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变前的东北军

1、东北军的起源
东北军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率的军队。辛亥革命之后由东北地区的保安部队和新军组成。20年代追求全国政权,于北洋直系军阀发生两次战争。1926年春,张作霖入主北京。1928年,奉军被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打败,退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因一直未回应日本方面政治和经济的诉求,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行刺,炸成重伤,当日送回奉天官邸后死去,是为“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继任奉军统帅,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称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史称东北易帜。
1929年,奉军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由张学良统辖。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东北军支持蒋介石,主力再次入关,控制京津地区,并收编冯玉祥军宋哲元部。
2、918事变东北军实力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长官公署卫队团2个。1930年9月,张学良为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将东北军主力调入关内参战。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历来是反共反苏的,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40万人(保守估计)。
3、918事变前东北军编制

当时东北军的基本战术编制为旅,具体分为步兵旅和骑兵旅。其中步兵旅下辖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1个平射炮连、1个通讯排,步兵旅直属1个特务(警卫)连、1个骑兵连、1个重迫击炮连、1个通讯连,全旅满编10800人,装备有150mm重型迫击炮6门、82mm中型迫击炮18门、37mm平射炮12门、重机枪36挺。不过当时东北军的步兵旅一般都不满编,人数普遍在8000人左右。
东北军的骑兵旅下辖2-3个骑兵团,每个骑兵团下辖4个大连(4排制)、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1个通讯排,骑兵旅直属1个骑炮连、1个通信连、1个卫队连,全旅满编为3000-4300人,装备各类火炮10-24门,不过与步兵旅一样,骑兵旅也普遍不满编,一般实有人数2500-3500人。
4、918事变前东北军独立炮兵部队
东北军独立炮兵部队包括3个炮兵旅部(不辖实兵,仅负责协调指挥),10个炮兵团和1个炮兵教导团,共装备75或77mm山炮和野炮合计312门,150mm榴弹炮32门,105mm加农炮12门。但由于东北军主力入关,918事变前留守东北独立炮兵的只有2个团,合计72门山炮和野炮。


5、918事变前东北军的装甲部队
东北军是中国最早装备坦克的部队,1926年东北军的前身奉军由欧洲购买了36辆二手的法国雷诺FT-17坦克(一说20辆)。此后,奉军又购买了数量不明的英国NC27和美国M1917式坦克。东北军装甲兵此后与北洋直系、冯玉祥部、阎锡山部等国内势力多次作战既有胜利也有失败,坦克多有损失(累计损失了十余辆)。 918事变前,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配属有12辆雷诺FT-17坦克。但由于918事变发生后没有抵抗,这些坦克被日军缴获,反而参加了对黑龙江东北军的作战。


6、东北军空军
东北军空军组建于20年代初,截止至918事变前,共有5个航空队和一个海上航空队。共装备各类飞机220余架,其中战斗机不低于15架、侦察机28架、轻型轰炸机66架、水上飞机34架、教练机46架以上、运输机7架、专机1架、邮政飞机2架。另有大约40架战斗机和侦察机处于新机未组装状态。但由于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这些飞机没有发挥用处,大多被日军缴获,其后日军轰炸锦州的飞机就是由东北军缴获的……

7、东北军海军
东北海军发展始于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组建了海警处并收编了当时的黑龙江江防舰队。
截止到918事变前,东北军下属的水上力量包括渤海舰队和黑龙江江防舰队。
其中渤海舰队主要舰艇有穹甲巡洋舰3艘、代用水上飞机母舰1艘、代用炮舰1艘、小型驱逐舰1艘、炮舰3艘、小型炮艇6艘、拖船1艘;
江防舰队主要舰艇有江防炮艇1艘、代用江防炮艇4艘。
918事变后,渤海舰队舰船大多撤至青岛,江防舰队则整体投降日军。



8、东北军的军工生产
近代中国东北军事工业薄弱,上世纪20年代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期间,先后创办了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粮秣厂、奉天被服厂、东北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一系列军工企业,东北军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与国内其他地区军工企业相比,东北的军事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很快便后来居上,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1921年左右,张作霖在造币厂(原奉天机器局)内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1922年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1923年增建枪弹、炮弹二厂。所有机器购自日本,并聘请日本技师,并增建炼钢厂等辅助单位。1925年又派德藉技师赴德采购大量机器。1926年至1928年,增建枪厂及轻机枪厂。 整体规模为初建时之7至8倍, 扩建完成, 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之兵工厂。
918事变前沈阳兵工厂产能为各类步枪月产400-4000支,轻机枪月产40挺,重机枪月产100挺,子弹月产900万-1500万发,各类轻重火炮年产150-200门,是当时国内唯一生产过加农炮的工厂。
主要产品有辽13式7.92mm步枪、辽17式6.5mm轻机枪、17式7.92mm重机枪辽14年式37mm平射炮、辽13年式75mm野炮、辽14年式75mm山炮、辽14年式77mm野炮、150mm迫击炮、82mm迫击炮。另外还生产过100mm、105mm、150mm榴弹炮,105mm加农炮,75mm高射炮。


9、918事变前夕驻东北中国军队的军事部署
918事变前,东北军主力大多出关参加中原大战,留在东北大多数为二流部队,而且部队主要集中于吉林省。
辽宁省驻军:
独立第7旅王以哲部,驻沈阳;
独立第12旅张廷枢部,驻锦县;
独立第20旅常经武部,驻郑家屯;
骑兵第3旅张树森部,驻通辽;
辽宁省防一旅于芷山部,驻山城镇;
辽宁省防二旅张海鹏部,驻洮南;
公安总队(由原第20师改编)黄显声部,驻沈阳;
辎重教导队牛元峰部,驻沟帮子;
东北空军、海军及宪兵司令部,均驻沈阳;
吉林省驻军:
独立第21旅赵芷香(后张治邦接任)部,驻宁安;
独立第22旅苏德臣部,驻双城;
独立第23旅李桂林部,驻长春;
独立第24旅李杜部,驻依兰;
独立第25旅张作舟部,驻吉林;
独立第26旅邢占清部,驻哈尔滨;
独立第28旅丁超部,驻哈尔滨;
骑兵第4旅常尧臣部,驻农安;
吉林省防第1旅孙鹤喜部,驻方正;
吉林省防第2旅王绍南部,驻蛟河;
炮兵第10团穆纯昌部,驻长春;
吉林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驻吉林;
哈尔滨特区公安大队王之佑部,驻吉林;
山林警备队赵维祥部,驻延寿;
黑龙江省驻军:
黑龙江省防步兵第1旅张殿九部,驻扎兰屯;
黑龙江省防步兵第2旅苏炳文部,驻海拉尔;
黑龙江省防骑兵第1旅王南屏部,驻绥化;
黑龙江省防骑兵第2旅吴松林部,驻克山、拜泉;
独立骑兵第2旅程志远部,驻满洲里;
独立炮兵第9团朴炳珊部,驻泰安镇;
黑龙江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徐宝珍部,驻齐齐哈尔;
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驻索伦; 保安大队窦联芳部,驻齐齐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