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十章学习心得

2023-02-21 05:53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们首先来翻译一下本章前六个递进的问句。


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当中,“载”为语气助词,不做翻译。“营魄”指的是魂魄,也就是人的灵魂与肉体。所以第一句话的翻译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那么这里说到的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究竟是什么呢?苏辙对此有这样的解释。他说:“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意思是,圣人本性安定而精神集中,不为外物所吸引,虽然以魄为它的居所,而神所要执行的,魄都会跟从,神常常引领着魄。众人将本性使用在处理外物上,神智混乱而没有条理,神就会屈从于魄。眼目局限于观看颜色,口鼻局限于嗅闻气味,神就只好跟从着魄了。所以老子教导人们要抱持神,引导、支配魄,使两者不相分离。这一个反思在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当中,十分的真实且深刻。人们通常都是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本来不想玩游戏,看到别人玩游戏,自己心里痒痒,就跟着玩了。或者本来不想加班工作,但是看到大家都在加班,自己也就跟着加班了。我们很经常发现,很多人对于未来并没有打算与规划,也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他们只是做着他们所谓的“应该”做的事情,真的属于魂随着魄走了。因此,我们要想做到“营魄抱一”,就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用思考指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思想保持一致。


第二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当中,“专气”的意思是,固守精气。所以第二句话的翻译是:“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苏辙对这句话有着这样的见解:“神不治则气乱,强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之谓专气。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纯性而亡气,是之谓致柔。婴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如婴儿,极矣。”他说,神思不条理,气机就会混乱,强横的人喜欢争斗,柔弱的人容易恐惧,他们自己都感觉不到。神思调和,气就不会妄自作用,喜怒在适当的场合才表现出来,这就叫做固守精气。神是最虚无缥缈的,气是实在的、物质性的开始,虚的极致是柔,实的极致是刚。只有纯净的本性而没有气,叫做至柔。婴儿不知道辨别好的坏的,所以本性能够完全。本性完全,气就微弱,气微弱,身体就柔嫩。集中精气像婴儿一样,就完满了。这里,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我们自己内部致使我们随意发怒的东西。上一句当中强调,人的行为应该依照着思想,那么这句话就是保证我们的思想不会因为随意发怒而变得混乱。


第三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当中,“涤除”是清洁清除的意思。“玄览”的本义是,深邃灵妙的镜子,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心灵深处。所以第三句话的翻译是:“清除心中的杂念,让内心保持洁净,能够做到没有瑕疵么?”苏辙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是,“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他说,圣人在外不被魄引导,在内不被气驱使,他已经把污垢洗净了。于是他的精神能够感受广阔的时空,知道万物都来自于它们的本性,并将干净和污秽一样看待,他的精神也就没有瑕疵了。这里其实和柏拉图的精神三分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认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理智,一部分是勇气,而最后一部分是欲望。人想要达到一种调和的正义状态,应当让理智来管理勇气和欲望。这里老子也是类似的思想,人的肉体凡胎能够接收到外欲,因此我们应该“营魄抱一”,让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不让接收外欲的肉体来支配我们的精神。同时,人的内部也要“专气致柔”,应该用理智控制我们的气,不让导致人冲动行事的气来支配我们的理智。因此,苏辙对于本句话的解释当中说,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前两点,时,他就能够洁净自己的内心,不凭借着自己的肉体的欲望或者内心的冲动来对待事物。圣人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物照进来,会是它本真的样子,正如一面平整的镜子不会改变物体的样貌一样。同时苏辙举例,说精神无瑕的圣人会一同看待干净和污秽的事物。这是因为所谓的干净或者污秽,都是依据人们个人感官或者性格的喜好而判定的,并不是事物本身具备的属性。有些人认为猪是神圣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们是污秽的。有些人认为生殖器官是神圣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们是污秽的。还有些人认为用手进食是神圣的,而另一些人认为这是污秽的。因此如果一个东西照进了我们的内心,我们将其贴上了神圣或者污秽的标签的话,那我们的心一定不会像镜子一样反馈出事物原本的样子,我们也被肉体的感官或者内在的冲动所主导了。


第四句“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比较直接,翻译是:“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苏辙解释道:“既以治身,又推其余以及人,虽至于治国爱民,一以无心遇之。苟其有心,则爱民者适以害之,治国者适以乱之也。”他说,已经使自身调和,然后自身余下的推广给别人,虽然能够治理国家、善待百姓,却一概不动心思。如果动了心思,有了欲念,那么善待百姓的就是害了百姓,治理国家的就将使国家混乱。这个思想在之前的章节当中出现过很多次,例如:“为无为,则无不治”,在此我们不再进行赘述。


