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心雕龙》《明诗》中“感物言志”的理论内涵和意义

2023-04-09 09:31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明诗》篇是“论文叙笔”中的第一篇,揭示了诗的古典意义,并以它为线索描述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本篇主要讲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及其写作特点。全篇分三个部分。其中主要提到了诗歌的本质特质,刘勰继承前人“”“诗言志,歌永言”之说,认为诗歌是“感物言志”的,亦即表现在外物的触发后所产生的思想感情。

《明诗》中“ 感物吟志”一词可谓艺术创生论中范例。童庆炳先生认为,“ 感物吟志” 说属于“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 ,刘勰以“感物吟志”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内涵

感物吟志”一词出自《明诗》篇第二段“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认。”有感于外物而抒发吟咏思想感情,没有不是自然而然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有七种情感,应因外物触发而感动,没有不是自然而然的。  感物吟志 是诗歌创作生成过程中的四要素, 客观的对象  一主体心理活动的  一内心形式化的  一作为作品实体的  ,联为一个整体, 很有理论价值”。

  ,  应物斯感 的感兴与想象, 是受外物刺激而产生的感怀与移情, 且是以  为前提条件的 在《文心雕龙》中多处提及这种意义的“感”,如《辩骚》中的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神思》中的“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又如《物色》中的“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也。”感正是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可见“感”是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宋文·傅亮·应物赋序》云:“感物兴思”,较清楚说明了“感”的功能。所谓“兴思”,即接触物色后心理的活跃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刘勰所说的“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中介环节,一边是先天的“情”以及对象“物”,另一边是作为诗意生成的“志”,中间就是“感”的环节,这是诗的生成的关键……有了这个中介环节,诗人的审美心理被激活,出现了“联类不穷”的活跃状况。” ,所以情是“感”的前提条件,吟志则是“感”的目的。

 一般指自然外物, 不过有人认为“物”同时也包括具有主体色彩的眼中之物言中之物和心中之物,“刘勰所说的`物' 是诗人的对象物, 当然它最初的瞬间是`外物' , 旋即转为诗人眼中心中之物……是外物与人主观条件结合的成果。刘勰在《诠赋》篇说`物以情观' , 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刘勰所讲的`物' , 是经过情感观照过的`物' , 是`物乙' 。”两者的区别在于“物”究竟是触发情感的诱因还是经过情感关照的物,私以为物应该只是没有经过人工的单纯的外物,由外物引发情感,而不是将情感附于外物,所谓“睹物兴情”“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大概是这个意思。

  , 既是声调抑扬顿挫地念诵吟咏, 也是通过声音和文字对  进行艺术处理的 推敲 或写作过程《神思》中的“寻声律而定墨”、“刻镂声律”可视为“吟”的注解。就是“感物”到“志”的表现形式,“刘勰“感物吟志”中的“吟”是指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变化对“志”进行艺术处理,不是明志,不是道志,是“吟志”,对“志”不能直露地喊出,要加以起伏抑扬等艺术处理,“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非审美的情志转化为审美的情志。唐代的苦吟诗人如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都在作诗时强调“吟”这个过程,注重文字声律的“推敲”。可见正确的吟诗有助于诗人的个性和才华的张扬

  , 大致上是指 情志 ,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的那种  “感物吟志”中的“志”是属于后天的,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是通过“吟”这一表现形式过滤的,可谓具有审美的“志”。吟志”不同于“言志,刘勰的“吟志”属于诗歌创作论范畴 言志多以圣人的训诫为准,的伦理规范而“ “作为创作论范畴时, 彦和则从诗歌的历史演变和诗人的创作实践出发, 做出了新的解释……重视诗人的 、“, 主张感物吟志是诗人性情的自然而然流露, 倡导的是一种以情为本的, 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先秦两汉的正统诗论范式,而由童庆炳的观点可见“吟志”的“志”是文学的实体, “志”与 “气”有密切的关系, “志”有待于“气”,“气”是“志”的基础和前提。刘勰在《体性》篇中如是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气”给 “志”增加了人的“生命力”的内容,诗人之“志”含有个体生命力灌注,即诗的“志”以诗人的 “气”为必要的出发点和支撑点。综上所述,“志”是情志也是志气,情以发志,气以实质。

意义

刘勰的“感物吟志”说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超越了“诗言志”的诗歌本体论范式, 进入了由物到志、感到吟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诗歌创作论范式,诗歌由是形成 同时针对“争一价句之奇” 、“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近世之所竞”观念, 提倡有“感”而发。一定意义上补充、修正和改造诗的古典意义,可谓诗歌创作论中的创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进一步发展概括《礼记.乐记》,“感物吟志”说使诗的生成的普遍规律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形成了以体的“情”,客体的“物”,通过“感”和“吟”这个表现形式的中介,最后生成作为诗歌本体的“志”的一个完整系统。“感物吟志”说无论对后代的诗歌的创作还是对其后诗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明诗》中“感物言志”的理论内涵和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