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沼泽深处的女孩》:改编自现象级畅销小说,打造诗意栖居的当代梭罗

2022-11-30 19:48 作者:聲視Voisual  | 我要投稿


图片

导语

翻译一部外文书籍,到底是直译还是加工一直备受争议。文学作品改编成影像作品也是另一种翻译,自然也面临着相似的难题。

关于改编,《乱世佳人》的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曾说过,观众能够理解一部电影不可能囊括书中所有的内容,也可以原谅电影制作者删减一些场景和人物,但绝不能容忍创造新的场景和人物。

看完《沼泽深处的女孩》,对这段话会有新的认识。

有多久没机会迈出城市,走向荒野了?草长鸢飞中掩映着野性的呼唤,十一月,畅销书改编的好莱坞电影《沼泽深处的女孩》像一艘蓝色的驳船从银幕里向着我们缓缓驶来。

图片

2019年,在非洲从事研究多年的动物学家迪莉娅·欧文斯(Delia Owens),在出过三本知名的非虚构作品之后,出人意料的跨界了一部《蝲蛄吟唱的地方》,成为现象级畅销小说。

图片

从《蝲蛄吟唱的地方》的故事简介中我们看到:

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从十岁起,她就独自生活在北卡罗来纳州海滨荒凉的湿地中,驾着小船,靠猎捕和收集野物卖给码头的人维生。她只上过一天学,是小镇居民口中的“湿地女孩”,文明社会之外的野姑娘。当镇上最受欢迎的花花公子被发现死在湿地中时,人们立刻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她。

作为天生的湿地生物学家,她从土地中汲取生活的教训,从萤火虫不诚实的信号中学习世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到了渴望触摸和爱的年纪,受到两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的吸引,她向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启了心扉……

若干年后,她成了当地的传奇,小镇旅游业的名片。

但这本书要讲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冲破重重阻碍走向光明的励志故事。荒凉的湿地养育了女孩,也塑造了她。她关于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听从的是荒野的召唤,而非文明社会的教导……

强烈的自传色彩和书中对于湿地生态的动人描述,把小说推到了逾400万的销量。造梦工厂好莱坞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绝佳的IP,于是三年后,当我在黑暗中乘着这艘蓝色泊船完成两个小时的沼泽之旅后,收获了第一次看到萤火虫般的些许意外。

《沼泽深处的女孩》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一个常常被争论的问题——该怎样把一部广为人知,具有强大读者基础的小说搬上银幕?答案是:改编电影的魅力,来自于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以及演员的表演。

- 演员是吸引原著粉的敲门砖 -

好莱坞是一个神话王国,成千上万的俊男靓女削尖脑袋一门心思钻进去,成名时却从不轻易承认自己是好莱坞的一份子,而会带上编剧,作家等等的文艺头衔——例如《沼泽深处的女孩》中这位男主——哈里斯·迪金森。

图片

你没看错,这位帅成这样的青年编剧和作家就是哈里斯·迪金森,同时也是金棕榈获奖片奖《悲情三角》的男主。

《沼泽深处的女孩》的女主更是一个很“仙儿”的宝藏女孩,生于1998年的黛西·埃德加-琼斯是典型的英国“艺二代”,有传媒大咖和电影剪辑师做父母她16岁就成为专业演员,被中国观众熟知是在2020年的英剧《普通人》。

图片

是的,看过两人照片相信大家会明白我想说的——对于《蝲蛄吟唱的地方》这样一部关乎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治愈系小说,电影改编找到“明星”主角就是成功的开始。这里说的明星不是大红大紫的“票箱”而是“未来之星”,是要能和作品互相成就的观众心头好。

演员创作角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态度,我们有时也候称做情绪(Mood),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表达态度。在好莱坞,明星就是态度的表演者,除了她(他)让人过目不忘的外貌,明星最主要的卖点也是他们的“态度”,是一种把角色和个人气质杂糅的表演“质感”,很难用语言界定,但却能产生让观众模糊角色和明星的“界限”,进而直接情感投射的作用。我们常说:人戏合一,功夫在导演。让合适的演员进入合适的角色,表演才有“自然”的可能。

《沼泽》中,如果用一个词定义哈里斯的角色态度,那就是“傲慢”。这种傲慢与哈里斯的外形完美契合,实质上直接让哈里斯内化成黛西在片中强大的“敌人”,令观众感受外部环境对女主黛西的敌意。

