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赋予了任正非的人生底色!再读《我的父亲母亲》,感人至深

任正非的母亲是程远昭,父亲是任摩逊,两人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
“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公司、对得起员工,我就是对不起我的父母。”
对于父母,任正非是心怀愧疚的,特别是母亲的去世,让任正非悔恨了一辈子。
在华为创业阶段,事务繁多,任正非身不由己,压力很大,他的绝大多数时间和心血都投入到了事业上。任正非一直想抽个时间,好好陪陪父母,在上个世纪末的最后一天,任正非买了回家的机票,去看望妈妈,他跟母亲约好,这次过年的时候不工作,哪里都不去了,一家人好好团聚。
春节前,任正非还在国外出差,有一天他本来想给妈妈打个电话,但想到当地条件差,母亲在电话里又要唠叨,关心他的身体,再加上很快就回家过年了,这个电话就没有打。结果没想到母亲当天去买菜,路上被汽车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去世。“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就躲过了这场灾难。这种悔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程远昭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是自学成才,在乡村学校担任一名普通老师,她一边要照顾孩子,“放下粉笔就要和煤球、买菜、做饭、洗衣……”,一边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想一想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在任正非小的时候,家里经常入不敷出,全家人都要为吃饭穿衣和学费发愁:
“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3-5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任正非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穿过衬衣,天天都是饥肠辘辘,“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任正非说,“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的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正是这样的生长环境,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任正非体会到了什么叫“活下去”,什么叫无私。“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看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物质的艰苦和心灵的磨难促使任正非的思想走向成熟。
“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困、饥饿、父母逼着学中度过来的。没有他们在困难中看见光明、指导,并逼迫我们努力,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任正非后来创办华为公司,他财散人聚、分钱分权的无私精神,以及对人的宽容,可以说都是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
我之所以说是母亲赋予了任正非的人生底色,是因为任正非从小到大就看到母亲整天在操劳:
“妈妈那么卑微,不仅要同别的人一样工作,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
我们都说母爱最伟大,这种伟大的内涵就是无私奉献,母亲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
从母亲身上,任正非感受到了无私的精神,体会到了什么叫艰苦奋斗,懂得了什么是宽容待人,这些品质都成为了他人生的底色。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
事实就是如此,一个伟大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她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子女奠定了一种人生最底层的东西,这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正非奋斗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乐观主义,等等,都是母亲遗传给他的。

母亲一直挂念着孩子,任正非是43岁创业,人到中年,可在母亲眼里仍然是个孩子。在去世之前,她曾告诉女儿,自己存了几万块钱,“以后留着救哥哥”。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
据说任正非在写《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怀念文章的时候,一边写一边泪如雨下,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任正非这篇追忆父母的文章我读过多次,每次读都会潸然泪下。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人生莫大的遗憾和痛苦。百事孝为先,希望整天忙忙碌碌的我们,能够抽出时间,多回家看看,好好陪陪日渐老去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