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冲刺阶段专业课攻略之法律史:横纵体系交错,“三部曲”作答为王
前言
知行法律史的三大法宝,主要是横向知识体系、纵向知识体系和三部曲答题,请大家时刻谨记于心。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偏难怪知识也有所总结并发布于知识星球,请大家认真阅读。根据一般规律而言,今年法律史的初试可能会比较偏难,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四、法律史怎么背诵?
法制史是六本教材里脉络最清晰的,故而背诵起来其实是非常方便的。整本书宏观来看有三条线:一是“礼法结合”的过程,这其中的重心便是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尤其是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和影响;二是法制走向专制的过程,主要脉络在于皇权和中央集权,这其中又包含很多个点,例如宋代的编敕,元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三是中华法系解体的过程,这里的重心应该是在对冲突的考察上,尤其是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诵顺序
在具体的背诵过程中可以按照三步走来实现,也就是被整体的背诵顺序上按照“横向知识体系”——“纵向知识体系”——“乱序知识点自测”进行,其中“乱序知识点自测”可以作为滚动复习的项目穿插在前两项的复习过程中。
首先是以横向知识体系为架构的背诵,也就是说,具体到每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基本都能以这样的线串起来:法律思想、立法活动&法律形式、行政制度、刑法制度(刑罚体系、罪名、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民法制度(普通民事法律、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司法制度(司法机关、诉讼制度、监察制度)。以上也就是法律史讲义第一页的横向知识体系中所涉及的内容。对于每个朝代都应当按照以上的框架形成体系,并且进行有条理的背诵,这是法律史学科背诵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以纵向知识体系为架构的背诵,也即按照以上提到的线索将每个朝代的相关内容做纵相串联。近年法律史考试的材料题常常会涉及某个制度在各朝代的历史流变,所以从应对考试的角度来看,纵向知识体系非常重要,而且即便并未直接考察纵向体系的题目,能够前引后联也往往是加分项。
在此之后或者穿插在以上两项复习过程之中,可以进行乱序知识点的自测,也即将一些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的顺序打乱,不按照朝代顺序排列,进行背诵和自测。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知识点的定位,在横向和纵向知识体系的背诵中,是明确其定位而看知识点;而考试中若以某名词为问题,则一般不会明确告知这一名词存在于什么朝代,因此这种乱序知识点的自测很重要的就是在锻炼定位的准确性和临场反应能力。自测时面对一个知识点,需要自己口述出该知识点的三部曲,练习自己的定位能力和三部曲的分析论述能力。
(二)背诵方法
在法律史的背诵过程中,并不是说要第一次背诵就事无巨细把所有细节知识点都背过,一次都背过也是不可能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从框架到具体细节知识点的方法,也即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知识体系的背诵,都首先要列出一份框架,其详细程度具体到制度即可,其下的知识点如果比较重要可以列明,如果不太重要则可以先不写。在第一轮的背诵中只需要熟悉背诵这份框架即可,也即形成一份横纵交错的知识体系,首先解决知识点的定位问题。
接下来的背诵,尤其是在下一轮横向和纵向知识体系中,以及在乱序知识点的自测中,需要将知识点的具体细节内容详细展开,把每一个题都当做考试时要做的题来对待,不论是大题还是小题都严格按照三部曲的作答结构和形式进行作答,在背诵的时候就形成答题意识,模拟真实遇到这些题目的答题情形。
在精细化背诵的过程中也应当严格明确哪些是需要逐字逐句背诵的,哪些是可以根据意思合理编写的,如此一来在背诵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减少用时但不会影响学习内容量。一般来说背诵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一些硬知识,也即三部曲的第一、二部曲,尤其是第二部曲,在这两部分有很多固定的词句和内容,不背就不会,因此想要掌握相关知识点,必须严格背诵这些部分;而第三部曲的评价部分则有很多可以合理编写,除去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语句和有关该知识点特殊地位的语句,大多数的内容都可以按照第三部曲强调的思想-制度、正反、前后、内外、直接间接的思维合理编写,同时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和开阔性,不仅仅背诵书上有的,也要根据以上提到的思维进行合理补充。
(三)背诵范例
讲完了方法论,以下以一道真题解析为例进行分析:
#论述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具体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
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它肇端于汉初。文景之后的统治者放弃“无为而治”政策,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政策与当时统治者日益增强的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愿望相悖。而儒家宣扬的大一统理论及宗法等级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抑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倾向、巩固社会秩序等非常有利。【此处便为开门见山首先直接回答题目所问,同时将一些背景知识和定位进行交代】
1、法律儒家化的具体制度为:
1.从令来看,儒家思想已经在发挥作用了。如惠帝曾下令,凡70岁以上、10岁以下的人,犯了罪可以免除刑罚。汉武帝曾下诏,70岁以上的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不是犯了首谋杀伤人的重罪,则不要起诉和处罚。