对于黛西,我对其角色态度的定义是“纯真”,“纯真”及对“纯真”的思考也是这部电影潜藏的态度。

纯真的遗失,无论是在电影世界还是在真实人生中,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纯真也唤起一种失落感,尤其当我们注意到,纯真不是被动失去而是主动放弃时。《沼泽》中贯穿始终黛西对纯真的捍卫——哪怕因此放弃“文明”,哪怕因此受到伤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以上这一系列画面中,可以看到黛西的角色态度始终如一,其中蕴含的“纯真”却在不断受到影响——由一开始离群索居的自洽,到离别爱人的悲伤,直到卷入案件的忧郁——这种表演基于黛西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却能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情绪。

著名导演列夫·库里肖夫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关于这个实验的细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要点都是库里肖夫运用伊万·莫兹尤辛(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舞台演员)的镜头做实验。

在这个镜头里,莫兹尤辛所做的是被演员认为最难的事:面无表情。

库里肖夫将这个面无表情的镜头分别与其他镜头并列——包括一碗热腾腾的汤,一个正在走向镜头的小女孩儿和一个躺在棺材里的老妇——库里肖夫把它们和面无表情的伊万分别剪辑在一起。

实验的结果是观众为莫兹尤辛的高超演技惊叹。因为当他接近那碗汤的时候,他表现出极度的饥饿。当他的孩子走向他的时候,他则展现出慈父的温柔,而面对母亲的死亡时,他又表现出巨大的哀恸。

这个实验泄露了电影表演的秘密——真正重要的不是行动,而是对行动的反应,观众的情感投射可以来自电影中演员表演的“动作”,更来自演员在银幕世界里真实的“反应”。面对演员的“反应”,观众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投射到荧幕形象上,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观众的这种代入感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合作者。

好的戏剧表演并不是好的电影表演,电影制作者们早早就学会了这重要的一课。看看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播放那些赢得表演奖提名的电影片段时,最多的总是反应镜头。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蝲蛄吟唱的地方》这样的畅销书是无法找到一个让所有读者都满意的主人公的。而小说的读者又是制片方必需考虑的目标观众。所以首要条件是让有魅力的演员进入角色的内心,表演出对于书中世界的细腻“反应”以引领观众的情绪。好莱坞这个造梦工厂,要“造”的就是银幕世界的真实感,让角色的“库里肖夫效应”得到有力的支撑。

- 改编:从哪里开始,又在哪儿结束?-

许多令人难忘的电影都由小说改编而成——《乱世佳人》,《秋日传奇》,《教父》等等。奥斯卡也专设改编剧本奖,然而原著小说越受欢迎,电影改编却往往越缩手缩脚,不知改动多少才算合适。对于长篇小说来讲还存在改编那一部分的问题,因为电影往往只有两个小时的故事容量。

《乱世佳人》的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曾说过,观众能够理解一部电影不可能囊括书中所有的内容,也可以原谅电影制作者删减一些场景和人物,但绝不能容忍创造新的场景和人物。

当代读者们给予电影改编越来越大的包容,甚至即使创造新的场景和人物也并不能够将他们推出影院。让读者产生反感的不成功的改编,其真正原因常常是因为扭曲甚至背离了小说的主题。

《蝲蛄吟唱的地方》的主题是什么呢,是人对于生命和自然呼唤的感召。这一主题在美国是有文学传承的,与美国历史上,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曾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如《蝲蛄》与美国历史上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瓦尔登湖》的天然联系。

图片

《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超验主义” (transcendentalism) 的代表作,在书中,“超验主义”这一文艺思潮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作者梭罗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人生哲学中,它对美国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形成自己崭新独特的精神面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沼泽》一片的改编完美的延续了小说的主题,黛西就是超验主义的践行者,是在女权主义背景下崇尚直觉和感受,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当代梭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管是片头莎剧式的长长独白,还是完成与回归的螺旋式剧作结构,在这一角色立意下都像做向心运动似的指向影片的核心,使观众忘却他们所处的城市森林,进入由主人公黛西引领的沼泽世界。

图片

每一段历史都是我们的心灵史,广袤的大地长出树木一般坚守的人。

对于生命和自然呼唤的感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在这一主题下也有李娟《冬牧场》这样的优秀文本,《冬牧场》在小圈子火了十多年,期待其被改编上银幕的那天可以有像《沼泽深处的女孩》一样优美的表演与视听,能令现代人忘却城市,一直走到自然深处那生命吟唱的地方。

图片


作  者

图片

三彩唐

摄影指导

高校教师

自媒体人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


《沼泽深处的女孩》:改编自现象级畅销小说,打造诗意栖居的当代梭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