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变得足够优秀,就能得到爱吗?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26岁的牙姐是一名博士生,饱读诗书,为人随和,是被很多人仰望羡慕的知识女性。可在情感方面,她的经历却是一波三折。
牙姐的身上,有很多过早懂事的女性的影子。她们真诚、善良,从未因命运的苛待心生抱怨。但也因为家庭的不圆满,她们的心底始终存在一片干涸之处,这种匮乏感长期影响着他们的友情观、爱情观。
为了帮助牙姐以及和她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更好地学会爱与被爱,【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特别邀请到心理咨询师王玺,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是王玺给出的建议:

看过牙姐的文字和视频信息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她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女孩。
她从小生活在更疼爱堂哥的爷爷奶奶身边,常常被拿来与一大家子的孩子对比,只有自己表现得特别优秀特别突出时,才能够得到来自周围人的爱、肯定和重视。
但她并没有因为分配不均的爱而怨恨,相反,只要感受到一点点来自于爷爷奶奶的爱和在乎,就会尽力地吸收进来,用来拉扯自己的内心,不让它走向愤懑与抱怨,尽可能地将这些有限的爱转化为自己继续热爱这个世界的能量,使自己继续有足够的心理容量去涵容生命中遇到的那些委屈和不公。
坚硬很简单,穿上铠甲就好。难的是柔软。牙姐正是用她的温暖与包容,最终收获了奶奶的喜爱。其实,谁会不喜欢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呢?

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状况,加上在爷爷奶奶家生活的经历,造就了牙姐下意识照顾别人感受的性格。正因为如此,她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学习好又懂事的孩子。这或许是因为在心里似乎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告诫她——只要变得足够优秀,就可以配得上想要得到的爱。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梳理小时候生活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负向和正向),绝对不是要去清算ta们,而是明白这些经历对自己当下的影响,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减少幼年经历对我们未来人生的负面影响。
就牙姐的原生家庭来看,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她太多,爷爷奶奶的爱又要分散给其他子孙,她在幼年时并没有品尝到亲人无条件的关注和爱,因此,她内心一直有种缺失感,就像一个圆少了一块。
为了弥补这个缺口,长大后她可能会不断去寻找可以替自己补上缺口的人,有时候是亲密无间的好友,有时候是伴侣。但这些寻找很可能都会以失望告终,因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爱,是专属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人、友人则是另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一样的存在,也难以给出那样的爱。

由于牙姐依然是一名学生,所以我的建议是,她可以继续在学校的心理中心去做咨询探索,也可以将我的理解带到咨询中,与咨询师进一步探讨。
对于牙姐那位比较喜欢否定别人的大学好友,我想说的是,她有她的人生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不必肩负她的功课。我们讨论她也并不是为了评价和指责,而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他人和自己,探索一种更有适应性的交往方式。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一定非要以回避的方式处理,而是可以如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对她的期待。例如:“你的表达让我一再感觉到被深深的否定,这让我很不舒服。虽然前路未卜,此刻我取得的成绩,我为自己感到骄傲,也希望你作为朋友可以鼓励我。如果做不到鼓励,也请不要否定我增加我的焦虑。”
当她细数自己的成绩时,也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她:“你的优秀与幸运,作为朋友我为你感到高兴。但我不会因为你优秀,就觉得自己很差。”
祝善良的牙姐一切顺利。

凉子寄语:
我们不能夸大童年对人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成长环境对性格的形塑。希望牙姐此后能遇到很多善良真诚的人,在良性的人际关系中,补上童年缺失的那一刻,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
-END-
文章转自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同名公众号,完整版视频点击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