第五句“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当中,“天门”一词有很多种翻译,其中一种是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开阖”就是开关的意思。“雌”在这里是宁静的意思。所以第五句话的翻译是:“感官与外界的变化相接触,能保持宁静么?”苏辙解释道:“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开阖变会之间,众人贵得而患失,则先是以邀福。圣人循理而知天命,则待唱而后和。《易》曰“先天而天弗违”,非先天也,“后天而奉天时”,非后天也。言其先后常与天命会耳。不然,先者必蚤,后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谓能为雌者,亦不失时而已。”他说,天门,是安定、祸乱、衰落、勃兴的根源。人处于天地之间,生存在变化发展环境之中,众人追求得益而害怕失去,所以争先来谋求福利。圣人遵循道的原理而且知道上天的意志,所以等别人先发出声音然后去回应。《周易》所说的“超前于天而天不与之违逆”,不是真正的超前于天;“落后于天而尊奉天的时节”,也不是真正的落后于天。说的是不论先后都要与天的意志相符。如果不这样,超前的就太早了,落后的就太晚了,都是错误的。所以能雌柔的人,也不会失去时机。在苏辙的注解当中,他清晰的说明了人们应该依照着道而思考、行动,而非按照着我们所感知到的一些表征假象而思考、行动。我们经常会有意志不坚定的时刻。可能原本我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依照着道而前行,但是见到了一些事,听到了一些声音,我们就动摇了之前的信念,开始逆道而行。所以,这里老子才要强调“能为雌乎”。我们面对感知到的外界信号,要保持内心平静。这也是《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的“善护念”。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缺少物欲的乡野能够表现的智慧豁达,祥和宁静。但是在出关之后,接触到了花花世界,就破了平静的心。


第六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当中,“知”当作智力的智讲,在此指的是智谋。所以第六句话的翻译是:“明白通达,能不去玩弄权术和智谋吗?”苏辙对于这句话,有着这样的解释:“内以治身,外以治国,至于临变,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达而能之乎?明白四达,心也,是心无所不知,然而未尝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苟又有知之者,则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镜之于物,来而应之则已,又安得知应物者乎?本则无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他说,在内调节自身,在外治理国家,到面临变化的时刻,都是要遵循道的规律的。不达到明白通达的状态能做到吗?明白通达,是人精神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东西,但是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知晓的能力。人的精神是一,加上人获知的东西就是二了。从一到二,障碍由此出现,愚钝从此开始。我们对待外物就应当像镜子里的形象一样,东西过来,我们自然迎上去就可以了,哪里需要知道如何应付呢?本来没有事物,而意念里认为有物存在,这就是虚妄的根源。在苏辙的注释之中,他强调到事物这个概念的存在本就是因人的认知而产生的。事物来了,自然反应就好了,不需要依着一些所谓的谋略去应对,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强调“能无知乎”。如果我们着眼于不同的事物,刻意的去谋取,利用,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达到通达的状态呢?天下的所谓事物那么多,我们如果着眼于事物本身,那么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把事物认知完全,这就陷于愚妄之中了。因此我们只能够着眼于道本身,这样我们自然可以应对道中生出的天下万物。


讨论完上面六个问句,我们来看本章最后一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万物生长,繁衍。生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这样说道:“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生长,不塞其原也。繁育,不禁其性也。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所作为的,君王如果能坚守这条原则,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变化了。生发,不阻塞来源;繁育,不干扰本性。不阻塞来源,事物就会自然生发,这又能说是谁的功劳呢?不干扰本性,事物就会自然完满,谁又能把这当作是自己的功劳呢?事物自己生长、发展,不是由于我的支配而完成,有德行但是没法说这德是谁行使的,不是深黑色一般的模糊、深远又是什么呢?凡是说到玄德,都是有德而不知道是由谁行使的,出自于我们看不到的层面。这是王弼的解读,他认为道是无所作为的,一切都是靠着万物的本性,自然完成的。正因为道无所作为,因此德行也无法归给道,这也就是玄德。但是苏辙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他说:“其道既足以生畜万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虽有大德,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德。”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能够繁育万物,又能做到创造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生长而不随意支配,虽然有伟大的德行,而其他事物都不觉得,所以称为玄德。所以苏辙认为,道有所作为,具备了伟大的德行,但是这种德行并不为万物所察觉或者知晓,因此被称为玄德。对于这两种论述,从无为则无不为的角度去看,王弼的解读更加有深度。但是从本句话原文的角度去看,苏辙解读的“道有所为”的角度更显准确。但无论是哪一种解读方式,都强调了道,顺其自然,不居功,不拥有,而且不被察觉。在道德经之后的章节当中,我们会继续讨论这一点。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