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北方铜鱼的生物学及灭绝历程
前言:
北方铜鱼 Coreius septentrionalis(Nichols, 1925)地方名鸽子鱼、尖咀、沙嘴子、尖嘴水密子、黄头鱼(古名),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i)、鮈科(Gobionidae)、铜鱼属(C. ),是该属近代已知唯三的物种之一,具有一定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其仅分布于黄河水系,从青海贵德—山东济南。
研究史略:
1925年美国的Nichols根据采自包头的标本,定名为Coripareius septentrionalis,种名“septentrionalis”意为“北方的”。1928年日本的Mori(森为三)根据在济南采到的标本,定名为长须铜鱼(C. longibarbus),其实为北方铜鱼 C. septentrionalis的次异名。1943年Nichols根据采自包头的标本,改定铜鱼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组与无脊椎动物组(1959)纪录其分布于临洮、兰州、靖远等地,并进行了渔业调查。张春霖(1959)根据在黄河等地采到的标本,罗云林等(1977)根据在宁夏银川、青铜峡采到的标本,许涛清(1987)根据在渭河采到的标本,成庆泰等(1997)根据在东平湖、南四湖采到的标本,陈宜瑜等(1998)根据在内蒙古托克托、包头;宁夏银川、青铜峡;甘肃兰州采到的标本,各自作了较详细的形态描述。伍献文等(1963,1979)作了其生物学调查,邢湘臣(1985)作了其生态及养殖研究。郭严君(1988)作了其生态调查。
形态:

标本体长11.8—52.0cm,采自河南新安、孟津;内蒙古托克托;宁夏银川、青铜峡;甘肃兰州;陕西渭河;山东东平湖、南四湖等地。D(背鳍条)iii–7—9,A(臀鳍条)iii–6—8,P(胸鳍条)i–15—18,V(腹鳍条)i–6—7。鳃耙外行3—5+10—13,内行4—5+11—12。鳞式(侧线鳞、侧线至背鳍、腹鳍起点鳞片数)50 6—8/6—7—V 56;背鳍前鳞18—21,围尾柄鳞20。下咽齿1行,咽齿式5—5。脊椎骨4+48—49。体高为体长的14.3—27.8%,头长为体长的18.2—21.7%,尾柄长为体长的19.6—35.7%,尾柄高为体长的10.5—12.3%。吻长为头长的32.3—40.0%,眼径为头长的7.5—11.5%,眼间距为头长的37.0—47.6%,尾柄长为头长的90.0—100.0%,尾柄高为头长的47.6—60.6%,须长为头长的52.6—83.3%,口宽为头长的19.2—27.8%。尾柄高为尾柄长的50—58.8%。
体长形,前段略呈圆筒状,后段侧扁,腹部圆,背部始点处体最高,尾柄长且高。头小,头长小于体高,似圆锥形,略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吻钝椎形,稍尖而突出,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几乎等于眼间距。眼小,侧上位,后缘微突,眼径等大或小于鼻孔,眼间宽平。鼻孔大,位置靠近眼前缘。口下位,稍呈马蹄型,稍宽,上、下唇均较发达,两侧口角处的唇稍游离,唇后沟略前伸,在颐部中断,其间距略狭。口角具须1对,较粗长,末端超过前鳃盖骨后缘,至少达到其中部,最长达到鳃孔。鳃膜连于峡部。鳃耙短小,瘤结状,排列较稀疏。下咽齿1行,5—5,第一枚齿末端钩曲,第二、第三两枚齿呈𦥑齿状,咀嚼面广;具1齿槽,除第一枚外,其余各齿顶端斜切。鳔较大,2室,前室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细长,呈椎形,末端尖,长度为前室的2—2.4倍。肠略长,肠长为体长的1.1倍。腹膜浅黄色。除头部外,全身有鳞;鳞较小,呈圆形或三角形,前端横直,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集积多数排列不规则的小鳞,腹鳍基部也覆盖有若干类似的小鳞;背、臀鳍具鳞鞘,尾鳍基部覆盖有鳞片。侧线完全而平直。背鳍较短,无硬刺,斜凹,其起点至吻端与至臀鳍基的距离相等。臀鳍稍长,似背鳍而稍窄短,起点约在背鳍基至尾鳍基的中点,接近肛门。胸鳍侧下位,呈尖刀状,其起点稍后于背鳍,约与背鳍第二根不分枝鳍条相对,末端达背鳍下方但不达腹鳍。腹鳍略圆,起点在背鳍基中下方,末端不达臀鳍。尾鳍浅叉,略宽阔,上下叶稍圆,上叶略长。各性状会因个体大小而变化。
鲜活时体呈灰白色、金黄色或棕褐色等,体侧上部具有黑色斑块。浸制标本体呈青灰色,略带黄,背部较深,体侧上部具青紫色斑块,腹部带灰白色。背鳍灰黄,其它鳍灰黄,后部灰黑色。须肉红色。体色因生活环境而变化(罗云林等,1977)(许涛清,1987),(成庆泰,1997),(陈宜瑜等,1998)。
其在过去的文献中曾与黄河的铜鱼(C. heterodon)混淆,其形态亦与长江的圆口铜鱼(C. guichenoti)相似。区分方式: 铜鱼口狭窄,头长为口宽的7.0倍以上,须短,其末端升达或略超过前鳃盖骨。圆口铜鱼口宽阔,须长,可伸达胸鳍基,胸鳍后伸远超过臀鳍基。北方铜鱼口略宽,头长为口宽6.0倍以下。
年龄与生长:
(赵铁桥,1980)对宁夏采到的5尾标本进行了测量、年龄鉴定与生长推算,显示1尾2龄+鱼体长31.0cm,体重200g;2尾3龄+鱼体长27.0、33.5cm,体重475、500g,2尾4龄+鱼体长34.0、35.0cm,体重550 、700g。依(郭严君,1988)其雌鱼个体大于雄鱼,雌鱼体长为雄鱼的1.44倍(平均),体重为雄鱼的3.41倍(平均)。而在性成熟后,雌鱼生长速度减缓,雄鱼生长速度加速。1—5周龄体长分别为8.2—11.5cm、14.0—16.3cm、20.1—25.7cm、27.0—30.2cm、34.1cm。依1993年《渔政通讯》,其1冬龄体长18—23cm、休重86—170g,2冬龄体长24—28cm、体重150—280g,3—4冬龄体长30cm以上、体重550g。(李思忠,2017)可见北方铜鱼生长速度较快。但略慢于长江的铜鱼(C. heterodon)圆口铜鱼(C. guichenoti)。
生态习性:
生活习性、食性及洄游习性:
北方铜鱼为底层鱼类,平时群游,常栖息于河湾及河道多砂石、水流较缓的石涧内,冬季潜伏于深水处和岩石下面。其是以动物为主的杂食鱼类,主食底栖生物,其中以底栖无脊椎动物较多。其口下位,唇厚,须粗长,鳃耙短小稀疏,肠略长等形态特征都与捕食、消化底栖生物的功能相适应。其成鱼食物主要为螺、蚌,也吃水生昆虫、鱼、虾、软体动物;植物碎屑、谷物及硅藻等。幼鱼吃其它鱼苗、浮游动物、摇蚊幼虫等。繁殖季不群游,但除V期性腺的产卵群体外,其在繁殖期亦会摄食,此时捕获的个体肠管充塞度I—III级。每年3—4月郑州—潼关及河南孟津分别为其成鱼与幼鱼的索饵季节。
天然繁殖:
北方铜鱼约在3—4龄时性成熟,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5cm、体重175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34cm、体重450g(郭严君,1988)。根据捕获亲鱼的时间、性腺发育程度与数量。繁殖季为5—7月(6月上中旬为盛期)。不同河道的繁殖季可能有些许差异,5月时,甘肃靖远捕获的个体性腺为III期末、IV期初;河南新安、孟津捕获的个体性腺则为IV、V期,轻压腹部有卵粒及精子流出,个别个体提起鱼头便有卵粒及精子流出,5月下旬—6月初孟津河段捕获的个体性腺为III、IV期。依(李思忠,2017)每年3—4月郑州—潼关附近的北方铜鱼会成群溯河产卵及索饵,形成鱼汛,但并无其它相关报道,故有待考证。环境变化亦会影响其繁殖季长短,天气稳定时水温高、涨水,则繁殖季短,反之则长。
根据捕获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及数量,兰州附近河段有产卵场。1986—1987年调查新安、孟津有两个北方铜鱼的产卵场,面积1—2万㎡;其底质多为石质,河床地势险峻,春末夏初上游降雨时,河水上涨,透明度下降至30cm,水温提升至18—22℃,利于产卵。
雌鱼怀卵量随个体大小不同,有很大差异,约2—30万枚(远高于铜鱼、圆口铜鱼)。卵径1.8—2.0mm,浮性(一说沉性,但都可漂流发育),在水温20℃情况下,受精卵随水流漂流发育约2d孵化。7—9月幼鱼以分散的鱼群在产卵场附近饵料生物充足的河段育肥;产卵后的10月中下旬,亲鱼开始集群到深水处或岩石下越冬。
人工养殖:
1960年兰州渔场曾进行过北方铜鱼的试养工作,其生长速度不慢,试养的天然种苗35d体重便翻2倍;但受时间与条件的限制,并未进行人工繁殖工作(邢湘臣,1985)。结合资源状况,之后2006年安阳的所谓套养试验,实为铜鱼或圆口铜鱼。
渔业利用及濒危历程:
北方铜鱼为一种中小型经济鱼类,大多体长20—30cm,最大达50cm、体重1kg多。其体内富含脂肪,味特别肥美,久已著名,被视为席上珍品,宁夏有“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的鸽子鱼”的歌谣。在清代曾被列为“贡品”。
每年7—8月黄河洪水期,水中有大量泥沙(中卫河段河水透明度仅12—13.5cm),其鳃部被堵塞,鳃叶间充满泥沙,呈淡黄色,严重影响呼吸,处于“半昏迷”状态,被迫浮于水的上层。此身渔民在船上以打棍(混)鱼(用木棒击打水面上“半昏迷”的鱼)的方式捕之;平时亦可使用拉网、刺网等渔具捕捞它们。兰州河段捕捞北方铜鱼的旺期为5—9月,10月即可捕到体质肥壮的大批个体,加之上述7—8月的情况,故渔民间有“七上八下九落窝”的说法。北方铜鱼产量不高,历史最高产量约50t;新中国成立之后受三门峡工程等的影响,产量已大不如前,1950—1966年河南河段繁殖季捕捞量超过500kg。自7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水污染及过度捕捞,数量锐减。70年代河南河段的干、支流仅采集到8尾标本,80年代初河南未见标本,其余省份也非常罕见。1986—1987年在新安、孟津发现了其产卵场及少量个体,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繁殖季捕捞量约250kg,均为繁殖个体;1987年繁殖季捕捞量约150kg,多为老龄个体,故此时学者有提出保护意见,如将7—8月列为禁渔期等。1990—2007年河南段的调查则无发现。1999年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水位升高,产卵场被破坏,流速变化及每年6月的调水调沙实验,导致环境不适宜北方铜鱼生存,2003—2007年在洛阳的调查未见北方铜鱼,加之库内投放的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其它鱼类及迷魂阵、拖网的滥捕,即使存在北方铜鱼亲鱼或受精卵,也不可能存活。2005—2007年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梯级水电站建设也使此处的北方铜鱼绝迹。IUCN将其濒危等级从EN濒危提升至CR极危;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考虑到北方铜鱼的明确记录已消失30余年,加之后续的水利工程及小浪底水库库区投放的其它鱼类,其也没有人工繁殖维持种群,北方铜鱼可能已经灭绝;近年来发现的所谓北方铜鱼也大多为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2021年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所致的误认。
