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军战胜西方的雅克萨之战,看似光芒万丈,真的证明康熙的伟大?

2019-10-22 20:30 作者:孤寂寒光  | 我要投稿

看视频AV71180236,南明基本亡于这么个原因

中西方交手,在这里已经到了第七回。包括高晓松在内很多人说清承明制。我们以这个角度来研究雅克萨之战,从中我们发现曾经重创荷兰葡萄牙的明军,在这些号称继承者们的手里有怎样的发挥呢?很差,相当差!这句清承明制我们也要部分认可。我们看看,军队为什么没有继承明的衣钵。

当《尼布楚条约》签订的一刹间,中方全权大臣那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而俄方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这份号称第一份平等的条约将外兴安岭外的土地全部给了俄国。而外兴安岭的划分也是那样模糊不全。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雅克萨之战。那雅克萨之战是如何打的呢?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众所周知,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以大清帝国的屈辱失败而告终,不过,西洋狄夷们并不是一夜之间就爬到了泱泱天朝的头上;回首望去,或许可以断言,中华帝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种子,早在150多年前那场与俄国——另一个欧洲国家——在雅克萨的交锋中,就已经埋下了。

1650年9月,哈巴罗夫带领一支俄军侵入中国领土,从雅库茨克南下越过外兴安岭到达雅克萨,达斡尔人用兽骨和鹿角制成的弓箭之类的原始武器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由于武器的巨大差距而失败。俄军就此占领了雅克萨并迫使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缴纳貂皮作为“实物税”——在17世纪中期,从西伯利亚毛皮中得到的岁入可能占到俄国政府总收入的30%!

所谓“雅克萨战争”共有两次。第一次战役发生在1685年6月,由都统彭春率领的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雅克萨三天之后,城中的俄军不支, “阿尔巴津督军”托尔布津乞降,保证将“不再来犯”。因此清军主帅彭春允许残余的俄军携带个人财物离开雅克萨,并提供了必需的马匹和食物将其送至额尔古纳河口。清军焚毁木制的雅克萨堡垒后也退往黑龙江城(今瑷珲)。

俄军残部狼狈回到了尼布楚,但在得知清军回师的消息之后,背信弃义的托尔布津立即再次率兵入侵黑龙江流域,于8月27日悍然重占雅克萨,这时距离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还不足两个月。

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乘舟航行松花江上“观兵”。次年,清廷便决心“永戍黑龙江”,设置黑龙江将军,任命熟悉边情的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就近指挥,并在瑷珲筑起黑龙江城,作为前进基地。经过3年努力,清廷修成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到雅克萨对岸总计25站,全长1300里的驿站;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了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存储军粮七千石,足够三千兵士食用三年。幸亏这些准备,否则“毕其功于一役”的清军根本没想到重兵围剿的老毛子这么头疼。而在这场战争中,俄军只有八百人。


欧洲各国军队从17世纪开始装备新一代的轻型火器——燧发枪,终于剪掉了火绳枪上的那条“辫子”(火绳)。最初的燧发枪是轮式燧石枪,用转轮同压在它上面的燧石摩擦发火,以后又出现了几种利用燧石与铁砧撞击迸发火星点燃火药的撞击式燧发枪。燧发枪与过去的火绳枪相比,重量轻,后坐力小。俄军装备的燧发枪是一种前装滑膛枪,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射程300米。相比之下,清代的燧发枪却始终停留在宫廷御用猎枪的地位上,直到150年后的鸦片战争也没有装备部队。

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的人数虽然远少于清军,却拥有轻型火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在清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要不是熟悉东北边情的彭春在奏折里强烈主张“欲取雅克萨诸城,非红衣炮不可破”,出现在雅克萨城下的清军恐怕和纯粹使用冷兵器的西伯利亚土著的武装都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清军既然拥有巨大的数量优势和炮兵优势,照理驱逐区区几百俄军应该不成问题,何以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攻城不下,延宕达十个月之久?要知道,俄军在城防上的改进只不过是把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炮火面前不堪一击的木制城堡改成了土木混合结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3年前(1662年)中外军队之间的另一场攻城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中的热兰遮城之战。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相似,郑军最后也是依靠围困热兰遮城7个月才迫使补给耗尽的荷军投降。不过细细查之便不难看出,比起当年郑军面临的堡垒,雅克萨是一个十足的“山寨”货。何况最后郑成功军队强大的火炮力量迫使荷军心理发生崩溃。

如果可以选择对手的话,想必清军应该庆幸,他们在雅克萨遇到的只不过是俄国人,而不是当时欧洲第一流的荷兰军队。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面对的荷兰正处于国势的巅峰,1670年时,荷兰的商船吨位是90万吨,几乎是排名第二的英国的2倍(50万吨),以炮舰为后盾,荷兰人建立了商业上的霸权,垄断了世界的贸易,被时人称为“海上马车夫”。而当时的俄国在西欧列强眼里只是一个偏于一隅的落后国家。在1700年10月发生的第一次纳瓦尔战役中,俄国的4万大军被不足1万的瑞典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高达1.5万人,使俄军的战斗力沦为全欧洲的笑料。

令人尴尬的是,对俄军而言,清军肯定也比20多年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军队要好对付得多。就连清军赖以取胜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红衣大炮”,其火力也远远不及当年郑军在台湾所用火炮。当时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因为这是炮战中威力的显现,当时西欧国家已经能够制造32磅炮甚至68磅炮。按照这个标准计算,郑军用于炮击热兰遮城堡的青铜炮与铁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0.9072斤=1磅),虽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清军所用之炮相形见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郑军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军的另一种攻城炮,全部12门“神威将军”炮的威力总和尚不及一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最后清军只能凭借数量优势围困雅克萨来换取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爆发表明,一个前所未有的,比“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传统“骑马民族”更具有威胁的强邻——沙皇俄国,就此出现在了中华帝国北疆!

只是过了20年,中国的火炮技术从24磅变成了6磅。那些说清军继承了明军火器,此时应该感慨退步之明显。怪不得当左宗棠在西北挖出明军火炮,依然感慨技艺之精湛。


清军战胜西方的雅克萨之战,看似光芒万丈,真的证明康熙的伟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