍就是唐朝男装的一个代表也不为过。而女性的齐胸襦裙,也是一个代表。这些可能是所有同袍都拥有着基本的常识,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就来谈一谈,小李泌,那个让人争议的头饰。可能很多人都在网上说了,那是道簪的一种,叫子午簪。至于为什么叫子午簪,其实你了解了,本初子午线为什么叫本初子午线?你就知道为什么叫子午簪。唐朝的国教是道教,现在道教的话分为全真和正一两派。正一的话又分为天师道,上清派,神霄,净明等等等。现在,龙虎山天师府是正一派的祖庭。在唐朝,作为道教主流的还是上清派,小李泌戴的正是上清芙蓉冠。这一点算是考究了。除了头饰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李泌所穿的大氅,汉服大氅最早的来源便是道士的法衣,因此,里面穿大氅,符合自己的人设。另一个地方便是女子好男装的展现,这并不是其他电视剧中,英雄豪杰的女子喜欢女扮男装。而是在大堂的的确确,有着女儿家喜欢穿男装的风尚。还有一点事,剧中的大唐爱豆徐鹤子,嗯,很巧,我前段时间在陕博看见了它造型的原型,还是相当贴切的,乃至于我做了个表情包。。这里还是对对汉服复原的工作人员表示十分的赞赏,为他们打call。

说完了,服饰,再说一说一些小的道具。本人才疏学浅,能了解的不多。在这部剧中能让我有些感触的道具应该还是有两点。一个是右相李林甫家中的温室,只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有大量的人吐槽说哦,原来唐朝就已经有温室了。关于有没有问是我确实没有敢没有具体的考证过,类似的东西我相信肯定是有的。大家最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武则天和牡丹的故事。武则天要求冬天百花盛开,唯独牡丹不开,所以牡丹被贬到了洛阳。这个故事剧有点神话色彩,但是,其实也能反映一些东西。不是,古人在冬天想让花开,其实是有手段的。但武则天时期都已经花在冬天开放,那开元天宝时期又怎么能不行呢?还有一个细节是关于茶,嗯,中国茶的饮法其实还是很具有时代特征。我们现在所常用的,散茶冲泡,其实主要还是在明朝形成的。他很早就被发现,但是专门作为一个单独的饮品,其实也就是,从唐朝才算正式开始。在此之前人们也会隐藏,但是,可能就是把它当作一种调味料或者药材。例如,煮茶的时候还会加上其他的药,甚至放盐放糖之类的。而唐朝的陆羽嗯,先写了茶经,并且自己发明了很多的茶具,这和后世的散茶冲泡还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唐朝以煮茶为主,具体的话就就是将茶饼研碎,在煮。当然我只见过并没有操作过也不会。印象深刻的是,整个煮茶的过程,需要的细节是非常多的。唐朝的煮茶也就是后世的宋朝的点茶,你是日本抹茶的祖先。嗯,剧中是有展现的,就是在李泌回忆和太子在景龙观议事时。使我看见有大量的弹幕说,李泌在烤奥利奥。嗯,我也是笑到了,并不是嘲笑。确实现在因为这种煮茶很少,公众对它的认知也很局限。不过烤奥利奥确实很有特色。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大唐这势力,因为非大唐势力的甲胄武器服饰造型制作是还传统的电影制作部门。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鱼肠身上所穿的网游风格的甲胄。虽然有还原狼卫的小辫,但整体造型还是趋近于杀马特,对于周一围的头型,我真的十分想吐槽。包括狼卫所使用的刀,也给我一种,一刀999的风格。所以我们说这部剧的服装道具好,也是有局限的。两相对比其实优劣就很显见了。

