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六日读《美学散步》4.1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后三章) 笔记:
1.
三、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 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中国的雕刻像画不重视立体性,注意在流动的线条。 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飞天)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见洛阳西汉墓壁画) 谢赫六法之一——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美学要求,而且首先是对于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和总结。 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迁想妙得就是艺术想象,或如现在有些人用的术语:形象思维。它概括了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方法的特殊性。荆浩《笔法记》提出的图画六要中的“思”就是这个“迁想妙得”。 (三)骨力、骨法、风骨 所谓“骨法”,在绘画中,粗浅来说,有两个含义。第一,形象、色彩尤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第二,“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里讲到了“骨气”和“用笔”的关系。 “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感情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一篇有风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就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字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 (四)“山水之法,以大观小”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这就是沈括说的:“折高折远”的“妙理”。而从固定角度用透视法构成的画,他却认为那不是画,不成画。中国和欧洲绘画在空间观点上有这样大的不同。
2.
四、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关于《乐记》 《乐记》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维持等级社会的秩序,所谓“天地之序”——这就是“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争取民心,保持整个社会的谐和,所谓“天地之和”——这就是“乐”。两方面统一起来,达到巩固等级制度的目的。 (二)从逻辑语言走到音乐语言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 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在歌唱中要把“字”融化了,把“字”解剖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化成为“腔”。“字”被否定了,但“字”的内容在歌唱中反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戏曲表演里讲究的“咬字行腔”,就体现了这条规律。程砚秋说,咬字就如猫抓老鼠,不一下子抓死,既要抓住,又要保存活的。这样才能既有内容的表达,又有艺术的韵味。 (四)务头 “务头”是指精彩的文字和精彩的曲调的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
3.
五、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单为了透空气,也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概括来说,当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