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神农本草经》1-47集字幕合集

丸剂:药缓力专
汉制一两=一钱=3.3克
奇之不去则偶,加重
酸能濇、能收
苦能燥、能坚、能泻气
甘能补、能和、能缓
辛能散、能润、能横行
咸能下、能软坚
淡能利窍、能渗泄、能利湿
寒、热、温、凉,气也,阳也
酸、苦、甘、辛、咸,味也,阴也
气厚者,阳中之阳也;气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也;味薄者,阴中之阳也。
气薄者发泄,气厚者发热
味厚者下泻,味薄者通窍利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酸味涌泄为阴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
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味平者化而成,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者不能升,辛甘者不能降。
寒无浮,热无沉。
药根之在土中者,身半以上者主上升,身半以下者主下降。
枝者达四肢,皮者达皮肤,心干者内行脏腑。
质轻者上入心肺,质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
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
气燥者入肝,气焦者入心,气香者入脾
厥阴主血,少阳主气
能入肝经者皆能入心包,能入三焦者皆能入胆经
相需者,同类不可离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两不可合也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缓食酸以收之;心欲软,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湿食苦以燥之;脾欲缓,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逆,逆食苦以泻之;肺欲收,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以辛散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
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必重而难举也。
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
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䐢 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火制四,煆、煨、炙、炒也。
水制三,浸、泡、洗也。
水、火共制二,蒸、煮也。
酒制升提也,姜制温散也。
盐制走肾软坚也,醋制注肝收敛也。
童便制除毒燥而下降,米泔制去燥性令中和。
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
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
曲炒面煨,抑酷性毋伤上膈。
乌头,甘草汤渍,解毒致平和;
鹿角,羊酥涂烘,渗坚使易脆。
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
凡合丸剂,以干药末一两,用生蜜一两,此为大法。
石药性悍,不宜久服
丹砂:甘,微寒
云母:甘,性平
玉泉:甘,平
石钟乳:甘
矾石:酸,性寒
硝石:易燃易爆
朴硝:微咸,白,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