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2022-08-23 01:08 作者:告别过去的阎王哥哥  | 我要投稿

    最近几个星期和张老师一起读了一下梁实秋的散文,还是颇有些感悟。虽然鄙人是粗人一个哈,没什么文化,而梁实秋是清华毕业的大学教授,我和他二人在文化修养上的差距可谓云泥之别。但是嘛,毕竟老先生早已作古。作为后来人,锐评一下“历史人物”我觉得我还是有这个资格的。如果去锐评身边真实存在的人,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锐评某个网络红人,或有网络暴力,黑粉水军之嫌。针砭时事那就更是不可取了,且不说我浅薄的认识可能对这个事实啊并不是了解得特别透彻,万一说了一些不太中听的,可能这篇文章本身就不一定能发出来了。所以,至少我们还是可以锐评一下“历史人物”的,这一份自由,我们应该是拥有的。
      梁实秋的散文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行文流畅,举例生动。就算是在若干年之后的今天,他写的某些内容如排队,请客之类的,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生活的观察,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形容。他身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新旧思想文化冲突对立最严重的时期。在那个年代,他描写的某些事情,居然和现在发生的事情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不知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要不然怎么常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圈呢。就我个人而言,至少在“学语文”这个角度上来说来说,梁先生的散文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玩味的。
      以上说的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方面,接下来说说我不太喜欢的。整体上确实还算通俗,但是梁实秋喜欢用一些非常冷门(对于我等粗人来说)的典故,没事就爱引用一下《后汉书》《诗经》之类的经典。还有就是喜欢用一些很偏僻的字,偏僻到认字读一边读不出正确读音,偏僻到明明有一个普通的词语可以使用却偏偏不用。当然有可能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学者的行文习惯。但是在我看来哈,这就是故意不让我等粗人能够看得懂他的文章的“吊书袋子”。若不是身处现代有强大的互联网,遇到不懂的词语或者典故都可以用电脑实时百度,我和张老师就是这样一边读书一边百度一边用笔注音,其实是有点累的。
      不过嘛,其实也可以理解。人家梁教授写的这些个文章啊,本就不是给我等粗鄙之人看的。梁教授的作品里字里行间散散淡淡的,清高礼貌且不刻意的,对于底层人民的发自心底的鄙视,我虽愚钝,也是能看出来一点的。毕竟人是教授,是高端知识阶级,和那些作田的乡下人是要区分开来的。虽然他鄙视我,但我可不会骂他,甚至不会批判他,毕竟他也只不过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罢了,没什么好说的。倒是现在有的人开起会来你也是个同志,他也是个同志,你们都自称同志的话,我可不敢说是同志,毕竟“为人民服务‘’之前为自己和所亲近的人服务已经要拼尽全力了。我真觉得,一个普通人能做到梁教授那般不”又当又立“就算是大成功了。
    看了一些历史事件,不得不说若不是那个高举”为人民服务“大旗的伟人对梁实秋的评价那么低,他的文章还是可以在语文课本中多出现一些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梁公的作品在教材中选的少,我才觉得我们的语文教育还有希望。现在是新时代了,我可以在闲暇的时光里坐下来欣赏一下梁先生清雅的酸腐。但是对于文章的认可,我还是伟人那一派的。文章就是应该上到学者教授,下至山村老农,都可以理解。说理是那样简单,又是那样生动。那样的文字,才有真正的力量。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