以上的3000字都是在说他的服饰道具方面的,接下来说一说人物的塑造。嗯,我个人没有学过文学表演之类,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剧中的部分人物我是了解的。又说少年英才的李泌,元老贺知章,什么高力士什么李林甫之类的?虽然在剧中都变了名,但是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形象。我在访谈中看见,别人问马伯庸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他说,他想尽可能的完整的展示大唐的一天。然后构建起一个将专业学术和公众认知相互互动的平台。啊,我觉得非常好。我说非常好,就是一旦我开始对所谓的历史剧,进行吹毛求疵。就会有人告诉我什么,嗯,看剧情,不要看外在的东西,嗯,这是艺术加工,不要当真,等等等等。我觉得做历史题材,其实不是一个很轻松的活。因为,你不光是要展现一个艺术作品,你更要为后代负责。给后代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我们每个人,不光是电影行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责任。拍一些花里胡哨有的没的,据说这是历史剧,我觉得说难听点就是千古罪人。觉得烂掉的这一代,难道就不是受这些垃圾剧的祸害。所以这个剧里面有没有艺术加工,当然有。他从上到下都展示了长安一天里面,众生的百态。当我看到十几集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小敬这个人实在太完美了。这个人,能如此的压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去为国为民办事,简直可以说是神话了的人物。但就在这时,正好近心灰意冷,想放弃了,这就是艺术的加工,使人物更加的饱满。同样的开局带有所有主角光环的李泌同志,好像在中期,整体智商不在线。是可以理解的,少年天才其实主要表现在他的学识和眼界,都超过同龄人。但是,他缺乏经验,他缺乏世故人情,这个长期居庙堂之高的人,一旦走进了社会底层,他可能就变得很无用,如果这个时候,李泌还是那么无敌的话,这个剧就可能扣分了。同样的,对于奸相李林甫的刻画,也是十分的有意思。当手底下的人,恭喜李林甫掌握国家权柄的时候,李林甫十分谦恭。乃至后来,十分深情的字数自己带证之后的种种好处,看起来颇有一种君主立宪的感觉。这个时候,就有大量的弹幕出来说,又像其实也不坏呢。我感觉这其实并不是在给右相洗白,而是更加的突出他的奸。嘴上说着大义凛然的话,却在一直做一些龌龊的事情。一面再说国法不能违反,另一方面却又在想办法给和执政罗织罪名。所以,在张小敬,在李泌愿意赌上一切来救长安的时候,他心中想的确实没有这么简单,他们肯定另有所谋。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就是如此。右相的展现我觉得是所有剧里面对小人最佳的诠释。他的花言巧语甚至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深陷其中,更何况,是他身边的人。其实判断它奸不奸,很简单。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嗯,很多人说,没有绝对的坏人。确实没有绝对的坏人,但是确实有忠与奸的分别,这是我想表达的。这个奸臣可能他私德还不错,这个昏君可能他还挺仁厚。但他们依然要被钉在历史的柱子上,客观的看待他们和主观的批判他们,是不矛盾的。这也是我觉得,学历史看历史,应当有的态度。下一个就是我觉得最感动的一批人,是以徐宾为首的,这部分基层的人。这些人,不擅长趋炎附势,不擅长结党营私,他们在获得权力的这条路上,表现的很菜。但他们确实,这个国家运转的基石,是真正为这个国家做实事的人。同样,也正印证了一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大家看到靖安司里,其实除了两个间谍之外,其实都是硬汉子。当蚍蜉来犯之时,所有吏员,第一反应都是保护司丞,连大家认为最怂的姚汝能在最后也传达了不退的口令。反观右相这面的人,好像是没有好人的吧。究竟大唐从何而败?大唐,有的是像徐宾这样的基层吏员。也有的是像张小敬,闻无忌这样的忠诚士兵,也有像李碧这样的正直官员。其实,从句中各方势力,对于狼卫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掌权的官,眼中只有权力的争夺而无视百姓的死活,慢慢的,像徐宾这样的吏员会寒心,像张小敬这样的将士会寒心,像李泌这样的正直官员会寒心。那么,当有人图谋不轨之时,有谁会来守护这个国家?最后我追这部剧的家国情怀,做一点理解。所以永远不要忘记默默为国家做实事的人,他们才是国家的脊梁。

我一看,快要5000字了,我觉得能看到这里的,要么是和我关系铁,要么就是对这个,距真的有兴趣。嗯,我能挖掘到的文化和历史可能也就这些,当然这部剧肯定不只这些东西。也希望这些有文化的,有涵养的东西,不再是小众,追求真实,严谨的态度,不再被人诟病说是吹毛求疵和装逼。我一直认为,贴近大众的审美不等于低俗。老百姓依然可以审美的很高雅。最后,和一起搞复兴的朋友们共勉,多做事,多学习,多探讨,少喷人。


细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文化特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