参考文献:
[1]. Nichols, J. T. Some Chinese fresh - water fishes. 4. Gudgeons of the genus Coriparieus. 5. Gudgeons of related to the Eurpean Gobio gotio. 6. New gudgeons of the genera Gnathopogon and Leucogobio. Am. Mus. Novit, 1925(181): 1.
[2]. Mori T(森为三). Freshwater Fishes from Tsi-nan, China, with deseription of five new species[J].Japanese Journal of Zoology, 1928, 2(1): 65.
[3]. Nichols, J. T. 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China[M].Natural History Central Asia,1943,9: 176.
[4]. 伍献文等.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第二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1979: 97—98;89—90.
[5]. 罗云林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504—505.
[6].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秦岭鱼类志[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21—122.
[7]. 成庆泰等.山东鱼类志[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70—171.
[8]. 陈宜瑜等.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鲤形目(中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328—329.
[9].李思忠. 黄河鱼类志[M].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7: 157—158.
[10].朱松泉. 中国淡水鱼类检索[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80.
[11].赵铁桥.宁夏黄河经济鱼类的年龄和生长[J].兰州大学学报,1980,(03):98—99.
[12].黄河特有鱼类——北方铜鱼[J].河南水产,1994,(01):39.
[13].郭严军.亦谈北方铜鱼的生态[J].淡水渔业,1988,(01):41—42.
[14].赵海鹏等.北方铜鱼[J].中国水产,2014,(03):79—80.
[15].邢湘臣.北方铜鱼(鸽子鱼)的生态及其养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1):47—48.
[16].葛玉双,程起群.铜鱼属鱼类研究现状与展望[J].渔业信息与战略,2021,(01):26—31.
[17].邢湘臣.北方铜鱼(鸽子鱼)的生态及其养殖(续)[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2):32—34.
[18].何业恒. 中国珍惜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历史变迁[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7—118.
[19].郭严军.谈小浪底水库对北方铜鱼生态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水产,2008,(04):7—8.
[2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学报,2021,(02):30.
本文图片均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附图
浸制标本,1969年5月武云飞来自宁夏黄河(青铜峡和中宁境),现收藏于中国科学院青海省生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室。




浸制标本,武云飞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现收藏于中国科学院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