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话一点都没有用了吗?”的认真分析 及回答
我的话一点都没有用了吗
我还是我,那个喜欢把反问句当作疑问句去回答的我。既然是回答问题,首先得分析问题:
正常回答:肯定有用
对方回答:那干嘛不按我说的去做。
我继续回答:你看我这个事,那个事,都按你说的去做了。怎么就一点用没有呢。或者你认为,只要有一件事不按你说的去做,就叫“一点用都没有了”吗?你用夸张的手法把60%以上的事件,降低为0%,这是不是你的智商问题?要不是记忆问题,要不是运算出现问题。你觉得呢?
就事论事非常非常难。难在可能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看法,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被接受的。就比如这个问题的出处:小孩要跟我下去拿快递,妈妈认为昨天刚刚有细菌性感染,发过烧,晚上比较冷。我说要不再穿一件衣服,妈妈说不行,太冷了。反问我冻着了好过一点,是吗?我说,这样好了,我不到门口拿快递了,今天就跟孩子丢下垃圾就回来。妈妈说,不行。说不行就不行。我说,这样,我们从地库走,这样就没有寒风了。孩子哭着一定要跟我走。我说,好吧。那我不走了,回家吧。孩子继续哭着喊着拉着我走,丢垃圾,丢垃圾现在去丢垃圾。我说,你到过道看看,风大不大。接着我带他去消防通道,有点冷,但还好。孩子说不冷。我说,那好吧,我们从地库丢完垃圾就回来,可以吗?妈妈说:要走你走,别回来了。说完把门关上,并从里面锁起来了。我试了开门,发现没有打开。我就带孩子乘电梯下地库了。刚到地库没2分钟,妈妈来电话,就说了最上面的这句话。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层面解决问题。 所以,分析问题的原因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妈妈的出发点是孩子健康问题,发烧初愈,晚上带出去吹风安全性太低。非常正确。这事我还真忘了。但是我的解决方案是增加衣服,增加保暖性。妈妈否定,不行。我的解决方案再次调整,不吹了,直接到地下。她依然不行。这个时候她已经很生气了。可是为什么会生气呢?(个人认为:生气是局面发生不可控的情况下,增加自己声调、音量,显示自身攻击性变强的一种情绪调整能力。目的是为了获得冲突局面掌控权,生气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手段。既然是手段,那这个手段也往往因为极端,而不被我使用)是因为保暖问题吗?个人分析,这时候已经不是是否保暖问题了。这事已经上升到对“她权威性的挑战”层面了,换言之,她在怀疑是否自己还是否有对孩子的掌控权。从后面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她把这个权力丧失等同于对她所有权力丧失。换言之,她在放话:你这事不听我的,就是我的所有的话都没有用了。进一步解释,既然你已经认定我所有的话都没有用,那么你就是彻底否定我,看不上我了,是吧?这应该算是一种掀桌子的谈判方式,一般是有着强势资源的一方采用的进攻态度。
可是,回来原点。我们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呢?
我的解决方案是围绕孩子的探索欲望需求,被爱的需求角度,结合天气因素提出的一套综合解决方案。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点所在。
可是,她采用的“你出去给我看看!”这样的解决方案,看看,看什么呢?看我被扫地出门?看我露宿街头?不可能,作为职业经理人,没有外债,有稳定收入,不至于混的这么惨。
看她使用冷暴力,冷落我?可是作为情绪非常稳定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被别人的冷暴力给限制了。以前可能难受,现在我已经做到非常非常稳定的程度。这不会对我有很大影响。看什么呢?看她自己也在承受痛苦,用她的痛苦来惩罚我吗?可是我没有做任何选择去惩罚她呀,我觉得她随时可以走出来的。一个成年人,想要自己停止呼吸,自己憋死自己,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阻止的事呀。自己都不爱护自己,妄图别人爱自己超过自己爱自己,这本身就是悖论。
但是,我已经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了,穿衣服也是如此,地位也是,甚至收入也是。也就是说,我在理解自己2万天之后就会死掉之后,我知道自己所有的都会失去,唯一不会失去的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威胁的了。威胁没有用了。
所以,我依然好奇,她为什么如此反感我的这样的解决方案,甚至我有种感觉,反感我就事论事的解决思路。
是不是因为恐惧呢?恐惧失控的感觉?有可能。以前我把她箱子弄丢了,我转1万给她,她也不收。一直等到我把箱子找回来她才收下那1万块。当失去箱子既定事实的时候,我们应该面对啊,我的道理是对的,可是她面对失控的局面,她第一时间崩溃了。从经济上来说,这点钱根本算不上什么。从我的态度上来说,对她言听计从。连同事、客户都说我,对她老婆听话的很。从动作上,马上1万转过去,够买2份箱子里的东西了。
可是,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恐惧失控呢?从最近我丈母娘那,我看到了一丝丝原因。我丈母娘谈到很多她儿子女朋友的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甚至还让我去劝他儿子分手。我说,你这个人就是典型的“害怕不完美主义”,是你的问题,而非你儿子的问题。你把你未来儿媳用一个非常标准的模版放在哪里,然后一项项的去套,一个不满意就开始放大这样的焦虑。这是你的问题啊。
她喜欢用反问句。用反问句的背后是否定别的可能性。并习惯性指责。比如:今天不吃饭吃什么?你就不能怎么怎么样吗?这样问话习惯的背后思考过程举例是这样的:你一点都不知道照顾人(结论),你看看你,电风扇只知道对着自己吹(证据)。其实但凡理解逻辑学的都知道,证有不证无,她的论证过程是错的。反向证明则是对的,我对着你吹一下,说明我是有一点知道关心人的。所以,这样的否定性指责,是一种夸张的滑坡谬论,是一种错误逻辑。但是目的则是:造成对方的愧疚感,希望控制对方。因为“我一点都不知道照顾你,所以,我应该对你好一些”。但是前提条件是错的,却被忽略,即使真的较真去分析,也会被一句,“嗯啦嗯啦”等不耐烦的语气给省略了。可是对方忘了省略也是错的。
而反问句则又是一种,就是明知故问,将答案含在句子中间,但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意思更加明确。
反问句的背后就是否定其他选项的错误论证。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只有这一个选项了。“你就不能好好找一下再问我吗”?这句转化为陈述句:你最好先找一找再问我。但是“你就不能”,帮方法选择层面的问题改为对执行这个方法能力的质疑。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如果正确的回答应该是疑问句。要不然你先找一找再问我?
所以,反问句的背后是否定其他答案,掌控局面。可是为什么要掌控局面呢?或者说,不掌控局面会怎么样。会失控,为什么害怕失控呢?因为脑子里没有别的可能性,为什么没有别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教育里不允许别的可能性。为什么没有别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启发人思考。而是限定标准答案。为什么要限定答案呢?因为结果可控,为什么要结果可控呢?因为风险最低。为什么要风险最低呢?因为抗风险能力弱。为什么抗风险能力弱呢?因为资源有限,为什么资源有限,因为条件差、环境不允许。
所以,由于你的成长,你理解了更多的可能性带来的更好的生活。同时因为成长的经历,你的思维习惯还停留在资源有限的稀缺性思考范畴。所以,你需要反思你自己是否需要调整。是否需要把这样的限定性的思维习惯延续下去,是否需要延后到下一代。这是很重要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允许自己有别的可能性,那也应该允许别人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回答你的问题:有点用,但没那么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