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六

2022-08-05 22:39 作者:龍門公  | 我要投稿

汉代今古文学的终点并非郑玄,而是汉王朝在历史舞台上的落幕。由于汉王朝的结束,使得今古文学在学术观点上严重失焦,只剩下文本的些许差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郑学作为基于文本的纯学理性的经学才有可能被后来的曹魏官方所接纳,成为日后的学术主流。

郑、马之学不同,郑玄礼学独树一帜,而马融与前代经师颇多相合。

单纯用经书相互印证发明,很难正面解决《三礼》中间的矛盾问题。当《礼记》、《周礼》有相互违戾,或《礼记》内部有难解之处,郑玄都先确定《周礼》,然后将矛盾处解释为夏殷礼。

郑玄在郊祀制度上有所谓“六天”之说,认为周代制度应为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配享帝喾;夏正南郊祭苍帝灵威仰,配享后稷;四时四郊迎气,祭各时所当之天地,以五人帝配享,并配食五官之神。


比之蔡邕,郑玄更重理论而轻视现实。

今本《礼记》是由卢植整理,郑玄袭用而来。

郑玄的解释注重礼制的等级精神,宁可放弃对经文的准确训诂,也要保证礼制体系的完美。

郑玄将经文都视作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通过经文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局部的训诂。

《公羊传》中有“三年待放”之礼,谓大夫三谏不听,自己去国;单并非去国就完了,而是要等三年。待三年后,再主动离开。臣子有丧,君主三年不上门使唤;若有国事,臣子可以主动上朝或出征。但君主还要照顾臣子的哀痛之情,不能主动让臣子做这些事情。

郑玄认为《礼记月令》为吕不韦所作,与贾逵、马融等人认为其乃周公所作不同。

蔡邕将经书文字与汉代实际政令相结合,可能是传统章句学的遗风。其目的仍是在于为汉代制度的合理性提供经学论证,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公羊、谷梁皆有“始隐终麟”之说,以鲁哀公十四年春发生的“西狩获麟”事作为孔子作《春秋》的结束。对于这一事件,春秋三传记述各异,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倾向。汉儒利用其五德终始学说将此事件塑造成汉德将兴的启示,将其上溯为汉朝统治合法性的源头。后来《左传》学者又在此基础上改造出一套“修母致子”的五行感应学说。


【读书笔记】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