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
之前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这个说法对不对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现在要讨论的科学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第一生产力的?
科学的本质是认识论的更新,而不是智商这种被发明的概念的高低所造就的历史结果的科学成果。科学的重大发现是人类认识论的自然演化,不是取决于物质,更不是取决于智商。这一点我在《道德经》的注解中有提到,就是沙子。过去没有沙子吗?过去人们看不到电吗?过去人们不知道有太阳吗?都不是,而是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不高。
归根结底,认识程度的高低有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种群生存压力的,另一部分则是人的自发智能行为。比如石油,过去中国人就发现了石油,并且被用来照明的,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中国人最早把这种东西称为石油的是北宋时期的沈括,《梦溪笔谈》中记录:“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脂水即此也。”但是直到近代工业社会,石油才被大范围使用了,并且成为工业的血液。今天的世界为了石油而发动的战争就数不胜数,足以见得它对于工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石油还能做什么呢?除了燃烧,还有化工生产,比如化纤,化妆品,塑料,工业设备润滑防护,药品,橡胶制品;建筑材料如沥青……这些历史的认识不一定是完全的,但是它离完整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此之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一个时代有重大的普遍的认识论的提高,科学才有可能向前行进,切不可把它归结为某个人或者某几个的认识——它一定是整个社会认识论的革新,否则重大发现也会被认作神学和迷信,而发现这个发现的人会被认为是精神病。这样的“精神病人”历史上是找得见的,我也只能叹息他们的命运不好,别无选择。如何普遍的提高认识呢?语言和文化的事实的记录是人类能够彻底和一般动物区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人对于人的什么都不学,那么和一般的动物就没有分别了,这一点关于“狼孩”的故事是可以佐证的。现在的一般的人都被纳入社会中了,想要找到其他证据就比较难了。这里就会发现造纸术的伟大之处。如果没有造纸术,恐怕我们的社会还是处在蒙昧之中。石头或者竹简可以刻,但是一个人背着书包里全是石头或者竹简,那么文化的传播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社会普遍的认识论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只有几个人会做什么,成不了气候的。人都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克服恐惧的办法只有认识它。比如电,火,汽这些简单的东西,人们先用火人为的造出来大量的蒸汽,于是蒸汽机就诞生了,再用火烧水驱动发电机,那么电就来了。但是现在换一个场景,这些东西全世界只有一个人懂,或者几百个几千个人懂,那么工业能起来吗?没有知识的传播,工业化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吗?
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是如何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因为它就是利用了自然力,帮助人去做一些事情,也就提高了生产效率。没有蒸汽机的时候人们就利用水的势能发明了水车来浇灌田地,运行机器;后来发明了蒸汽机,这种地域硬性限制就消减了,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现在有了机器人和机械臂,在一些方面取代了人力,则生产力就更进一步了。正是如此的过程,造就了这个第一生产力。但是我们还是要给它打一个问号?问什么呢?问“第一”对不对。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从自然中相当程度上被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衍生了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个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不是中国人首创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意识形态上产物。决定论是谁下的呢,我想不是马克思,也不是恩格斯。外国著作的翻译一直是一个问题,如何内化成实际的表达是翻译者的水平的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下诞生了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等资产阶级法权,本质是对文化权的垄断,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即使人们知道这些法律的虚伪之处,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下也没有办法对它做对抗,这就是阶级斗争的目的之一。马克思主要研究的事实主战场还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所产生的事实,当时的物理研究水平也有限,人们的认识也有局限性。到底是物质第一还是意识或者思想第一呢?我们先说物质波和物质粒,它们两个到底是谁决定谁呢?我们知道每一种物质的波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波的显示意味着物质的不同,谁决定谁呢,谁也不能嘛!有人假设人是可以光速运动的,这就是不切实际的想象,且不说这一点,就是你在人群里走得快点,碰撞的力量和阻碍都接受不了,又如何以光速运动呢?另一个猜想就是我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必定有一个绝对参考系,那就是光速中的光子。
再说回来造纸术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问题。教育不单是学校的教育,还有社会的教育。只有象牙塔里的学术家才会把人加速到光速,当然他们也只在象牙塔里想象,可怕的是有人想当然的现实的想把人加速到光速——流水线上闲劳动者慢,交通路上闲慢,看书闲慢,学习闲慢……好像慢下来得罪了谁似的,慢下来地球就不转了?从广泛的宇宙里看,可以得知的是速度的代价就是粉碎。现在的教育方式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学校的,都好像要把知识以光的速度撞进人的大脑似的,还把学问分成文科理科。特别的是好像文科的人除非当官,否则就要被瞧不起,理科的人就要当工程师,为工业服务,否则也会被瞧不起。教育成了纯粹的功利主义的行为,现实的成为第一生产关系。但是我们反思,这种生产关系之下生产力如何发展?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服务的,不是为权力和资本服务的。也就是说教育是社会运行的根基,而不应该是权力运行的根基。不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很难成功,社会自然很难进步。以前的文章中有提到“愚民”,也是这种思想的根基太深了,现在要把它挖出来让人们看一看。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想要进步,非要把教育从权力和资本中解救出来,这样的发展才能持久。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是成不了大事的。中国在过去长久时间里处于科技的领先地位,这和相对开化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但在后来的历史中开明的社会变得自闭起来而不再自信,这是文化趋向没落的表现。同时期西方的落后和宗教束缚是分不开的,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攻击目标是宗教,哥白尼和伽利略则是一方面的科学代表人物。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一种认识。一个社会的文化的主导权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的兴起给予了西方跨越式的发展机会,但是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并没有彻底的改变人们的认识,真正的进步还是要到启蒙运动时代。文艺复兴的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引发了西方的哲学发展,例如笛卡尔,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哲学出了一大批对于现在仍旧影响深刻的哲学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自此以后,西方的科学家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反观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思想的解放失败了,政治过多的干涉是重要原因之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是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而到了现在,好像停息了。人们都在研究科学,崇尚科学,甚至于有了科学主义者。一些人反对对科学权威的质疑,反对对科学的批判,反对对科学的贬低。这些正是科学停滞的阻力之一。这些科学的支持者并不一定是最前沿的科学家,反而那些真正的前沿的科学家要比他们的“粉丝”理性得多,谦逊得多。可见科学的阻力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是非科学家。科学要发展,这种阻力得消除。怎么办呢?哲学就来了。
哲学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支持的认识论,现代科学仍旧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就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教育就成了云梯。唯分数论就是这样的云梯。许多人说起来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背书背的非常流利,但要把一个东西摆放到面前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甚至于在很多地方都会发现一些学生反对哲学,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可见教育的一些缺失之处。搭着云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要交给历史去评说。但是给出一点冷水——如果缺乏哲学的思考,吴谢宇这样的案件将来恐怕会像现在的心理疾病一样在社会中多发。
另外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讨论,无论是新旧之争还是心物之争,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现在也不要下结论。我给出一个事实:每一种物质从诞生起运动就没有停止。以此为引,唯心和唯物谁是第一就没有那么必要争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照此看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恐怕也不能只依靠科学吧。
世界即将地震,宇宙即将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