2.在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中所起作用最大的是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在遇到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接着儒家思想又通过“决事比”(判例法)的方式渗入立法领域。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它起到了一种“判例法”的作用。故可说该书获得了某种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
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还扩大范围,也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这被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其又导致了律学的产生。在引经决狱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经义与律典有矛盾的时候,因为修改律典是不容易的,故而一些儒生撰写出用儒家经义解释律典的著作,使律典中的条文合乎儒家的经义。这样,当他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了。
总之,无论是引经决狱还是引经注律,都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步骤,它们为后世的“纳礼入律”,即直接把儒家道德纳入传统法典铺平了道路。随着“一准乎礼”的《唐律》出现,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也告完成了。
3.在汉代,犯“不孝”罪要被处以极刑,这反映了汉代统治者维护家族伦理的决心,从中也可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4.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即犯了法的贵族官僚,必须首先向皇帝报告,“请”其做出减免的决定,以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权。这也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宗法道德的一种维护。
5.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6.原心定罪。汉儒把它当作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春秋之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即考察犯罪动机,动机不合乎儒家道德的犯罪必须严惩,动机合乎儒家道德的虽犯了法也可从轻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出入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2、汉代法律儒家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学说顺应了以血缘关系与宗法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汉代得以被立为显学。西汉王朝将治国思想从黄老之学转为儒家思想,开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一过程深深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构建。具体而言:
第一,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礼法合一的特色。一方面,其标榜的宗法伦理精神指导着国家政治权力运行、个体行为模式和社会价值取向。儒家思想超越了先秦孔孟一派的理想主义风格,变得更为现实可行,更能为统治服务。在以后几千年的历程中,儒家思想一直位居正统官学,使没有宗教崇拜的古代中国将儒家奉为带有宗教光芒的学派,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另一层面上,汉代法律儒家化开启礼法融合的第一步。儒法以往对立相争的状态随着法律儒家化的进程逐渐消弭。同时,法家一派的法律思想式微,丧失原来的地位。自此,礼与法融合互通,合流前进,礼为法的基本精神,即以礼率律,推进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二,决定了中国古代权利观的等级走向。在某种意义上,统治者正是利用了法律儒家化的思想,禁锢与束缚了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使统治按照正常轨道运转下去。儒家倡导建立一套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严格维护等级秩序,使上层统治者获取政治特权有了合法依据。与此相对的是位居下层的普通民众根本不会有政治权利诉求的渠道。总而言之,这种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固化了中国封建社会权利不平等以及权利诉求没有上升渠道的模式。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使权利平等的价值理念遭到严重挤压。
第三,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礼法开始合流,为形成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奠定基础。“德主刑辅”思想为后代统治者所借鉴,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排除暴虐残忍的可能性,展示统治手段的宽容与人道,让古代法律文化有温情、文明的一面。以后在不同的朝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沿着汉代开启的轨道逐步向前发展。
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正式完成。《唐律疏议》体现了法律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完美融合,即礼与法有机结合。其基本精神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继承了汉代法律儒家化所确立的德主刑辅思想。由此,在唐律“一准乎礼”的原则之下,自汉代开始的法律儒家化终于结出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硕果。
百日冲刺阶段
百日冲刺丨如何充分发挥人大法学考研历年真题及其解析的作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百日冲刺丨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背诵方法总体提示: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百日冲刺丨人大法学考研三轮阶段:如何从“输入知识”转向“输出知识”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